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洞見力鼎/作者:與同2020(思齊專欄作家) 醫學驅動和市場驅動有什么區別?筆者認為兩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關系,只是側重點不一樣。 ?市場驅動更關注Patient Flow,更趨向于市場營銷,側重點在是否有足夠有吸引力的生意。先有生意評估,再
醫學驅動和市場驅動有什么區別?筆者認為兩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關系,只是側重點不一樣。
Ø市場驅動更關注Patient Flow,更趨向于市場營銷,側重點在是否有足夠有吸引力的生意。先有生意評估,再結合診療洞察評估生意獲得的機會。
Ø 醫學驅動更專注Patient Journey,更趨向于醫學洞見,側重點是在優化醫生診療習慣、滿足患者診療需求。先有患者診療的醫學洞見,發現診療中產品的機會,而后評估生意是否有營銷價值。
那么在醫學驅動的時代里,如何去提高醫學洞見呢?
01
疾病診療路徑了然于胸
02
及時了解醫學診療新進展
03
掌握具有醫學洞見的產品知識
04
結合醫學洞見提出產品最優臨床解決方案
05
醫學洞見驅動的醫學事務
大部分國內企業的醫學部建立的時間都不長,且醫學部人員大多為臨床醫生轉行,大部分未以客戶的方式接觸過臨床醫生,思維轉變會有點難,迅速提升最好最快最直接的方法自然是多跟臨床醫生接觸(好多公司MSL、MA的KPI考核中增加每周KOL拜訪次數也有這方面考慮),多探討多交流。
但是往往要跟臨床醫生深入溝通是需要有項目做橋梁的,一來一回的,就能夠建立比較好的醫學合作伙伴關系。因此需設計提高自身醫學洞見能力類的項目,以病例觀察為例,若跟客戶合作開展一定例數且高標準符合醫學需求的病例觀察,過程管理中,重點關注/跟進幾個客戶,加深項目的持續溝通。
如沙龍會(含MDT)、KOL常規維護等,通過拜訪KOL,發現其中醫學洞見到的機會,進而組織開展提高醫學洞見的會議等是醫學事務中比較重要的板塊,因為一個人的醫學洞見很難有市場說服力、很難形成轉化,一群人的深入交流形成共識方可形成醫學洞見轉換,進而實現真正的醫學驅動。
3、以實現醫學驅動為目的的項目設置:
本文來源:醫藥代表 作者:與同2020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