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思齊俱樂部 作者 | 四葉草 他們曾經是風光無限的中國老藥廠“四大家族” 建國初期,華北制藥、東北制藥、新華制藥、太原制藥被稱為國有藥企的“四大家族”,他們改善了當時國家缺醫少藥的局面,也親歷了新中國醫藥事業的發展。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
來源 | 思齊俱樂部
作者 | 四葉草
他們曾經是風光無限的中國老藥廠“四大家族”
建國初期,華北制藥、東北制藥、新華制藥、太原制藥被稱為國有藥企的“四大家族”,他們改善了當時國家缺醫少藥的局面,也親歷了新中國醫藥事業的發展。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四大家族”的發展開始逐漸走向艱難——華北制藥被罰,東北制藥“賣身”,新華制藥舉債,太原制藥倒下了……
01
華北制藥:集采斷供遭重罰
“滾滾的流水線輕輕歌唱,優質的抗生素五洲名揚……”這首廠歌記錄了華北制藥廠曾經的輝煌。
1953年,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束,國家開始以“舉國之力”籌建華北制藥廠,并從前蘇聯引進抗生素廠、淀粉廠,前民主德國引進藥用玻璃廠,總投資7588萬元。
華北制藥的淀粉廠中高達76米的淀粉塔,更是成了老石家莊的一座地標建筑,也見證了華北制藥的發展與變遷。
二戰至建國初年,當時有一支青霉素=0.9克黃金的說法。1958年6月3日,華北制藥廠生產的第一批青霉素正式下線,開始大規模生產抗生素,結束了我國青霉素依賴進口的歷史,并帶動了國內青霉素的普及和降價。華北制藥廠也成為了當時亞洲最大的抗生素制造企業,被稱為共和國的“醫藥長子”。
1958年至1978年,是華北制藥快速發展期,抗生素產量增長了近20倍。品種也從最初的幾種,增加到了400多種。80年代,華北制藥開始進行技術改造 ,通過改革和創新,從90年代中期到之后十多年,華北制藥迅速發展壯大。
1992年,華北制藥的五大抗生素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7,是中國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基地,當時年凈利潤超過1.5億元。同年重組設立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華北制藥上市。
在市場經濟來臨時,老藥企賴以生存的有利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國有企業的弊端逐漸顯現,產品單一、產權制度與運行機制不適應新的競爭環境。
2008年,華北制藥啟動搬遷改造,“淀粉塔”也正式退役。這一年,也成為了華北制藥動蕩下行的開始,發展進入瓶頸。
隨后,2009年6月,冀中能源集團攜資強勢進入華藥集團實施了重組,但是這并未扭轉華藥“肌無力”的局面。
隨著跨國藥企的進入,國內創新企業的興起,老牌國有藥企發展顯得愈加疲軟。
期間,華北制藥也在積極調整業務結構,從原先的原料藥向制劑藥轉型升級。2010年9月和2011年底,華藥的新頭孢和新制劑項目分別投產。但是,直到限抗令頒布的2012年,一直致力于轉型的華北制藥仍未能真正實現計劃中的抗感染為主,到2015年,抗感染藥物在其主營收中的占比還在50%以上。
2021年8月,華北制藥上了熱搜。喜的是歷時近17年的美國對華發起的維生素C反壟斷訴訟案中,華北制藥集團重審勝訴。但短短幾天內,華北制藥卻同時收到了一張罰單和一張年報。因集采“斷供”收到首張罰單,未來9個月無緣國家集采申報,同時,2021年半年報公布,公司營收凈利雙雙下降,凈利降至100.51萬元,同比下降99%。
曾經的“醫藥長子”,怎么走到了如今境地?
2014年,華北制藥營收被同城的石家莊制藥超過后,從此再也沒能奪回在河北省一直以來的領頭羊地位,并幾度以政府補助扭轉本應虧損的局面。而且自2016年起,華北制藥五年內四度換帥,管理出現斷層。
此次風波后,華北制藥能否汲取經驗,調整機制,重振“醫藥長子”的風采?
02
東北制藥:“賣身”鋼鐵直男
當華北制藥處于輿論風口浪尖的時候,同是老藥企“四大家族”成員之一的東北制藥日子也并不好過。
8月23日,東北制藥發布公告稱,方大鋼鐵受讓東藥集團、盛京金控集團持有的東北制藥全部股份而觸發要約收購。這也意味著,國資徹底退出東北制藥,遼寧方大將持股57.88%成為最大股東。自此開始,身在沈陽的東北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將遠嫁江西,委身于“鋼鐵直男”。

