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火炎醫療行業深耕,堅定的長期主義者。前段時間,兩會落下帷幕,而這一次,互聯網醫療又一次備受公眾矚目,收獲了來自各方的提案:建議加強智慧醫療建設,建立智慧醫療聯合體常見病、慢性病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納入醫保建議通過可穿戴設備等收集老年人醫療數據盡快激活休眠的醫療數據,促進醫療保險發展不管是互聯網
專欄作者/火炎
醫療行業深耕,堅定的長期主義者。
前段時間,兩會落下帷幕,而這一次,互聯網醫療又一次備受公眾矚目,收獲了來自各方的提案:
“建議加強智慧醫療建設,建立智慧醫療聯合體”
“常見病、慢性病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納入醫保”
“建議通過可穿戴設備等收集老年人醫療數據”
“盡快激活“休眠”的醫療數據,促進醫療保險發展”
不管是互聯網醫療的診療標準,還是智慧醫療,遠程會診,抑或是智能化可穿戴設備。各方提案的聲音,最終都為了一個目的,提高醫療質量與水平,最終造福患者。
不難看出,當前針對于互聯網醫療生態圈的構建,主要分成了醫療服務、醫藥流通、醫療保險、健康管理和科技升級五大板塊。
在實現場景上,較為普遍的主要有在線掛號、在線問診、遠程醫療、互聯網醫院、在線醫保支付和商業保險支付、醫藥電商、醫院管理信息化、慢病管理及健康管理、人工智能醫療等具體應用。
每個板塊,最終的終端用戶,都是患者。以患者為接入點,圍繞醫療服務的關鍵環節主要為在線掛號、在線問診、遠程醫療。
短期來看,以上業務確實給患者帶來了便利性,也是互聯網醫療管理的重點。尤其是針對慢病管理來說,互聯網的遠程問診和開藥,越來越成為慢病患者的剛需。
然而,互聯網醫療平臺眾多,患者依從性有限,長遠來看,很多平臺并不甘心僅僅賺取串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橋梁,賺了個中間商的差價。醫療數據沉淀,成為了最有價值的點。
醫療數據的沉淀一旦打通,可以持續的對患者的全生命周期進行管理,可以優化臨床診療路徑,可以通過追蹤患者行為進行持續的商業轉化路徑設計。
互聯網醫療進行患者管理前景無限,但在當前執行中依然面臨著很多問題。
1、區域和人群壁壘
當前互聯網醫療的應用依然存在區域和人群壁壘,應用場景主要落地一線城市。
一是大家的意識依然需要培養,市場需要培育;二是在具體操作上,無法要求年紀大的就診人員或者文化水平較低的就診人員,能夠按照流程進行一步一步的操作。
2、患者數據管理
醫療數據雖好,但數據收集到后,到底如何使用。收集到的患者數據最終使用的成果是什么?一但數據被使用,數據的采集和使用,患者知情權是否得到了保證。這些問題,依然需要探討。
315曝光的科勒事件,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獲取其面部識別的信息,各大公司紛紛出來道歉。但是僅僅是簡單認個錯,然后呢?那么在進行患者數據的管理中,是否也存在這樣的漏洞呢?
而數據的使用問題,更是未解之謎。缺乏分析和應用的數據,僅僅是一些數字或文字符號而已,無異于電子垃圾。
3、患者管理工具的事倍功半
在患者管理上,常常是懂技術的人不懂醫療,懂醫療的人不懂技術,如何開發出好的產品,好的產品中,如何有規范化、專業化、易操作的患者管理流程,依然值得探究。
年輕醫生最多的時間都耗費在了寫病歷上,若患者管理工具的應用,不僅不能提升醫生管理患者的效率,反而為了與患者管理工作作斗爭,耗費了更多的時間,那么工具的使用便得不償失。
曾經聽一位醫生說過這樣一番話:
“在對年輕醫生培養和教育上,我每一步都謹小慎微,我的一言一行都將影響到他們未來對于患者的治療。今天我是醫療的提供者,明天,我將成為醫療的被服務對象。我對于醫療投入上的煞費苦心,不為別的,就為了某一天我能享受到專業優質的服務。”
這番話也同樣送給我自己和行業的同仁們,我們是互聯網醫療的開發者,未來我們也將成為互聯網醫療的使用者,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醫療服務的受眾。
不可否認,互聯網醫療中的患者管理,在初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只要守好當時想要做好患者管理產品/服務的初心,我們做的便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我們將為我們的堅持所驕傲。
文章聲明:
思齊俱樂部是醫藥人學習分享社區,為醫藥個人學習賦能。作者觀點和案例僅供學習方法使用,不代表商業公司真實情況。
本文來源:醫藥代表 作者:思齊專欄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