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中國企業上榜!強生、羅氏、拜耳憑什么穩居前三?2020全球最具價值醫藥企業品牌TOP25發布
近期,Brand Finance發布了一年一度的《全球最具價值醫藥企業品牌TOP25報告》,強生、羅氏、拜耳依舊穩居前三,但今年最值得關注的是榜單由TOP10擴展到TOP25,因而有三家亞洲企業上榜,其中兩家為中國企業。 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品牌的打造與推廣是其增強企業...
盡管疫情尚未正式結束,但BI履新僅半年時間的大中華區人藥業務負責人董博文已經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三合一”業務模式的加持下,BI的這場創新革命將向何處去?又將如何操作?
2020年6月9日,勃林格殷格翰(BI)宣布其抗肺纖維化治療藥物維加特?(乙磺酸尼達尼布軟膠囊)已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上市批準,成為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用于系統性硬化病相關間質性肺疾病(SSc-ILD)的藥物。

恒瑞醫藥吡咯替尼治療HER2突變晚期NSCLC登上《臨床腫瘤學雜志》!
恒瑞醫藥自主研發創新藥吡咯替尼二線及以上治療HER2突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2期臨床研究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臨床腫瘤學雜志》(JCO),此次已經是吡咯替尼第三次登上該雜志。 近日,恒瑞醫藥自主研發創新藥吡咯替尼傳來好消息,其二線及以上...
這讓董博文(Pavol Dobrocky)很是興奮。自2020年1月1日起接替馮耐德(Dirk van Niekerk)繼任BI大中華區(中國大陸、香港及臺灣地區)人用藥品事業部總經理之后,這是BI第一個在國內獲批新適應癥的重磅產品。
一方面,其標志著系統性硬化病相關間質性肺疾病(SSc-ILD)患者走出了無藥可醫的困境。董博文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維加特?的療效和安全性已經得到充分的臨床研究數據的支持,相信這一新適應癥在中國的獲批將讓中國SSc-ILD患者獲益,為他們送去有藥可醫的希望。”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此次該藥獲批的新適應癥系BI在中國的首次全球同步遞交。從獲批速度來看,歐盟批準之后僅1.5個月,該適應癥即獲得中國藥品監管部門的批準,這意味著BI在新藥上市方面已經基本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同步獲批。
而這并不是BI在過去半年內人用藥品市場上所取得的唯一成績。
5月12日,基于在研免疫新藥Spesolimab在泛發性膿皰性銀屑病適應癥I期臨床試驗的積極結果,BI啟動了其全球關鍵性II期臨床試驗,且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成功入組了首位患者。
而
直至發稿日,關于BI的經典呼吸產品沐舒坦?注射液用于新冠患者治療的研究正在進行。
在德國總部,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研究也在緊張進行中。
01 BI“老將”履新,從容應對新冠挑戰
對于董博文來說,剛剛在中國履新半年的時間無疑是特殊的,其上任之后不久,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便開始爆發,一定程度上也打亂了包括BI在內的幾乎每一家制藥企業已經制定好的2020年上半年計劃。
縱觀跨國藥企職業經理人的迭代,臨危受命的有之,上任即面臨復雜政策環境或市場環境挑戰的有之,但像董博文這樣,上任伊始便面臨一場全球都始料未及的重大疫情的,卻還著實鮮見。一定程度上,其既對公司最高管理層的危機處理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戰:如何面對突發情況,保護員工安全、穩定軍心;同時也是在考驗職業經理人對于業務本身的駕輕就熟,能否在各類紛繁復雜的環境下帶領公司的業績馬車持續穩定的向前發展。
從前者來看,BI顯然做得井然有序。一方面,“在全球疫情爆發之初,BI就在討論怎樣能夠幫助應對新冠疫情,比如我們的執行董事會決定為冠狀病毒研發捐獻11000個研發小時,另外在集團層面也設立了專項的支持抗疫基金。”在接受E藥經理人專訪時,董博文如此表示。另一方面,在1月底BI就決定要援助抗疫,包括現金的捐贈、口罩等防護物資的捐贈。
與此同時,面對疫情對人藥業務帶來的挑戰,董博文憑借著個人豐富的經歷沉著應對。其1998年加入BI,是名副其實的“老將”,而在來中國之前,董博文先后在斯洛伐克、維也納中心區(包括中歐、東歐、中亞等地區共 18 個國家)和俄羅斯擔任過各類職務,最近一份職務是俄羅斯分公司總經理兼人用藥品事業部負責人,因此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盡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將大多數藥企的工作計劃都打亂了,但BI大中華區的業務卻在正常的往前進行。
在董博文看來,重點在于如何快速地做出反應,針對疫情的進展去進行相應的應對。
“一方面我們看到有快速的變化,我們業務反應的速度也必須要非常快。同時中國政府以及老百姓在應對方面應該說是組織得高度有效,所以疫情對中國造成的影響跟其他國家相比,要小得多。”在接受E藥經理人專訪時,董博文如此來總結其過去半年內BI人用藥業務在中國開展的感受。
顯然,隨著疫情逐步緩解,對于接下來人用藥業務在華的重點工作安排,BI也已經有了成熟的思考,并在逐步落地。
“隨著China Key(中國關鍵)項目的實施,BI已經成為跨國藥企中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中國全面參與全球早期臨床研究項目的公司,這將加速BI創新產品在中國上市,實現與歐美同步,甚至早于歐美。”
董博文介紹,目前“中國關鍵”項目已經有34個項目在中國落地,并且BI所有新的全球研發項目,中國都將會參加。“目前僅人用藥品領域,公司就擁有在研項目近100個,其中75%的在研項目具有同類首創潛力,50%具有突破性治療潛力。”而對于未來BI在中國的新品上市計劃,其透露:未來10年內預計有71個新產品或新適應癥有潛力在中國獲批。
10年內預計有71個新產品或新適應癥有潛力在中國獲批,BI的底氣來源于哪里?