1946年,誕生于松花江畔的東北制藥,最早以葡萄糖和活性炭起家,50年代,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化學合成抗生素合霉素車間,并憑借維生素系列產品打響了招牌,在業界,素有“中國化學制藥工業搖籃”之稱。
1958年-1985年是東北制藥的高光時期,不僅建成了國內第一條維生素C(萊氏路線)生產車間,年產量達30噸,而且不斷開發新品、升級工藝,憑借著抗生素類、磺胺類、維生素類等普藥實現了全年盈利3443萬元,出口產值超6000萬。
1993年,東北制藥通過股份制改造,1996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但是上市以后,東北制藥的業績并不理想,利潤多年維持在1000萬元左右,而且公司和母公司之間有大量的關聯交易,財務透明度較低。
尤其在改革開放中后期,東北制藥像眾多老國企一樣,受思想觀念僵化、體制機制落后、歷史包袱沉重等一系列因素制約,也陷入了發展困頓的狀態。2010年至2012年一度累計虧損達8億多元,一度累計虧損達8億多人民幣。
2013年是東北制藥改革元年,原沈陽市政府研究室主任魏海軍出任董事長,對公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包括了混合所有制改革。
自2018年以來,民營資本遼寧方大集團逐步進入東北制藥,此后又在二級市場增持股票,持股比例達到26.02%,依法依規入主東北制藥成為控股股東,國有資本退居為第二大股東。

2020年9月30日,魏海軍辭去董事長職務,東北制藥迎來方大時代。直至此次要約收購完成,方大成為東北制藥最大股東。
方大集團實控人方威到東北制藥調研時明確表示,“集團會在政策、資金各方面全力支持,東北制藥未來要對標恒瑞醫藥,這也是東北制藥下一任董事長需要考慮的問題。”
近日,東北制藥發布2021年半年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0.1億元,同比增長7.6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038.41萬元,同比增長3.73%。對標恒瑞醫藥,東北制藥壓力山大。
通過混改,方大集團能否把東北制藥“重新盤活”打造成國內領先的大型綜合性醫藥健康產業集團,方威能否重寫“國企獵手”神跡?一切都是未知數,但是難度不小。
03
太原制藥:宣告破產
如今,在“四大家族”中已經找不到太原制藥的身影,2009年,由于資不抵債,太原制藥宣告破產。
創建于1958年的太原制藥,是我國“一五”計劃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由前蘇聯援建而成,在上世紀50年代主要生產磺胺噻唑、磺胺瞇氨苯磺胺等原料藥,被定為我國磺胺藥基地。上世紀80年代巔峰年產值高達5000余萬元,是當時國內醫藥行業龍頭之一。

進入90年代以后,太原制藥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走下坡路,生產和銷售陷于困境。
國家“撥改貸”之后,1993年~1997年,太原制藥連年虧損,曾欠四大銀行1.7個億債務,成了藥廠一直還不完的錢,換了六任廠長也沒能扭轉其業績頹勢。外加“氯胺酮事件”,太原制藥就此一蹶不振。
1998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太原制藥廠由華北制藥集團以承債方式實施整體兼并。
但是,2002年12月,華北制藥集團又退出兼并,企業由山西省醫藥集團接管,更名為山西醫藥集團太原制藥有限公司。從上世紀90年代起該公司生產逐步滑坡,雖經多方努力,但扭虧無望。
到2007年12月底,太原制藥公司審計資產為1.95億余元,負債總額為4.02億余元,資產負債率高達205.59%,已資不抵債,于2009年宣告破產。
04
新華制藥:債務高舉
作為一家化學合成制藥企業,新華制藥曾在中國的醫藥史上創造過多個第一,1943年始創于戰火連天的膠東抗日前,可以說是“四大家族”的老大哥。
1950年7月,新華制藥研制成功特效藥斯銻黑克,一舉“撲滅”了肆虐半個中國的黑熱病,200多萬名群眾因此受益,此舉也為新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立下一功。
1954年新華制藥建設了我國第一個現代化化學合成原料藥非那西汀車間,開全國化學合成原料藥生產之先河;1992年新華制藥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成投產了國內第一座符合GMP標準的片劑生產車間;1993年新華制藥完成股份制改造;1996年、1997年,新華制藥在全國醫藥行業中率先發行H股、A股股票,成為國內首家境內外同時上市的醫藥企業,自此走上資本運營道路。
目前,新華制藥主要業務是片劑、針劑、膠囊劑等制劑和解熱鎮痛類等原料藥類產品,有14個產品通過美國FDA認證,10個產品獲得歐盟COS證書。2020年1月,新華制藥布洛芬片(ANDA 202413)“零缺陷”通過美國FDA認證。
今年的7月30日,證監會公布對新華制藥的反饋意見,其中對“存貸雙高”(一邊是賬面上保留著大量的現金,另一邊是債務高額的財務費用)、發行對象等問題進行詢問。

新華制藥營業收入變化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新華制藥合并口徑資產負債率為51.43%;截至2021年6月30日,負債合計達到37億元,較去年又有所增加。
今日,新華制藥披露半年報,公司2021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35.5億,同比增長8.1%;實現歸母凈利潤2億,同比增長16.1%;每股收益為0.32元。
新華制藥坦言,與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相比,其資產負債率長期處于較高態勢,業務規模的擴張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整體資金及負債情況。
時代變遷,風云變幻。曾經中國藥企的佼佼者,如今“四大家族”風光早已不在。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唯有創新才能勇立潮頭,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市場的選擇。
本文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