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藥斯拉joe哥爆料,諾華將有一個組織架構上的重大調整: ?自2020年12月1日起,心血管事業部與基礎疾病事業部將合并成為全新的心血管、腎科和代謝事業部(CardiovascularRenal & Metabolism Unit,CRM BU)。 嚴瓊將擔任心血管、腎科和代謝事業部負責人。執行總
諾華將有一個組織架構上的重大調整:
自2020年12月1日起,心血管事業部與基礎疾病事業部將合并成為全新的心血管、腎科和代謝事業部(CardiovascularRenal & metabolism Unit,CRM BU)。
嚴瓊將擔任心血管、腎科和代謝事業部負責人。執行總監盧忠,高級區域總監蘇驥,區域總監薛添文、趙波、張進潮、戴暢,縣域區域總監郭江峰,及核心市場總監王子文,廣闊市場和創新高級市場總監張蔚、將直接向嚴瓊匯報。
整合移植和呼吸兩大疾病領域團隊,成立移植和呼吸事業部(Transplant &Respiratory BU)。
王嘉將擔任移植和呼吸事業部負責人。移植疾病領域負責人曹琦,呼吸疾病領域負責人劉莉將直接向王嘉匯報。諾華香港業務負責人梁麗萍(Dorine Leung)也將直接向王嘉匯報。
經過三批四輪帶量采購后,中國醫藥行業整個大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仿制藥進入了微利時代,過了專利期的原研藥也面臨著“市場與價格”的兩難境地。
對跨國藥企來說,沒有進入帶量采購的產品面臨著市場的流失,進入帶量采購的藥企產品,銷售額也明顯下降。
關于帶量采購,跨國藥企由第一批的觀望到第二批的積極參與,再到第三批的“陪跑”。雖然目前來看,大多數跨國藥企暫時放棄了帶量采購帶來的“巨大市場”,認為“不中標比中標的結果要好!”但卻也不得不考慮帶量采購常態化對其中國市場的業績影響。
隨著中國本土醫藥企業高端仿制藥和創新藥的崛起,跨國藥企的原研藥在中國市場上將面臨“腹背受敵”的競爭環境。因此,為了更好地迎合中國醫藥政策環境,跨國藥企需要在戰略上進行調整:深入基層,擴大院外市場;引進創新藥,堅守院內市場。
其中,業務合并就是跨國藥企戰略調整策略中的重要一環。通過業務合并,一方面可以實現資源和效能最大化,助力人才的流動與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跨疾病領域間的協同有效性,幫助領域內新產品快速進入中國。
未來,隨著中國醫改政策的不斷落地,跨國藥企要快速應對政策帶來的醫藥市場環境變化,必須要不斷調整在華戰略:不管是業務合并、拆分,或者是并購、瘦身。
不過業務合并給醫藥人帶來的不良效應之一就是裁員,賠償的標準,每個公司不一樣,這次諾華聽說是N+3,當然N+4也的。但是N+1、N+2是比較普遍的,而最反感的是一分錢不給,甚至還倒貼錢的,那真的是“遇企不淑”了。
總之,行業變革還在繼續,藥企應對變革要戰略調整,醫藥人更要學會擁抱變革,邁向更高階梯。學習、轉型是現在每一位醫藥人應當努力去做的,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憤怒,一成不變。
本文版權歸思齊俱樂部(member_siqi)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引用。
本文來源:醫藥代表 作者:付沛瑤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