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安心一枚新晉醫藥自媒體人,經營視頻號安心會客廳。 年前機緣巧合,和一個朋友參加了一個慢病患者群的聚會,來了5、6個人,只有一個是患者本人,其他都是患者的子女。一場2-3小時的聚餐下來,有一種奇異的感覺在升騰。筆者是一個在醫院和醫藥圈呆了十幾年的從業者,無論是醫院還是藥企都提倡以患者為中心,但是此
專欄作者/安心
一枚新晉醫藥自媒體人,經營視頻號“安心會客廳”。
年前機緣巧合,和一個朋友參加了一個慢病患者群的聚會,來了5、6個人,只有一個是患者本人,其他都是患者的子女。
一場2-3小時的聚餐下來,有一種奇異的感覺在升騰。筆者是一個在醫院和醫藥圈呆了十幾年的從業者,無論是醫院還是藥企都提倡“以患者為中心”,但是此刻才覺得真真切切地和患者在一起,離他們的心近一點。
在銷售部的時候談起患者,眼前撲面而來的是指標和銷量的數據;在市場部的時候談起患者,出現的是患病率、發病率、診斷率、市場份額這些字眼,都是數據和描述。
眼前真的很少出現一個個真實鮮活的人,是那種一路從年少經歷風霜、在社會的熔爐里拼搏,轉眼卻發現怠慢了自己的身體失去了健康的、有故事、有情緒的人。
醫藥營銷,離患者久矣,遠矣。
讓我們再回到那場聚會之中,了解一下患者和他們的關注點。看一看我們日常工作中的精心策劃是不是正中患者的下懷呢?
1、多數慢性病患者都是中老年人,數字化工具的操作對他們而言都是困難。
比如疫情期間國家要求就醫需要網上預約就難倒了絕大多數老年患者,更不要提各種花花綠綠、設計復雜的互聯網醫療工具了。
2、患者的子女深入地參與到嚴重慢性病的治療和管理中來。
這從當天聚會人員的組成就可以看到,僅僅一個是患者本人,其余都是患者的子女。這當然與青年人對微信社群這種新鮮事物的接受度有關。
從大家交流的內容中得知,大家對疾病治療的方法、藥物都很清楚,了解父母的化驗指標和疾病狀態,還在積極了解保險的情況,非常具有學習力。
3、藥價是患者及家屬最關注的問題。
近年來醫保納入了多種慢病藥物,這對于患者來說是絕對的利好消息,大家非常緊密地關注著各種藥物的價格降幅以及新醫保的實行時間。
與此同時,患者也體會到醫院對藥物出現了限方,所以一個月里的什么時間段到哪家醫院可以開到藥又成為了大家操心的新問題。
4、患者需要的是一個疾病的整體解決方案。
年紀大的患者通常不僅僅患一種疾病,按照中國的醫療現狀,患者需要到各個專科看不同的醫生,這對患者及其家屬而言非常痛苦。
比如腫瘤會隨病程出現轉移,肝癌轉移到了骨頭、腦部,患者就需要掛三個不同科室的號看病,但是在患者的意識里他覺得這就是一個病在不同部位出現癥狀而已,而不是三個病。
5、患者日常生活中也對醫療服務有著具體而瑣碎的需求。
這些細致的需求包括:突然出現的身體不適需要及時了解是不是大問題、體檢報告的指標解讀、哪些食物可以吃、多大運動量可以接受等,很多特定場景的問題在就診的時候沒有想到,離開醫院后再去詢問耗時耗精力。
6、嚴重慢性疾病患者對低級別醫院的信任度不夠。
醫療是專業性非常強的服務,尤其是嚴重慢性病的患者對醫院、醫生資質都非常看重,雖然國家正在推行分級診療制度,大家表示頭疼感冒等小毛病愿意到基層醫院就診,有條件的話還是希望得到高級別醫院的名醫診治。
7、醫學科普內容的傾向性和過度專業都引起患者及家屬的擔憂。
患者及家屬對于科普內容的態度很有趣,一方面急切需要相關科普,另外一方面又擔心科普內容的生產者由于利益而夸大一些藥物、器械的療效,不是真正為患者考慮。
同時的話,患者覺得醫生科普時經常夾雜大量專業術語、需要有醫藥基礎才能夠理解,反而是病友彼此之間的交流更高效。
作為一個醫藥領域的從業者,聽了這些討論的內容,心里的感受是很復雜的,總結一下有以下嘀咕。
