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企們的“生死大考”——醫保談判已經結束兩天,看似一切歸于平靜。但大考過后,幾家歡喜幾家愁:談判成功,進入市場,迎來放量;談判失敗,錯失機會,步履維艱。這樣看來,一切又好像才剛剛開始…… 這是發生在醫保談判第三天的故事,到底該不該分享,編輯
藥企們的“生死大考”——醫保談判已經結束兩天,看似一切歸于平靜。但大考過后,幾家歡喜幾家愁:談判成功,進入市場,迎來放量;談判失敗,錯失機會,步履維艱。這樣看來,一切又好像才剛剛開始……
這是發生在醫保談判第三天的故事,到底該不該分享,編輯部的小伙伴們糾結多日。雖然結果不如PD-1入選名單那般牽動業界的心,但這或許也代表了更多中小型企業的心聲。
醫保談判進入最后天的下午,在寒風中蹲守談判結果的數十家媒體與藥企代表們的神經,被一位剛剛結束談判走出現場的男士的一句話“激活了”。
他叫王豪鵬,來自新疆金世康藥業,此次一行三人自烏魯木齊來到北京。目的嘛,當然是努力將自家唯一一款產品,治療類風濕的中成藥送入2021年國家醫保目錄。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即使帶著“新疆十年來首個通過認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新藥”光環,即使已經在國家醫保局藥企“吹風會”上熟悉了談判流程、即使已經抄底降價60%,王豪鵬依然無法挽回談判的敗局。
不同于大多數代表走出談判現場時的一言不發與行色匆匆,當王
豪鵬被媒體們圍住詢問“對談判結果滿意嗎”,他的直言不諱的回答讓人有些驚訝。或許是對沖擊醫保目錄失敗太過失望,“降幅超過60%,已經觸碰到了成本線,但還是比醫保局預期的底價高出20%。”記者仿佛在他的眼中看到一絲淚光。
還未從失利陰影走出來的王豪鵬,顯得有些激動:“一個藥從研發到上市,至少需要15-20年的時間,研發成本高且成功率非常低,如果把價格壓得太低,企業很難生存,如何驅動創新發展?”他的一席話,也觸動了一旁等待自家談判結果的另一位藥企代表連連點頭。
“我建議至少給創新性藥物開辟通道,為創新藥留出三至五年的時間適應市場后再開始降價。”王豪鵬有些無奈,“藥品剛一上市就是低價甚至底價,企業該如何發展?后續又怎么創新?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在不盈利的情況下持續創新研發。”
“今年沒有入選,政策不變的話,不管再沖刺幾年也沒有用”王豪鵬難掩失落,“可能這次回去只能賣掉公司了。”或許,比12月的寒風更冷的,是“金世康們”的心。
在醫藥產業并不發達的新疆,金世康很多年前就已經是烏魯木齊當地新藥生產企業的榜樣。目前,新疆金世康藥業僅有一款產品,為祛寒除濕散,用于類風濕關節炎寒濕痹阻證。公開資料顯示,祛寒除濕散是一劑祖傳的治療類風濕病藥方,政府力挺企業研發,并給予了諸多資金支持,使該藥成為新疆十年來首個通過原國家食藥監局認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研發企業新疆金世康藥業也憑借此藥從新疆醫藥行業脫穎而出。
但即便如此,藥企的生存依舊艱難。“我們只有這一個產品,地方醫保也沒有進,所以銷售非常艱難,基本上只能去個體門診。銷售成本、研發成本、生產成本都非常高,如果低于我們的預期,企業都會很難生存。”王豪鵬說。
事實上,今年醫保目錄調整政策的變化,已經給了像金世康藥業這樣的創新藥企很多機會。
今年8月公布的《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和《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申報指南》中體現出國家進一步鼓勵醫藥創新的態勢。七大類可以納入 2020 年藥品目錄的擬新增藥品范圍,除“經國家藥監部門按新藥注冊申請程序批準上市的藥品(包括新活性成分、新劑型)”外,還包括“根據臨床試驗結果向國家藥監部門補充申請并獲得批準,適應癥、功能主治等發生重大變化的藥品”。對于這一要求,業界普遍認為,這體現了醫保對醫藥產業創新的積極作為,不僅一如既往鼓勵創新藥研發,同時鼓勵“老藥新用”的改良型創新,為創新型醫藥企業尤其是本土企業提供了新的機會。
在《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通過形式審查的申報藥品名單》中,醫保目錄外的藥物符合“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17日期間,經國家藥監部門批準上市的新通用名藥品”條件進入此次醫保談判的共有171款新藥,金世康藥業生產的祛寒除濕散也是其中之一。“醫保目錄的調整工作,對剛剛獲批的創新藥,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給予更快的準入機會。”國家醫保局相關工作此前表示。
誠然,在鼓勵創新為導向的本次醫保談判,已經溫和了很多。綜合今年醫保談判現場情況來看,中標企業反饋大多表示沒有去年“狠”。相對于此前動輒50%甚至90%的降幅來說,多位代表透露自家產品降價幅度在30-40%,雖然“肉疼”,但“咬咬牙還能堅持”。業內人士指出,企業想進醫保,勢必要降價。但另一方面,當創新與降價在醫保談判相遇,醫保局也會考慮到鼓勵國產創新的大方向,在壓價上或許有更多的空間給到企業。
當醫保談判成為創新藥放量的重要催化劑,只有上市后快速納入談判目錄,談判成功后以較大價格降幅換取快速放量契機,才有更多活下來的機會。基于當前漸趨完善的醫保談判制度,創新藥在上市初期以較大幅度降價納入醫保談判目錄已逐漸成為常態,快速推進研發搶奪先發優勢以及合理的定價策略等方面將成為創新藥市場競爭的重要因素。
本文來源:E藥經理人 作者:Lee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