BI大中華區醫學部負責人張維將其歸結于BI身上濃厚的家族性企業的特質。盡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家來自德國的、擁有130余年歷史的老牌家族企業更多以低調、保守的形象示人,但在張維看來,恰恰是因為BI是這樣的一個家族性企業,所以其更能踐行“創新展現價值”的宗旨。體現在現實層面的操作上,即志存高遠,不追逐短期的利潤,而致力于長期可持續的成功。
對于創新的革命則是BI試圖實現其這樣長期戰略的途徑。張維介紹,BI的中國醫學研發團隊從2009年開始致力于把全球的創新藥帶到中國來,最初設立的項目叫作China I、China II。張維坦言:“這些項目是讓總部知道我們的存在,在不影響全球進度的情況下,能夠帶著我們玩。”
但隨著中國政府“健康中國2030”策略方向的確定,以及中國監管當局改革力度的加大和中國研發機構整體能力的提高,中國的創新環境開始呈現出全新面貌,也讓BI中國抓住契機說服總部,這才有了“China IN”(中國納入)和“China Key”(中國關鍵)兩個項目。
“China IN項目的啟動標志著BI中國默認加入全球所有的關鍵性項目,并且做到與歐美同步提交新產品或者新適應癥的注冊申請。而China Key項目的啟動,則標志著BI中國全面參與BI全球的早期臨床研究,并且不區分治療領域。”
然而BI顯然不想僅僅局限于此。7月2日,在進入中國市場25周年之際,BI在上海宣布正式啟動中國外部創新合作中心,為中國和亞洲的生物醫藥行業的創新者提供一站式的創新合作解決方案,開展從早期研究、創新合作到戰略投資等全方位合作,全流程幫助其實現創新想法。
在BI中國外部創新合作中心負責人張巍怡看來,BI所啟動的外部創新合作中心和其他跨國藥企普遍在做的創新中心,實際上有著本質的不同。最大的區別在于,其采用了跨國藥企中首個“三合一”業務模式——集學術合作(跨邊界研究)、業務拓展及許可、風險投資于一體。
形象的來說,此次啟動的外部創新合作中心如同一個一站式“創新空間站”:通過“創新望遠鏡”全天候發現新科技,通過“創新捕捉器”將項目引入企業研發管線,再通過風險投資“孵化站”將成果變為真正惠及患者的醫療手段。
其中,“創新望遠鏡”即跨邊界研究。其不斷探索新興科學、適應癥和技術,通過及時高效地鑒別最前沿的生物醫學和技術領域,對最新科技成果展開科學研究,為BI主要治療領域的藥品研發以及仍存在大量尚未被滿足的醫學需求的疾病領域,與學術科研機構合作提供早期研究支持。
“創新捕捉器”則是業務拓展及許可。通過授權許可交易,將與BI研發策略相契合的創新項目引入至BI全球研發管線,實現與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共贏。
風險投資基金則恰似“孵化站”,專注于以股權投資的方式投資早期創新療法以及數字健康項目,旨在為病人帶來更好的治療手段及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勃林格殷格翰算是比較開創性的把三個不同的外部創新的單元納入到同一個外部創新的中心里,這樣無論是外部合作者感興趣跟勃林格殷格翰做學術合作,還是想達成資產的合作,還是創新者想要尋求投資,我們都可以給他提供很好的解決方案。”張巍怡介紹。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華區總裁兼CEO高齊飛(Felix Gutsche)毫不掩飾其對于中國市場的重視。在BI中國外部創新合作中心啟動儀式新聞發布會上,高齊飛表示:“中國已經并繼續是勃林格殷格翰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更重要的是,這里還是全球創新中心和世界經濟‘穩定器’”。
對于BI來說,中國顯然已經成為勃林格殷格翰全球范圍業務內的一個區域亮點:2019年全年和2020年一季度,BI大中華區業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而即便是新冠疫情期間,BI中國也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除了人藥業務,其它業務也全面開花。
2020年2月,位于上海張江的BI生物制藥基地也首批復工,其生產的生物制藥首個商業化合同生產的產品交付上市。
6月,勃林格殷格翰在華本土研發的豬瘟活疫苗獲得了農業農村部頒發的《新獸藥注冊證書》,計劃于明年初正式上市,將為中國養豬業帶來高質量的產品,突破傳統的免疫方案及其配套疾病解決方案。勃林格殷格翰動物保健于2003年進入中國開展業務,逐漸成長為中國動保行業的領導企業,在中國的全價值鏈布局包括研發、生產、銷售、技術服務,診斷和檢測。勃林格殷格翰也是跨國藥企中為數不多同時擁有人藥業務和動保業務的公司之一。
3月30日,BI旗下的數字創新實驗室BI X正式決定將其海外首個分支機構設在上海,這一首期投資額為300萬歐元的創新機構將于今年7月正式建成,并與BI中國總部及德國BI X總部緊密合作,為中國患者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決定“棄機從醫”之后,這家百年巨頭股價直漲11%,為什么?
在相機等相關業務連年虧損,醫療業務收入連續三年創歷史新高、2020營收占比超八成的情況下,奧林巴斯終于決定“棄機從醫”。 日前,奧林巴斯發出公告,將旗下數碼相機和IC錄音筆為代表的映像業務轉讓給日本產業合作伙伴股份公司(JIP),雙方計劃在2020年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