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僅剩一天了,回首2020年: 帶量采購已經執行了三批四輪,疫情催化下的互聯網+醫療異軍突起,醫藥營銷環境在政策與疫情雙重夾擊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者,醫藥代表備案制正式執行、專項整治重拳出擊……不得不說,醫藥人這一年真心不容易。 但從近
2020年僅剩一天了,回首2020年:
帶量采購已經執行了三批四輪,疫情催化下的互聯網+醫療異軍突起,醫藥營銷環境在政策與疫情雙重夾擊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者,醫藥代表備案制正式執行、專項整治重拳出擊……不得不說,醫藥人這一年真心不容易。
但從近日證券公司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4日,在611家A股上市公司公布的2020年全年業績中,有248家預喜,預喜比例達40.59%。尤其是部分醫藥細分領域,如醫療器械、創新藥等,表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
而隨著2021年即將到來,醫藥板塊又有哪些細分子行業可以關注呢?業內專業人士分析指出,由于板塊內分化明顯,2021年醫藥板塊仍有結構性的機會,比如醫療器械、創新藥、疫苗、互聯網醫療等細分領域。
雖然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起步比較晚,但隨著國家利好政策的不斷加持、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及人們醫療保健意識的提升,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目前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而今年,受疫情影響,防疫相關的呼吸機、監護儀、新冠檢測試劑盒、口罩、防護服、手套、消殺用品等需求大增,帶動部分企業業績飆升,領漲行業。
從近五年的發展數據顯示,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有望在明年繼續保持增長,且2021-2022年國內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主營收入將有望突破萬億元。
同時,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目前我國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已經實現了不小突破,如大部分骨科領域的醫療器械與耗材等在質量和性能方面已經向高端進口產品看齊。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國產替代進口的趨勢不斷擴大。
不過器械集采在今年也正式步入了軌道,2020年11月耗材首次進行了國家集采。據專家指出,未來,同藥品一樣,耗材集采也是常態。
因此考慮到臨床用量較大、采購金額較高的耗材很有可能被納入國家集采,對此,大家在就業選擇的時候可以關注那些受集采影響小、或直接受益創新審評和進口替代的國產中高端頭部醫療器械領域。
一方面,國家鼓勵創新藥,新藥審批審評大大提速,融資渠道擴寬;另一方面,醫保談判及帶量采購等醫保控費政策不斷落實,倒逼藥企開始布局創新藥。因此,未來,創新藥將在中國制藥市場占主導地位。
從創新藥數量來看,2018年新申報的國產新藥數量已經達到了443個,這些申報的品種預計將于3-5年后逐步獲批上市。
另外,從創新藥市場規模來看,2019年我國創新藥市場規模為1325億美元,預估復合年增長率8.8%的話,到2021年中國創新藥市場將突破1500億美元。
這兩年,最具代表的創新藥PD-1快速上市,放量速度遠超過預期,帶動國內創新藥市場蓬勃發展。而今年國產PD-1全部進入醫保,也勢必再次帶動創新藥市場的進一步放量。因此,對醫藥人來說,在選擇領域時,創新藥領域相對比較有“錢途”。
2020年疫情肆意下,疫苗被推向了風口浪尖。從年初到年末,在新冠疫苗的賽道上,眾多藥企研發可謂是爭分奪秒。
據WHO最新數據,截止目前,全球13款新冠疫苗已經進入臨床三期,其中來自中國的有5款。從訂單量來看,全球有11個國家或地區疫苗訂單量超過1億劑,這個訂單量還將繼續增大。
除了新冠疫苗帶動整個疫苗產業的繁榮外,國內疫苗行業進入創新疫苗品種驅動下的高速成長期,新冠疫情過后大眾接種意識進一步提升,疫苗領域將迎來高增長。
因此,業內預計2021年疫苗行業景氣度將持續,與此同時,隨著重磅國產創新疫苗逐步推出,國產疫苗大品種的新時代也將加快到來,逐步實現國產替代。對于醫藥小伙伴來說,疫苗領域也是2021年值得重點關注的領域。
互聯網+醫療在中國已經發展多年,服務內容也逐漸從掛號問診為主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專科慢性病、醫藥電商、醫療資訊平臺等細分領域出現了大批代表性企業。
2020年互聯網+醫療政策密集出臺,打通了線上醫保支付的“最后一公里”,使得互聯網醫療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根據Frost&Sullivan統計,2020年全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為330億元,預計2026年有望達到2000億元。
隨著國家對互聯網+醫療的政策支持,加上群眾對線上醫療服務模式的逐漸習慣和接受,未來十年,包括預約掛號、在線咨詢、遠程會診、電子處方、慢病管理、健康消費、全科專科診療、醫藥零售等互聯網+醫療服務市場將呈現高增長的態勢。
對醫藥小伙伴來說,互聯網+醫療領域是未來職業選擇可以考慮的一個不錯的方向。但同時,具備互聯網意識也是未來醫藥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技能。
最后,送給大家一段話:行業在巨變,期間免不了會經歷“陣痛”,如果想在這個行業立足,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棄都只會沉淪,你需要的是敢于接受現實的勇氣和不斷突破自我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乘風破浪,做一個熠熠發光的“藥哥”、“藥姐”。
本文來源:醫藥代表 作者:付沛瑤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