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器械之家獲悉,Moon Surgical宣布獲得313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2.1億)的A輪融資。該輪融資由強生創新參投,強生Auris Health的首席開發官Steve Oesterle博士和Fred Moll博士將作為獨特的行業專家為董事會提供建議。
來源:器械之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且24小時后方可轉載。
6月7日,器械之家獲悉,Moon Surgical宣布獲得313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2.1億)的A輪融資。該輪融資由強生創新參投,強生Auris Health的首席開發官Steve Oesterle博士和Fred Moll博士將作為獨特的行業專家為董事會提供建議。
此輪融資GT Healthcare Capital & Partners牽頭,參投方還包括國泰健康和現有投資者Sofinnova Partners,以及經驗豐富的醫療技術領導者,包括Yann Fleureau、Siddarth Satish、Sacha Loiseau和Richard Leparmentier。
Moon Surgical將利用這筆資金擴大其在法國和美國的團隊,并加速其Maestro機器人系統的開發。“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協作和自適應機器人的力量來徹底改變微創手術,Maestro系統可以在任何手術室的任何腹腔鏡手術中使用,”Moon Surgical的首席執行官Anne Osdoit說,她也是Sofinnova Partners醫療技術加速器MD Start的合伙人。
01
強生在手術機器人領域一波三折
自從Intuitive Surgical推出達芬奇機器人以來,截止目前已經完成1000多萬臺手術,一直占據手術機器人市場的主導權。盡管占整個外科手術的3%不到,但是無論是臨床還是資本仍看好軟組織手術機器人在外科領域前景。
除了Intuitive Surgical的達芬奇機器人外,外科領域兩大巨頭美敦力、強生也已經布局軟組織手術機器人,作為他們未來外科新增長點,其中美敦力的Hugo已經在歐洲上市,強生的Ottave最快也會在2023年上市。
強生曾長期位居全球醫療器械龍頭老大地位,但后來被美敦力實現反超,而在骨科手術機器人這一細分領域,更是遭到了多個品牌的圍剿,以至于相當一段時間內,提到骨科機器人四巨頭時都只會提到史賽克、捷邁邦美、施樂輝、美敦力四家,強生早不復往日。
強生在手術機器人領域發展一直不順,但是進入2020前后強生在機器人領域好像突然開始發力,近年來,強生一直在將自己轉變為外科手術機器人巨頭。該公司曾在其醫療技術部門進行資產剝離,以34億美元收購了Auris Health。
通過此次收購,強生得以聘請外科機器人專家 Frederich Moll醫學博士加入。Moll是 Auris Health 的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他的主要成就之一是他與他人共同創立了 Intuitive Surgical——手術機器人市場上最大的參與者之一,被稱為“手術機器人之父”。
除了砸重金收購Auris Health外,強生近幾年接連在手術機器人賽道布局。
2019年9月強生收購了手術導航技術公司JointPoint所開發的骨盆手術導航軟件。2020年又將此前和谷歌合作創辦的Verb Surgical剩余股份收購,全面接管谷歌子公司Verily的機器人手術業務。
2020年1月19日,強生宣布,旗下的骨科手術機器人產品VELYS?獲得FDA批準上市。VELYS平臺的技術來源于強生2018年初所收購的法國私人手術技術軟件開發公司Orthotaxy。
2020年11月強生公布了搭載了六只機械臂的Ottava手術機器人,這一設計能為手術提供更大的靈活性。此外,Ottava采用了零占用空間(zero-footprint)設計,能夠增加手術室空間,改善手術的工作流程。
2021 年 8 月,強生創新 (JJDC) 領投了FlexDex Surgical 公司AA輪融資,本輪融資金額達8500萬人民幣(1300 萬美元),用于資助 FlexDex Surgical 具有機器人功能的下一代先進腹腔鏡器械的開發。