1、各大藥企、各大互聯網企業風風火火搞了那么多問診工具、隨訪工具,怎么感覺和患者脫節了,他們對這些工具的名字似乎都不怎么知道,看來推廣成效仍熱不夠,醫生也沒有大力推薦。
2、互聯網醫院打通醫保指日可待,屆時互聯網醫療的支付問題解決,那比拼的就是各家APP/工具的運營能力,以及營銷推廣能力。這方面醫療領域相比快消領域落后了好幾年,雖然因為合規問題不能完全照抄,但是思路還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
3、長久穩定的醫療服務關系需要基于信任才能夠維持,這份信任既與提供服務的醫生本人相關,也與提供服務的平臺/工具體驗有關。
名醫是稀缺資源,其個人是無法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除非有團隊和工具來協助其提升效率和質量,這是藥企和平臺可以與醫生合作的一個方面。
另外對于優質的醫生,幫助其提升在患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可以合作的點,但需要有思想準備,越優秀的醫生越不可能成為為企業賣力帶貨的網紅,企業對醫生終將失去掌控力,那么有個平常心“僅僅是為醫生和患者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就是必需的了。
4、傳統醫藥人不是具有良好用戶思維的產品經理,不論是設計互聯網工具還是醫療服務都不具備專業水準,所以以各種渠道深入一線了解醫療服務的矛盾、并挑選合適的合作伙伴是連接醫患的關鍵,切莫自嗨。
5、隨著國家集采的進一步推進,院外藥店成為很多藥品選擇的主要渠道,藥店其實自帶區域、熟人屬性,客戶具有反復消費的能力,客單價高,非常適合目前流行的私域社群運營。
根據季節、天氣、疾病流行譜、疾病健康日等為周圍居民提供特色的科普、簡單體檢(血壓、血糖)、打折促銷等活動也非常有價值,當然提升運營人員的醫藥健康專業能力非常關鍵。
醫藥營銷人員想近距離了解患者的真實需求其實一點都不難,加入一個特定疾病的患者群可能還需要花點心思,但是觀察下家里父母、叔伯姨嬸、兄弟姐妹的醫療困境那不是手到擒來!
為了更系統、全面地做一個了解,不妨動用市場部做市場調研的方法,設計個問卷,采用面對面訪談(嘮嗑)或者焦點小組會議(聚會)的形式把涉及就醫、隨訪、營養、康復等各種問題都討論下,這可是真實的一手資料啊~
也建議大家在工作休閑之余盡量涉足各等級醫療服務機構,比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街道醫院、家門口的小藥店、診所等。
視野放大到國家未來部署的醫療體系中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去尋找其中沒有被滿足的服務,這將會是未來發展的空間,也會是大家職場上能夠提出的細致的洞察。
還提議大家把自己手機里的各種APP/社群都拿出來研究一下,特別是使用率很高的幾個,琢磨下為什么會用著這么順手?離也離不開它們?不順手的服務工具是在哪一個步驟把你勸退的,是繁瑣的注冊過程,還是雜亂無章的布局,還是缺乏審美的界面?
相信這樣子的玩手機會帶來不一樣的洞察,久而久之,至少程序設計乙方再也無法忽悠你。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動起來并思考。患者未被滿足的需求越多,可以展現大家的空間就越多。
文章聲明:
思齊俱樂部是醫藥人學習分享社區,為醫藥個人學習賦能。作者觀點和案例僅供學習方法使用,不代表商業公司真實情況。
本文來源:醫藥代表 作者:思齊專欄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