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藥斯拉/作者:Joe 3月29日,羅氏制藥中國與青島百洋醫藥共同宣布,雙方將合力探索腫瘤領域的合作。 羅氏制藥將旗下兩大腫瘤藥產品希羅達(卡培他濱片)和特羅凱(鹽酸厄洛替尼片)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市場推廣權授予百洋醫藥。一羅氏為什么出售兩個產品的推廣權?近年來有很多外企產品被帶量采購,有的中標了,有的沒中
一
羅氏為什么出售兩個產品的推廣權?
但無論哪種情況,很少有外企會把自己沒中標的重要產品推廣權出售,也有可能是沒人接盤。
這次羅氏是和百洋的合作,可以給業內一個新的、可參考的商業模式。
羅氏的這兩個產品,其中希羅達已經帶量采購,特羅凱還沒有。
對于帶量采購產品,尤其是腫瘤產品,失去了醫院市場,影響真的是非常的巨大。
如果羅氏和百洋只是單純的合作希羅達,Joe哥個人認為市場合作前景有限,合作的意義不大。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最后敲定的是兩個產品的市場推廣權授予百洋。
對于百洋來說,把特羅凱這個優秀的外企產品,通過國內藥企的商業模式進行運作,也許銷量還能更上一層樓。
二
羅氏目前的內部情況
再到出售希羅達和特羅凱的中國地區推廣權,可以說羅氏內部這幾個月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并不是單純的說帶量采購帶來的影響,而是羅氏為了適應中國未來的行業環境主動進行的變革。
當然,處在變革期的企業都會經歷陣痛,一線銷售團隊也是如此。合并的合并,裁員的裁員。
而且這并不是羅氏一家外企需要面臨的問題,而是大部分外企需要面對的問題。
Joe哥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說是國企代表和外企代表越來越像了。以前是外企代表,一人一品,國企代表是一人多品。
現在慢慢開始相反了,外企越來越多的是一人多品,國企代表開始產品線細分,一人一品情況越來越多。
所以,人們最后都會變成自己當初討厭的樣子,是嗎?
三
外企產品國企推廣會成為趨勢嗎?
以前外企產品交給國企推廣,那可能是因為自己做不好,或者是受于合規限制,被國企把頭摁在地上摩擦。
如果把產品交給國企,那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那時的主動權在外企,看外企想不想交出產品的推廣權,很多國企搶著要。
現在就不一樣了,現在外企交出來的可能都是帶量采購產品,或者是將要被帶量采購產品的推廣權。
合同一簽很多年,帶量采購產品或者是說將要帶量采購的產品如何獲利,才是國企需要考慮的問題。
這個問題想不出答案,哪個國企也不會去接盤。現在不是外企你想賣,想賣就能賣.....
所以,外企要想出售自己產品的推廣權,就需要幫助國企想一個比較好的盈利方式。
只有讓對方賺到錢了,你才可能賺到錢。所以這次羅氏出售希羅達和特羅凱兩個產品推廣權,Joe哥猜測有這方面原因。
如果這個模式被驗證是行得通的,是雙贏的,那么未來真的有可能會成為一種外企和國企合作帶量采購產品的新趨勢,買一贈一!
本文來源:醫藥代表 作者:Joe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