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大明錦衣衛千戶楊 ?一位游蕩在體制外,安心做市場部的醫學生。 隨著DRGs及DIP的落地,藥品推廣回歸臨床,回歸合理用藥是大勢所趨。臨床類藥品的學術行為需要更加符合循證醫學,符合患者獲益需要,特別是新特藥,腫瘤藥,尤其明顯。 推廣人員必須要
在理想狀態下,這就需要藥企的一線銷售人員,對于產品的理解要上升到具有臨床思維,即向醫師介紹產品時,是從產品主導的治療方案切入,該方案使患者獲益優于常規治療。
在充分講解產品如何用,怎么用,適應癥,禁忌癥,用多久達到什么樣的臨床效果,醫保限制如何,病例書寫及實驗室檢查如何完善以符合醫保要求的基礎下,從而讓整體的學術推廣貫徹病人的治療全程。
這與以往的單講產品甚至單論客情的推廣模式相比,對人員的要求提升到了一個近乎苛刻的地步。
有人會說,與醫師聊治療方案,這不是醫學部的事情么?是啊,但醫學部不太懂拜訪技巧,客戶性格鑒別啊!
又有人說,那熟悉客戶,了解喜好,客情到位,日訪夜訪家訪,這不是DB的工作么?是啊,但DB大多對醫生提出的質疑及問題不能第一時間做出解釋啊!
又有人說,那解決醫生質疑及問題的,不是中央市場部的工作么?是啊,但中央市場部是做大方向策略的,對于落地的個性問題,在解決中存在滯后現象,這還是好的中央市場部,我就不提那些“才不配位,高職低能”的了。
肯定有人會說,說了這么多,那從理論上,都能符合上述要求的人有么?答案是肯定的,你的RPM同事啊!
大家仔細想想,醫學部來對接醫學方案的時候,是不是RPM負責跟進后續執行狀態的。銷售拜訪的時候,有沒有你的RPM同事在你身后提供學術支持的。中央市場部舉行大型會議的時候,帶領屬地專家參會,會場忙前忙后,撐場子的全是各省的RPM呀。
看到這里,肯定有人要懟我了,別扯淡了,難道我遇見的是一個假RPM?剛畢業的大學生,除了膚白貌美大長腿以外,頂多能開個科會,組織個年會,發言全靠背稿子,生搬硬套,臨床問題只要有一點發散拓展,只要稿子上沒有的,就一問三不知,就是個會議部,傳聲筒,復讀機罷了。
淡定,兄弟,這個問題,普遍存在于各大藥企,特別是國內企業,這是個共性問題,究其原因,就在于管理層輕視RPM整體團隊建設。
這是人性決定的,王者榮耀順風不出事的時候,誰能想的起來輔助啊,畢竟連齊宣王這樣的一國之主,還「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呢,就別說如今這個浮躁的大環境了。
因為首先,RPM沒有培訓教材。各個崗位都有入職培訓,但RPM的入職培訓很少有聽說,基本上就是給短時間熟悉產品資料后,就被拉著跑市場,RPM的成長全靠自己悟。
第二,RPM對接的部門眾多,只有熟悉各協同部門工作崗位職責的RPM才能做好統籌銜接。這一點,是剛入職的小白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
反觀我做RPM的幾年,執業醫師出身,抽空考了GCP認證,溝通醫學部問題不大。
有幸參加了四環制藥集團第一年的培訓部,培訓總監賽諾菲出身,醫學總教官第四軍醫大主任醫師背景,跟著學習了賽諾菲的「以目標患者為核心」專業拜訪技巧課程(至今我對比各大外企入職培訓,依然認為賽諾菲的是最好的),臨床拜訪腳本及情景演練,疾病譜和患者流,心腦血管科相關疾病知識及臨床意義。
同期數據中心大哥還分享了IMS及CPA數據分析及相關內在要求。后來去了海思科醫藥集團,連續2年的向日葵培訓(海思科以前會抽調全國代理商的代表,在總部集體培訓,培訓內容涉及產品相關,行業政策,職業能力等方面,但現在已取消)。
期間我在給我負責區域DB培訓的同時,也努力學習其他同事分享的課程,拓展了眼界,特別是同事分享的默沙東—客戶側寫,一級棒。
平時有機會就參加信諾必拓的培訓課,左華老師的DRGs講座,聆聽在HR培訓中心的大神姐姐教導,努力做到內能引領銷售,外能影響醫師,靜能分析市場,動能維護專家。以此為基礎,鍛煉獲得處方的能力。
1
RPM要比銷售懂市場,要比市場懂銷售,學習各種相關知識,畢竟藝多不壓身。
在新特藥就代表將來的今天,布局人才梯隊培養是承接一線業務的基礎。注重RPM團隊建設,關注RPM團隊職業素養及崗位重要性,通過各種外訓內訓,完善RPM培養體系,以RPM為點,帶動整個銷售團隊專型,逐漸改變銷售以往重客情輕學術的弊端,把學術型營銷落在實處。
鼓勵優秀的RPM作為管理者,專型銷售,學術,銷售,KA三位一體,組建學術型銷售管理層。公司里有老牌RPM,一定要留住,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公司里有新的RPM,一定要培養,每一位RPM都是靠著對產品的情懷,在學術推廣的路上,越走越遠。
PS:曾經有家藥企,用三年的時間,把自己的RPM換了2輪,現如今,這家公司的市場部學術行為,借用一句臨床醫師的話,毫無專業素養,不屑與其合作。
本文來源:醫藥代表 作者:思齊專欄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