2022年1月10日,強生醫療宣布與微軟合作,進一步實現和擴展強生醫療數字手術生態系統。微軟云將幫助強生醫療提高技能、改進工作流程并增強手術決策,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改善患者愈后,提振經濟效益。
今年2月,強生醫療愛惜康旗下手術機器人公司Auris Health與私營機器人解決方案開發商 Kinova? 已簽署一項為期五年的機器人制造和開發協議,可選擇再延長三年。作為協議的一部分,Kinova 將繼續支持 Auris 擴展 MONARCH? 平臺,利用該公司的能力和專業知識來提供集成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機器人解決方案。
近幾年強生不斷與強勁企業合作開發手術機器人及相關產品,在在骨科機器人領域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軟組織機器人本應今年下半年進入首次人體試驗,但隨后延遲兩年推出,在一方面也反應了其面對的困難。
02
強生參投,并提供建議
全新軟組織Maestro手術機器人橫空出世
當然除了三巨頭外,還有幾十家大大小小公司都在布局軟組織手術機器人,有些已經上市(可惜銷量慘淡),有些還在研發階段(或者臨床中)。所有的這些軟組織機器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無法完全兼容傳統外科手術器械,需要配套自主開發特有器械。意味著很難降低手術成本,患者和醫保單位還是必須承擔高額醫療費用。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平均每臺手術費用3-5萬人民幣,比傳統腔鏡手術費價格貴2-4萬元,這主要是由于每臺手術平均至少需要4條機械臂,但每條機械臂最多只能使用10次,用到第11次時,機器人就會自動鎖死,必須更換新的機械臂才能重啟,而一條機械臂的價格約為10萬元人民幣。要想軟組織手術機器人平民化,搶占傳統腔鏡手術市場,必須降低單臺手術費用。
要想降低成本,就必須對軟組織機器人設計進行巨大改變,傳統機械臂設計很難滿足降本需求。因此Moon Surgical提出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將傳統外科手術器械與軟組織手術機器人完美融合,從而降低單臺手術支出。
本次強生參與投資的Moon Surgical將創造出一臺全新的軟組織手術機器人----Maestro,強生醫療科技公司Auris Health的首席開發官Steve Oesterle博士和Fred Moll博士將作為獨特的行業專家為董事會提供建議。
Moon Surgical前身為MastOR,2019年由Brice Gayet教授和Pierre Campredon創立,基于巴黎索邦大學ISIR機器人實驗室開發的科學技術,由Sofinnova Partners的合伙人兼首席執行官Anne Osdoit領導,是一家早期的外科機器人公司,其腹腔鏡輔助平臺擴大了外科醫生獲得微創技術的機會,并優化了手術室的資源利用。
剛成立不久的Mast OR即宣布了一個 490萬英鎊的股權融資,通過的種子投資來自 Sofinnova Partners MD Start III 基金,以及由法國BPI (法國國家公共機構)頒發的i - Nov創新獎提供資金,該系統現在享有更大的移動自由度以及可升級的軟件控制。
自2020年初以來,Moon Surgical還得到了兩位業界資深顧問Dan Wallace和David的支持。Dan和David是medtech系列的發明家、領導者和企業家,他們在機器人手術和手術器械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他們的貢獻主要集中在社會戰略和技術增長上。
Maestro其實是一個協同操作機器人平臺(非類似于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一樣),為外科醫生提供穩定的回縮、相機固定和兩個額外的手臂,外科醫生始終控制手臂,并可以以任何需要的方式定位它們,安全可靠。它被放置在床邊,在外科醫生的對面,可以由醫生清晰,輕松地操縱。該平臺可與任何現成的腹腔鏡儀器配合使用,沒有其他一些手術機器人的復雜性和高費用,這要歸功于其專有的磁耦合技術。
公司目前正在開發一種術中相機跟蹤軟件,該軟件將使相機臂能夠自動跟蹤外科醫生操縱的器械。此外,嵌入式房間感應(相當于高分辨率"監視")攝像頭跟蹤外科醫生的運動和手術室環境,以便能夠在手術開始之前最終自動將手臂定位在最佳配置中。
*本文來源: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