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大明錦衣衛千戶楊 ?一位游蕩在體制外,安心做市場部的醫學生。 集采常態化后,藥品第一終端市場——醫院市場已經徹底被撼動,而作為第二終端的藥店自然也難“獨善其身”。 近期與同行聊天,最關注的就是什么時候自己的產品4+7,集采,在擔憂的同時
集采常態化后,藥品第一終端市場——醫院市場已經徹底被撼動,而作為第二終端的藥店自然也難“獨善其身”。
近期與同行聊天,最關注的就是什么時候自己的產品4+7,集采,在擔憂的同時,自己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以應對帶來的各種影響。
然而省級醫保調整三年期越來越近,越來越多不在國家醫保的產品被踢出省級醫保及醫院,同時醫保審核越來越嚴格,同學的科室這個月竟然有10萬的醫保處罰,科主任一肚子怒火。
因自費的模式下,門診病人的順應性要遠遠好于住院病人,不少公司在鋪墊院外藥房,特別是DTP藥房,互聯網藥房,純自費,不占藥占比,不受醫保監控。
各家的腫瘤藥,在藥房銷售的數據喜人,殊不知,人家好,不一定你就好,腫瘤藥的院外藥店成功是不可復制的,這是產品特殊性決定,還有藥房性質決定的。
藥房性質大致分為是否醫院參與經營,是否HIS直連,與門診距離遠近等因素。
是否有醫院參與:影響處方安全性
院外處方,至今是否國家鼓勵,一直備受爭議,部分醫院明文禁止處方外流。但如果藥房醫院參與經營,就解決了一個最大的問題——處方安全性!
做過院外的團隊,都比院內團隊更揪心,問題就是在此。院外處方就怕患者投訴,如果一旦被投訴,藥房是否有醫院參與直接影響處理結果的程度。小可到現場調解,大可到紀委介入,甚至停職處分的都有。所以,好的藥房,第一要有醫院參與。
是否HIS直連直接影響到到處方連貫性
上海,江蘇的不少HIS直連藥房,進店手續跟進院基本一致,要過藥劑科,要過藥事會。藥房HIS系統直連,在門診上,現場打印處方或者直接在就診卡記錄,患者在自費藥房直接拿藥,就診取藥環節十分正式,患者很少產生疑問。
如果不直連,處方要么需要手寫,要么需要打印好提供給門診。明顯區別與院內藥品取藥流程,醫師需要跟病人充分講解用藥的必要性并取得患者的認可,而這需要醫師對產品有充分的認可,不然三甲醫院門診天天熱鬧的跟菜市場一樣。
主任哪里有那個時間與耐心,充分講解處方對于患者的獲益情況,但沒有充分的溝通,又很容易出現投訴事件。解釋一次院外處方的時間,一般是常規處方時間的三倍。
接下來,上述環節都沒有問題,但藥房離門診太遠,甚至上千米遠,三伏天走下來,受罪,很容易流失處方。所以,藥店的選擇,距離近,甚至就在院內,最遠只到大門,才是最好的選擇。
做院外藥店,獲得處方的難度,是進院產品的起碼五倍以上。
第一個面臨的問題,院內產品這么多,為何要處方院外?回答,劑型獨特,效果明確,院內沒有同類產品又臨床必須。
最早聽有人介紹院外產品做得好的第一個產品,就是多柔比星脂質體,按當時臺上人的理解,多柔比星脂質體院外都能做得成功,那我們的產品也要布局院外,參照脂質體的增長比率,市場份額廣大。
殊不知,他的產品完全跟以上重點因素不沾邊,膠囊劑型,效果跟院內產品拉不開差距,院內還有競品,競品還在醫保。我自己就是醫生,他的說法連我都說服不了,就別說其他的門診主任了。
曾經跟某三甲醫院國控DTP藥房的店長閑聊,目前藥店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什么產品,人家就一句話,腫瘤藥,其他的藥很少。
是啊,腫瘤藥,院內大多沒有,臨床用藥又必須,留給醫生患者的選擇都不多。那非腫瘤藥,院外藥店怎么做?那真的就是需要在患者獲益上費心思了。
通過病例營銷,學術宣貫,讓臨床充分地認可產品,在臨床治療效果上形成強烈對比,患者獲益大于院內常規產品,才是獲得院外處方的前提。甚至有些被踢出醫院的針劑,都在院外藥房有不錯的銷量。
夜晚走在鄭大一附院門口,看著都形成三條街的院外藥店,感慨萬千。同學說,都到了醫院命令禁止院外處方的地步。聽伙計分享,南京,上海的院外直連藥房,基本三甲醫院都有。
每天都能看著各種新品進藥房,也看著幾個月都賣不出的產品被藥房通知退貨,你方唱罷我登場,各有各的心酸淚。文章聲
本文來源:醫藥代表 作者:思齊專欄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