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研發風口!如何從人才搶奪戰中把握機遇,促進行業發展? 來源:藥智網|露露君 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對醫療衛生事業逐步加大了改革力度,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得到了不斷提升。以此為契機,我國醫藥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醫藥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我國也正
新藥研發風口!如何從人才搶奪戰中把握機遇,促進行業發展?
來源:藥智網|露露君
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對醫療衛生事業逐步加大了改革力度,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得到了不斷提升。以此為契機,我國醫藥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醫藥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我國也正從“仿制藥大國”到“創新藥大國”的不斷轉變。
新藥研發風口來臨,如何抓住創新人才,從而促進企業發展?如何解決國內醫藥人才嚴重匱乏問題?就此,藥智訪談專訪西南大學藥學院院長付志鋒,聽聽他眼里的國內醫藥人才現狀,尋求醫藥人才匱乏問題的根源。

付志鋒教授
記者:作為高校人才引進負責人,你認為近年來我國藥學人才的培養體系及規模如何?是否可以滿足需求?
付志鋒:對于高校的人才引進工作,主要關注的是博士層面人員的引進。坦率地說,作為單位的人才引進工作負責人,我覺得壓力很大,尤其是對于西部地區的高校,要引進高水平的藥學類人才很不容易。
這個問題可以從供需兩端來看,首先看看需求。目前全國開辦了藥學、制藥工程、中藥學等藥學類專業的高校已經超過了1000家,需要大量的藥學類專業高端人才來充實師資隊伍,他們引進人才的競爭對手主要是大型醫藥企業和三甲醫院。目前全國的藥品生產與研發企業,加起來達到8000多家,這個數量是非常大的,而全國醫院的數量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全國對藥學類專業高端人才的總體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我們高校的人才引進工作是以博士的引進為主。而我國每年能夠供給多少藥學類專業的博士呢?目前全國藥學一級博士點共42個,中藥學一級博士點共25個,我個人估算每年畢業的藥學類專業的博士大致在1500人左右,這樣一個數量實際上是遠遠無法滿足需求的。
尤其是對于青年博士的引進,大型醫藥企業和三甲醫院所能提供的薪酬待遇是明顯高于高校的。在搶人大戰的游戲中,高校并不占優勢,有時甚至無法滿足人員退休所帶來的正常更替,不得不引進醫學、化學、生物學等相關專業的博士畢業生來彌補這一缺口。
總的來說,我國藥學類專業人才的培養體系,在中低端有著比較厚的基礎。本科層次每年招生規模在6萬人以上,碩士層次的招生規模也在1萬人左右,但代表高端人才的博士層次,招生規模僅有1500人左右,這個數字是比較偏低的,是無法滿足目前需求的。
希望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研究生培養單位,充分考慮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及事業發展的具體需求,在條件成熟時,適當擴大藥學類專業博士層面的高端人才的培養規模。
記者:有人說,醫藥化工人才的培養,要根據市場需求,設置相應的科系和專業,進行醫藥類專業+大數據處理的復合型人才培養,你怎么看?
付志鋒:近年來,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已經逐步滲透到各行各業,并且有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及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醫藥產業的發展也不例外,無論是醫藥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還是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以藥智網為代表的國內醫藥大數據平臺,近十年來開展了醫藥數據深度加工、結構化重構、可視化呈現、大數據挖掘等工作。他們的價值也日益為業內人士所重視。因此,培養兼具生物醫藥專業背景和人工智能大數據方面的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是順應生物醫藥產業及科技事業發展的必要舉措。
但是,過去很長時期內,我國的學科門類的壁壘相對比較明顯,共分為十三個學科門類。其中醫藥類專業屬于醫學門類,而人工智能大數據的相關專業屬于工學門類。兩者的培養體系是相互獨立的,關聯度是非常低的。
而對于人才培養的主體---高等院校來說,學科建設始終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始終是高校各項事業發展的指揮棒。如果不能打破學科門類的壁壘,那么培養兼具醫藥背景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是無從談起的。
2009年發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規定:“交叉學科按照目錄外自增設二級學科的程序進行設置,掛靠在所交叉的學科中基礎理論相近的一級學科下進行教育統計。”這實際上賦予了高校自主設立交叉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權力。依據這一管理辦法,廈門大學、中南大學、協和醫學院等高校設置了健康大數據與智能醫學、醫藥信息管理、醫學信息學等交叉學科,這是對醫藥科學與信息科學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有益探索。
2019年4月,教育部等相關部門發布“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版”,重點強調“四新”建設,“新醫科”便是其中之一。而新醫科建設,就強調了傳統醫藥類專業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科學的深度融合。
2020年7月召開的全國研究生教育大會上,決定將交叉學科新增為我國第十四個學科門類,這意味著交叉學科獲得了和過去十三個傳統學科門類同等的地位。這一舉措鼓勵各高校順應現代科技的發展趨勢,打破原有較為僵化的學科壁壘,這將從根本上有力推動交叉學科的發展。
面對這一歷史契機,培養醫藥類人才的高等院校,尤其是一些學科門類齊全,同時在醫學和工學門類都具有較強實力的綜合性大學,可以考慮充分發揚自身優勢,嘗試設置醫藥大數據這類的學科專業或者學科方向,培養兼具醫藥專業背景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醫藥產業升級和醫藥事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記者:目前我國醫藥類專業的海外留學生完成學業后,回國發展比例偏低。從政策、就業環境等方面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付志鋒:對于醫藥類海外人才回國發展的比例偏低這一問題,其實是由目前的產業現狀所決定的。受世界經濟的發展、生活環境的變化、健康觀念的轉變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影響,與人類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的生物醫藥行業近年來一直保持著持續增長的趨勢,目前該行業已經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增長速度是全球經濟平均增長率的10倍左右。
因此,生物醫藥產業被稱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產業的高速發展,導致了對高素質醫藥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時,作為一個典型的高技術產業,生物醫藥行業這些年來一直是由西方發達國家在領跑。眾所周知,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著名制藥公司都分布在北美、西歐和日本等發達地區。
中國目前雖然已經成為制藥大國,但是客觀來說離制藥強國還相差甚遠。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水平和制藥強國的客觀差距,決定了短期內,我國制藥企業難以提供能夠和西方制藥企業對標的薪酬待遇和事業發展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我國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生物醫藥產業近幾年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全國很多地方將其作為支柱性產業加以扶持,并建立了數量眾多的醫藥產業園。但是,在很多地方的醫藥產業園的建設和發展中,都普遍遭遇了好項目太少的共性問題,而這一共性問題的根子就在于高端研發人才不足所導致的研發創新能力偏弱。
我想,想要推動海外醫藥人才的回流,從根本上還是需要努力推動產業的發展水平,尤其是要扶持創新型醫藥企業的發展,這就提示各級政府要加強產業政策配套,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尤其是風險資本的參與,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以良好的事業發展機遇吸引高端海外人才回流。
另一方面,對于希望以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的各地方政府來說,也可以考慮有針對性地推出子女入學、稅收、住房等配套政策,以政策杠桿吸引醫藥類高端海外人才的流入,以促進當地產業的發展。
專家簡介
付志鋒,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藥學院院長。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藥物分析技術分會常務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專業委員會噬菌體學組委員,曾獲得“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等獎項。迄今為止,已公開發表學術論文90余篇,其中SCI收錄80余篇。申請專利6項,3項已獲授權。
本文來源:藥智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