自上周科興控股公布了財務數據開始,這幾天以來,關于科興低研發、高凈利率已經外資控股的問題就頻繁出現在市場上。 但是亦彼也,彼亦是非,且不論科興研發投入、外資問題是否真實存在,但就算存在,也絕不是科興目前最大的問題。
作者:頭孢
自上周科興控股公布了財務數據開始,這幾天以來,關于科興低研發、高凈利率已經外資控股的問題就頻繁出現在市場上。
但是亦彼也,彼亦是非,且不論科興研發投入、外資問題是否真實存在,但就算存在,也絕不是科興目前最大的問題。
研發投入真的低嗎?
4月29日,科興控股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2021年年報,數據顯示,科興2021年銷售額為193.75億美元(約合1280.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91.6%,歸屬于母公司普通股股東凈利潤為84.61億美元(約合559.5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008.5%,銷售額增長主要來自新冠疫苗。
不可否認,如此大的業績漲幅確實少有,其利潤總值雖不比輝瑞等國際大藥企,但也是國內新冠領域數一數二的頭部企業,甚至超過了被譽為“疫情”最大贏家的“新冠檢測試劑”。
但科興營收、利潤高增長被慶賀的同時,關于其公布的利潤率、研發投入以及股權結構卻也迎來了諸多質疑。以研發投入為例,不少人認為為科興帶來如此大利潤的新冠疫苗,卻并沒有想象中新藥的耗時、耗錢。2021年科興整體研發費用只有1.55億美元(約10.24億元),占營收比例不足1%。且還是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與新冠疫苗的總和。
初看數據,似乎上述內容似乎的確存在某些問題,但通過橫向對比國內其他新冠疫苗生產商的相關研發投入與營收占比,并根據各自在研管線,推算出2021年新冠疫苗期間研發投入,卻發現幾家企業相關數據并不存在較大差距。
以康希諾為例,其2021年研發投入共計9.05億元,在研管線內包括新冠疫苗、三價肺炎疫苗內9個主要項目,其中新冠疫苗期間研發費用為6.17億元,總體上與科興新冠疫苗的研發投入頗為相近,甚至科興新冠疫苗研發投入或許還是三家企業中最大。
那么為什么科興明顯正常情況的營收,卻被人拿著說事啦?其主要的原因或許源于科興新冠疫苗營收上與其他幾家企業之間拉開的差距,才導致研發投入占比營收比例顯得如此夸張。
分析下來,其實科興研發投入實屬正常,要怪就怪它賣的比別人好太多了。
外資背景也并非獨一份
近段時間以來,關于科興新冠疫苗主體“科興控股”實則是外資企業的言論愈發多了起來。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科興控股的注冊地位于加勒比海的安提瓜島,前十股東中除尹衛東持股11.07%以外,第一大股東是賽富亞洲基金、第三大股東是永恩資本、第四大股東是維梧資本、第五大股東是第一環球基本合伙有限公司等多家股東均為外資。
2021年2月5日,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科興中維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Vero細胞)注冊申請,其申請通知為《外資項目備案通知書》,標注了科興中維是“外商獨資企業”。
同時,有消息稱疫情之初,科興中維設立的目的本來僅作為醫藥研發企業,但隨著新冠疫情爆發,科興中維通過變更經營范圍,將新冠疫苗車間建設項目建設主體由北京科興變更為科興中維等方式,使科興中維變成與北京科興經營范圍基本一致的集人用疫苗科研、生產、銷售于一身的醫藥企業,以獲取新冠疫苗銷售利潤。
以至于科興新冠疫苗上市之后,申請方僅為科興中維,北京科興被完全排除在外。被譽為國產疫苗除了是在國內生產,主體、利潤等絕大部分都不屬于國產。
參考騰訊的股權結構,其最大的股東南非MIH南非報業集團同樣為外資企業,照理說騰訊營收的絕大部分也應該流向的是南非報業集團的口袋,為何卻并沒有人認為騰訊是外資企業?
個人認為,之所以如今會有如此多人拿著科興控股、科興中維的股權結構說事,或許一方面是由于科興新冠疫苗免費接種與高營收對比下,醫保基因的大量流入海外的不平衡。二者或許也有害怕科興控股之類的外資控股過高的企業,掛著國產企業的招牌享受著國產企業的福利。
而在上述兩個問題之上,其實科興還有更亟待解決的問題存在。
何以為繼,才是科興最大的問題
盡管新冠病毒如今仍是變種不斷,而且國內疫情不斷反復,但國內在經歷大范圍疫苗接種后,仍不見明顯阻斷疫情傳播的作用,疫苗這門生意目前已經不再是好不好的問題,已經轉變成為有不有的問題了。
另一方面,截止到2022年2月,中國新冠疫苗全程接種率底已超過87%。排除部分未滿足接種要求的人員,其余部分基本都已接種完畢,新冠疫苗的未來市場空間更是堪憂。至于加強針,隨著獲批疫苗品種的增多,加之如瑞科生物、沃森生物、復星醫藥、麗珠集團、三葉草生物在內多家公司不同路徑的新冠疫苗研究進度推進,科興生物也基本在其中占不到太大的好處。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科興生物很難憑借其新冠疫苗在2022年占得優勢,反而是新冠口服藥或許會在未來代替疫苗成為主角,而恰恰科興在這方面并非有布局。
如此一來,科興今年的營收業績相較去年大概率將出現斷崖式下跌,階段性紅利、非經常性收益所帶來的后遺癥也將逐步凸顯。手握大量現金的科興,如今最迫切的任務或許更應該是通過并購新管線、自研管線,加強核心競爭力,創出一個經常性收益的重磅產品。
千億的新冠傳奇注定無法復制,考慮“科興后路”迫在眉睫。
*本文來源:藥智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