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區老院區減床,新城區新院區做大做強,新一輪醫療機構發展思路已經落地,部分地區將會出現“超級大院區”。 作者|陳朝陽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老城區老院區減床,新城區新院區做大做強,新一輪醫療機
老城區老院區減床,新城區新院區做大做強,新一輪醫療機構發展思路已經落地,部分地區將會出現“超級大院區”。
作者|陳朝陽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老城區老院區減床,新城區新院區做大做強,新一輪醫療機構發展思路已經落地,部分地區將會出現“超級大院區”。
近日,浙江省發展改革委、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印發了《浙江省省級醫療資源配置“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浙江82.50%的省級醫院(含分院區)集中布局在杭州城區,《規劃》提出要引導杭州省級醫療資源內疏外擴。
《規劃》分析認為,長三角一體化對醫療資源區域競合提出新挑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加劇上海對優質醫療資源的虹吸效應,區位和交通的便捷,進一步降低了獲得上海優質醫療服務的時間成本,一定程度上導致浙江省內醫學人才和病人的外流。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總體要求下,省級醫療資源亟待進一步明確醫療服務定位,在打造醫療高地中主動探索,進一步做好疏堵、并軌、提升文章,把提供優質醫療衛生服務的空間向省外延伸、向長三角輻射,不斷提升浙江醫療衛生的溢出效應。
2000張以上床位的超級大院區將出現
省級醫療資源可以與優質醫療資源劃上等號,截至2020年底,浙江共有省級醫院18家,其中,綜合醫院8家,中醫醫院(含中西醫結合醫院)4家,專科醫院6家。省級醫院共有核定床位31030張(含重癥床位621張),衛生技術人員41074人。
浙江省級醫療資源并不差,其中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浙醫一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浙醫二院)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以下簡稱邵逸夫醫院)3家省級醫院入選全國12所“A++”綜合醫院名單,“A++”醫院數量與上海并列全國第一。截至2019年底,累計7家省級醫院入選全國科技實力百強醫院。
《規劃》明確,浙江將全面加強杭州城區省級醫療資源的統籌和協同,緊密結合杭州新一輪發展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優化杭州城區省級醫院布局,推動杭州主城區功能疏解。

隨著杭州城市從“西湖時代”到“錢塘時代”,杭州城市規模日益擴大,也邁入千萬人口大都市之列。根據《規劃》顯示,“十四五”期間杭州老城區龍頭醫療機構老院區將減少床位,而新城區方面將會出現多家2000張床位以上的“超級大院區”。

“十四五”期間,杭州老城區省級醫療機構床位從20637張降低到19300張,浙醫一院、浙醫二院是“減床”大戶。
《規劃》顯示,浙醫一院(慶春院區)2020年底實際開放總床位2531張,“十四五”規劃總床位(張)1500。浙醫二院(解放路院區)從2218張降低到1250張;省中醫(湖濱院區)從1500張降低到1000張。
未來五年,杭州新城區省級醫院床位數將增加近三倍,將會出現多家單體床位規模2000張以上的“超級大院區”。
其中,浙醫一院(余杭院區)3200張,浙醫二院(濱江院區)2250張,浙醫二院(蕭山院區)2500張;省中醫院(富陽院區)2500張。
一院多區成潮流,中心城區嚴控床位
在杭州之前,北京、上海已進行了醫療資源空間布局設計:老城區、核心城區,醫療機構嚴控床位,并逐漸瘦身。
隨著北京市政府機關搬遷到通州,多個疏解醫療項目落地項目也加快。北京中心區的人民醫院、北大醫院等20余家優質醫療資源將逐漸疏解至五環外,疏解方向多偏向于副中心通州。
北京市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發布的《2017年度北京市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16北京醫院數量達到1064個,多集中于中心城區。北京醫院數量逐年增加,但新增數量較少,朝陽區醫院最為集中。2016北京醫院數量為1064個,朝陽區數量最多,為238個,占到總量的22.4%。其次為海淀和昌平,均超過100個。
醫院扎堆老城區空間有限,除了制約醫院醫療服務改善之外,也對交通造成巨大壓力。
為改善三級醫院附近的交通擁堵狀況,《北京市改善醫療服務規范服務行為2019年行動計劃》要求三級醫院要配合相關部門,加強醫院周邊疏解與疏導措施,在就診高峰期應采取院內與院外協調疏堵措施,合理調整每日上下午出診單元的比例,酌情增加下午出診醫生數量,避免患者就診時段過于集中于交通高峰期。

在嚴控中心城區醫療機構床位上,上海已進行了10多年的探索。2011年上海在醫改措施中提出:中心城區的公立醫院原則上不再增加床位。
《上海市衛生健康發展“十四五”規劃》再次重申這一原則,并推動優質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中心城區原則上不再增加治療床位,以整合現有資源、提高運行效率為主,強化感(傳)染、臨床研究、康復、老年護理、精神衛生等短缺資源建設,提升優勢學科能級。符合條件的市級醫院通過改造升級等形式,加強應急醫療救治和醫學科技創新等功能。
嚴格控制床位之下,北京、上海的優質醫療機構相比之下體量不大。在《看醫界》歷年發布的《中國醫院床位排行榜》上,床位規模百強榜單中,北京、上海醫療機構均無上榜。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院長劉衛東告訴《看醫界》,現代醫院經營管理中有個誤區:要發展必須要有規模,要發展要先建新院區上床位。
“規模是多大呢?床位多少張?很多人心里沒底,也沒有標準答案。”在劉衛東院長看來,大型公立醫療機構如果繼續在床位上做加法,會造成管理上的浪費,也會繼續復制大醫院帶來的“城市病”。
“500張床位就具備規模效應,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堵車、停車難等交通問題將從老城區帶到新城區。”劉衛東認為,醫院上規模之后,患者看病、住院、檢查可能會更方便,可是老院區出現的問題將會在新地方重復出現,并帶來其它新的問題。
隨著院區的擴大,醫療機構將從單體到多體,單地到多地。劉衛東表示,大不等于好,醫療質量和安全,患者體驗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現在不少醫院的新院區患者需要坐擺渡車,這并不是什么好新聞。院區過大,醫生之間面對面的溝通減少,信任和默契難以養成并牢固。”
作為現代醫院管理專家,劉衛東院長一直很擔憂一個問題:這么大的醫院怎么管理?
“500張床位的醫院和2000張床位的醫院對管理的要求完全不同,規模越大不可控因素就越多,專業醫院管理人才缺失的問題很嚴重。”(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