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特大城市是否也是超級優質醫療資源大城呢? 作者|朝陽 蕭秦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最近,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圖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況》。 城區人口是衡
超大、特大城市是否也是超級優質醫療資源大城呢?
作者|朝陽 蕭秦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最近,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圖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況》。
城區人口是衡量城市規模大小的標準,按照城區人口排序,全國現有超大城市7個,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增至14個,分別是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是我國城市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在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后,超大、特大城市對區域的帶動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
超大、特大城市是否也是超級優質醫療資源大城呢?
《看醫界》根據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的《2019年度全國醫院百強榜(綜合)》和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2019年度社會辦醫·單體醫院100強》,整理出超大、特大城市背后的超級優質醫療資源分布。

在超級優質醫療資源上,將公立醫院百強數量與社會辦醫百強數量疊加,排名依次是北京(26)、上海(20)、廣州(11)、武漢(9)、西安(7)、杭州(7)、南京(7)、重慶(5)、成都(5)、濟南(5)、鄭州(4)、長沙(4)、沈陽(4)、深圳(3)、天津(3)、昆明(3)、東莞(2)、哈爾濱(2)、青島(1)、佛山(1)、大連(1)。
北京是毫無爭議的超級優質醫療資源大城,公立醫院百強與社會辦醫百強數量都位居國內第一。北京擁有21家百強公立醫院,擁有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北京和睦家醫院、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北京燕化醫院、北京市健宮醫院等5家百強社會辦醫。
緊隨其后的上海,擁有19家百強公立醫院,1家百強社會辦醫,為上海楊思醫院。
雖然不是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武漢的超級優質醫療資源也很豐富。中國十強醫院中,武漢占據兩席,分別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在百強社會辦醫數量僅次于北京。作為社會辦醫熱土,目前武漢市普仁醫院、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華潤武鋼總醫院、武漢市漢陽醫院四家醫院入圍百強社會辦醫。
值得關注的還有天津,天津雖然為超大城市,在超級優質醫療資源排名靠后。不過,在三甲醫院數量上天津卻是王者,是“人均三甲”的城市。
根據DT財經數據,以人均擁有三甲醫院數量來評估當地的優秀醫療資源供給情況,天津和北京分別位列全國第1和第2。
頂級優質醫療一直是深圳的短板,身處大灣區的東莞、佛山同樣也是如此。與經濟和人口體量相比,當地的頂級優質醫療資源并不是很豐富,三地皆無百強公立醫院,
不過,目前大灣區正在成為高端辦醫的基地。以深圳為例,繼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之后。深圳又建立第二家港深合作公立醫院。據悉,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院預計2026年底開業。
超級優質醫療資源是城市的一面鏡子,反映出城市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還和政治、經濟等諸多情況息息相關。
以武漢為例,1950年2月,為了支援湘鄂粵桂豫贛六省(中南區)醫療衛生事業,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遷往湖北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并,命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1955年5月,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正式遷入武漢,并更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現為武漢同濟醫院)。
“同濟醫學”的遷入,讓武漢的醫療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
在中國經濟“重鎮”南移的過程中,傳統北方經濟大城沈陽、大連、長春等均悉數退出GDP二十強行列,在經濟快速起飛的同時,高端優質醫療資源成為不少城市的短板。
副省級城市沈陽和哈爾濱,雖然經濟總量排名下降,人口相對減少,但在醫療資源上依舊存在一定優勢。
這里邊也有另類,比如蘇州,蘇州是中國GDP十強,雖然沒有進入超大、特大城市之列,不過蘇州的高端優質醫療資源卻不少,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全國百強醫院中排名靠前。
優質醫療資源的形成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也需要時間的積累,北京、上海等都是積攢了一個多世紀才擁有現在超級優質醫療資源的“家底”。
經濟對教育醫療的影響是緩慢進行,不過一旦進行體制松綁、機制創新,經濟資本的威力就會充分展現出來,深圳醫療水平的快速提升也許就是很好的例子。(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