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愛可樂的倉鼠 ?醫藥市場部的實踐者。 年終歲末,回首一年的歷程,我驀然發現:臨床銷售的小伙伴們對于醫學研究項目的熱情與日俱增。幾乎每月,我都會收到此類的隨訪需求。 這種現象的背后一方面基于臨床醫生的實際需要,比如晉級職稱或豐滿自己的學
年終歲末,回首一年的歷程,我驀然發現:臨床銷售的小伙伴們對于醫學研究項目的熱情與日俱增。幾乎每月,我都會收到此類的隨訪需求。
這種現象的背后一方面基于臨床醫生的實際需要,比如晉級職稱或豐滿自己的學術專長;另一方面,也是銷售代表們走向專業化、學術化的真實寫照。
但在實際工作中,現實的骨感常會戳痛理想的豐滿,熱忱的期望在現實中慢慢被消磨掉。
“樹欲靜而風不止”,雖然客觀的規律我們無法左右,但了解事物的背后邏輯,或許能讓我們更好地開展未來的工作。所以,希望我今天的這篇文章能帶給有此類困擾的小伙伴們一點兒啟迪與思考。
我發現,每每談及醫學研究項目,銷售都會用“增量”描繪未來美好的藍圖。當然,這無可厚非,畢竟遠處的風景敵不過近處的人生。
可是,如果一個臨床研究項目僅僅是為了增量,那么它多半會成為一個在市場或醫學人士心中、無關宏旨的匆匆“過客”。
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我們在學習一篇臨床研究文獻時,常常會聚焦在P值。如果P<0.05,那么一切萬事大吉,畢竟陽性結論代表了更好的臨床療效。
但實際上p<0.05的結論同樣會受到挑戰。比如一個降壓藥使血壓下降了1mmHg的意義幾何?一個天價的腫瘤新藥,把晚期癌患三個月的生存周期多延長了兩個月是否就可以成為新的標準方案?
其實,這種困惑的背后隱含了統計學意義和臨床意義兩個層面。同樣,當我們面對一名客戶的項目需求時,也要正視這樣的問題。
舉個例子,前幾日,有一名客戶希望我們能幫助他在國內核心期刊投遞一篇文章。面對重點客戶的殷切希望,我們自然盛情難卻。
只是,我和審稿老師的感覺似曾相識:目前國內類似研究的報道眾多,而且結論基本一致,這種已成定論的重復,除非病例數特別多、或者方法學表述特別嚴謹詳實,否則很難在核心期刊上發表。
目前,皮膚科領域生物制劑的競爭異常慘烈,生生將原本祥和的藍海染成一片鮮紅。2019年,諾華在《J AM ACAD DERMATOL》雜志上發表了CLERA的研究數據。
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司庫尤奇單抗(諾華)與烏司奴單抗(楊森)頭對頭、隨機雙盲的對照研究。
我相信:一個藥品敢如此直面競品,一定是基于某些“預見性”的結果:即很多醫生在臨床實踐中反饋了司庫尤奇更好的臨床療效或安全性。
同樣,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雖然僅有中到重度特應性皮炎的適應癥,卻在白癜風領域廣泛應用,這也是“預見性”的體現。因此,是否參與客戶的研究項目,“預見性”至關重要。
試想,在原有用藥方案上加用我們的產品,得到的卻是陰性結果,作為藥企這樣的投資多少顯得有些無趣;或者產品對患者進行6個月的干預,雖然可以治療非酒精性肝病,但患者的依從性卻非常差,很難大量轉化成銷量,這樣的項目同樣令我們心生芥蒂。
所以,一個成功醫學項目的開展,起點大都來自醫生臨床實踐的“預見性”,而且不但要考量臨床價值,還要兼顧患者的依從性和藥企的商業利益,多方共贏才能給這個故事畫上一個完整的句號。
以上,就是筆者對于醫學研究項目的一點思考,希望當我們再次直面客戶的需求時,能夠更快、更好、更全面地予以處理與解答。
文章聲明:
思齊俱樂部是醫藥人學習分享社區,為醫藥個人學習賦能。作者觀點和案例僅供學習方法使用,不代表商業公司真實情況。
本文來源:醫藥代表 作者:思齊專欄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