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賽柏藍 作者 | 木木(發自濟南) 生物藥集采勢在必行 01 醫院銷售金額TOP20生物藥 “這五年是生物醫藥高歌猛進的幾年?!?月2日上午,在2021年(第38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期間的分論壇上,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副主任華雪蔚表達了上述觀點。 在《
來源 | 賽柏藍
作者 | 木木(發自濟南)
生物藥集采勢在必行
01
醫院銷售金額TOP20生物藥
“這五年是生物醫藥高歌猛進的幾年?!?月2日上午,在2021年(第38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期間的分論壇上,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副主任華雪蔚表達了上述觀點。
在《中國醫藥行業洞察與趨勢分析》的主題報告中,她公布了2020年生物藥樣本醫院銷售金額TOP20品種。
賽柏藍梳理發現,其中分別有人血白蛋白、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貝伐珠單抗、人免疫球蛋白、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甘精胰島素、門冬胰島素(預混)、重組人生長激素等20個品種。
賽柏藍攝于現場
此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工作常態化制度化開展的意見》,提出重點將基本醫保藥品目錄內用量大、采購金額高的藥品納入采購范圍,逐步覆蓋國內上市的臨床必需、質量可靠的各類藥品,做到應采盡采。
就國家組織藥品集采,目前業內公認的規則是,一個品種的競爭格局達到3家以上,過評品種達到幾十個,就可以開展帶量采購。
今年1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表示:生物類似藥、包括中成藥的大品種納入集采,這是制度性的要求,但規則會更為優化、更有針對性、質量更符合藥本身的屬性。
可以歸結為兩句話:納入集采是毫無疑義的,質量一定是優先考量,規則一定更符合市場要求。
陳金甫直言,“生物類似藥跟化藥的仿制藥質量評價方式上有差別,但是它有嚴格的質量標準, 下一步納入集采是毫無疑義的。一些地方進行了探索,并且中選產品質量是完全可控的....”。
基于此,針對競爭格局已經逐漸滿足集采條件的生物藥來說,納入集采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以名單中的貝伐珠單抗為例,貝伐珠單抗是一種人源化單克隆抗體IgG1,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抑制劑,用于治療各類轉移性癌癥。2010年,羅氏貝伐珠單抗(Avastin?,通用名:bevacizumab)在中國獲批,商品名為安維汀。
目前國內有四款國產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獲批,分別是齊魯制藥的安可達,信達生物的達攸同,綠葉制藥的博優諾,以及6月獲批的恒瑞醫藥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
除貝伐珠單抗外,TOP20中的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由于專利過期的原因,也在不斷涌現新的入場藥企。
臨床使用量大,而未被集中帶量采購覆蓋的生物藥,究竟何時納入國采?
02
生物藥集采,胰島素先行?
這一問題或可揭開端倪——7月28日,國家醫保局召開座談會,就胰島素集中帶量采購改革,聽取有關企業、行業協會的意見建議。這一舉動被不少業內人士解讀為胰島素納入全國集采時機已到。
據丁香園insight數據,2020年我國胰島素市場總規模為286億元。在Top11企業中,外企占了4個,總銷售額高達215億元,占了43%,其中,諾和諾德和賽諾菲穩居前兩位。
實際上2020年1月,武漢市就曾進行了胰島素的專項集采,總采購量為170.57萬支,單品最高降幅達43%。
武漢胰島素集采規定,隨著降價幅度的提高給予的市場份額逐漸增大,若降幅少于5%,則將上年(2018年)采購額的50%供同組內降幅大的企業分配,若降幅在5%——10%,則可獲上年市場規模的70%,若降幅高于10%,則獲上年市場規模的90%。同組內每個產品剩余部分進入替代總量,替代總量按50%、30%、20%的份額分配,降幅靠前(絕對金額)的前3家可以獲得。
生物藥集采一直在審慎推進。2020年10月9日,國家醫保局在給人大代表的答復中指出:“在考慮生物類似藥的相似性、企業產能和供應鏈的穩定性、具體產品的臨床可替代性等因素的基礎上,適時開展集中帶量采購”;并明確表示“生物類似藥并非集中帶量采購的禁區,將適時開展生物類似藥的集中帶量采購”。
由于生物藥的技術含量高、工藝復雜,在生物藥帶量集采中確保臨床可替代性就顯得越發重要。
2月,為進一步規范和指導生物類似藥研發和評價,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發布了《生物類似藥相似性評價和適應癥外推技術指導原則》,在其中提出了生物藥相似性評價的概念——即:基于藥學研究、非臨床研究、臨床比對研究等多方面證據,對生物藥進行綜合評價,從而確定生物類似藥與原研(參照)藥的整體相似性。該《原則》被不少業內人士視為生物類似藥的“一致性評價”原則。
但生物藥集采不乏隱憂。北京大學醫學部衛生政策與技術評估中心研究員陶立波曾撰文指出,帶量集采的核心理念是“以量換價”,購買方拿出巨大的未來銷量,來換取廠商盡可能低的報價。這其中就可能存在矛盾:報價越低越容易中標,而廠商成本壓力越大,需要完成的供應量卻可能越高,從而出現供應困難的風險就越大。在生物藥領域,由于工藝復雜,其產能和供應的壓力就會比化學藥更大,風險也會更明顯。
由胰島素集采帶來的的漣漪效應波及廣泛,但生物藥集采是否以專項集采的形式開展?游戲規則是否有改變?是否進行質量分層仍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 ···

本文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