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醫藥企業將作為產業投資人牽頭協調民營醫院第一股——恒康醫療的資產重整,遭遇恒康醫療旗下一家醫院的抵制:“院長群里都炸了!”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院長群里都炸了!” 近日,兩年連續虧
近日,一家醫藥企業將作為產業投資人牽頭協調民營醫院第一股——恒康醫療的資產重整,遭遇恒康醫療旗下一家醫院的抵制:“院長群里都炸了!”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院長群里都炸了!”
近日,兩年連續虧損面臨退市風險的*ST恒康(002219,下簡稱恒康醫療)發布了資產重整公告,一家醫藥企業將作為產業投資人牽頭協調恒康醫療重整,并同意根據重整需要,向恒康醫療提供不低于2億元的共益融資。
據一位業內人士向《看醫界》透露,這一資產重整協議遭遇到恒康醫療旗下一家醫院的抵制,“院長群里都炸了!”
該消息人士向《看醫界》透露了一封《崇州二醫院黨委、工會關于啟動醫院建設的呼吁》,其中提到,恒康醫療入主崇州二院時,承諾給醫院投資新建院區,“這也是當年醫院接受投資的條件,如今多年過去,恒康醫療當年的承諾并未履行,新醫院建設仍遙遙無期,而入主這些年,醫院已失去發展期,新醫院如果再遲遲不啟動,將更加制約醫院發展,醫院品牌和價值會越來越小,同時,新建醫院的土地獲批后長達六年未動工,國土等部門多次發文促建,并將在近期收回土地。”
醫院人士表示,接手的這家醫藥上市公司旗下并沒有任何一家醫院,也沒有任何管理醫院的經驗,“醫院是救死扶傷的行業,事關人民生命健康,一家從未管理過醫院的投資公司,如何賦能醫院建設?如何在醫療資源方面給予醫院支持?難道只是在乎醫院的供應鏈利潤?難道不知道這種做法完全違背了國家帶量采購的大趨勢?或者只是一場炒作股票市場的資本游戲?”

呼吁信表示,自從恒康醫療12月1日發布《重整投資合作框架協議》后,崇州二醫院的職工這幾天心情都很沉重,醫院黨委、工會呼吁,恒康集團務必于本15日前注入資金2億元啟動新醫院建設,如果做不到,就以書面形式同意第二大股東進行增資,保住土地,也是保住了醫院全體干部職工的事業和命運。
據了解,恒康醫療接手方曾于2019年曝出改制一家企業醫院受阻,而后退出收購一事。本次重組公告發布后,恒康醫療連續三天漲停,截至12月4日收盤,市值36億。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1月21日,恒康醫療發布公告,以1.2億元收購崇州二院,占有醫院70%股權。目前,崇州二醫院第二大股東為該院院長朱志忠,占醫院30%股份。
據了解,崇州二醫院由非營利性公立醫院改制而來,成立于1987年,其前身依次為崇慶縣骨傷矯形外科醫院、崇州市骨傷矯形外科醫院、崇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官網顯示,醫院開放床位498張,設置科室44個,擁有職工698人。
醫院反復轉手下,普通職工命運坎坷
醫院買賣對于一些資本來說,或許只是一場商業游戲,但醫院普通職工的命運,卻在這一買一賣的過程中浮沉。前不久,恒康醫療旗下蘭考第一醫院一位普通職工也向《看醫界》講述了該院被收購后的遭遇。
該員工告訴《看醫界》,蘭考第一醫院曾是當地最好的一家醫院,4年前被恒康醫療收購,承諾股東一股8-10萬的補償,但這筆承諾并沒有兌現,至今拖欠老員工總計6000多萬的股權款。而恒康收購醫院后不僅投資和設備沒有到位,還因經營不善導致如今資產被凍結,面臨被拍賣的風險。
該員工介紹,“這些醫院的老員工,那時是拿了自己的所有積蓄,有人是借錢來投資醫院的。幾年前恒康進來時,說得也很好聽,結果現在不但沒把醫院搞好,連我們的股權款都拖欠。就算他不按照承諾的來給,能不能把我們的出資額退給我們?”
對于醫院如今的境地,該員工表示很心疼,“醫院很多年輕職工沒有股權,就沒有股權款,看著不靠譜就走了。我們當年買股權,是看醫院發展好,也是對醫院有感情。現在醫院搞成這個樣子,我們都很心疼,我們本來是蘭考當地最好的一家醫院,現在也被別的醫院超過。”
藏藥起家的“民營醫院第一股”
據了解,恒康醫療的前身是“獨一味”,早期靠銷售具有止血鎮痛功效的中成藥“獨一味膠囊”發家。2008年,“獨一味”在深交所敲鐘上市,是甘肅省首家醫藥類上市公司。作為實控人的闕文彬因此身價暴增,從2009年起,連續9年被胡潤百富榜列為甘肅省首富。
2013年,獨一味宣布更名恒康醫療,開始進入醫療服務行業,規劃建設“腫瘤治療、高端婦產”為核心的“大專科、強綜合”的醫療布局。2014年后,恒康醫療開啟大規模并購擴張,不斷收購各類醫院與醫藥企業,2012至2017年,共計收購19家醫院及醫療機構,其中12家被收購醫院為全資收購,一度被資本市場熱捧為“民營醫院第一股”。
然而,激進式擴張后,恒康醫療債務不斷增加。年報顯示,2017年恒康醫療盈利2.23億元,到了2018年突然巨虧13.88億元,2019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24.98億元。
據統計,經過相關資產剝離和計提減值的操作,至2020年3月末,恒康醫療仍背負約9.87億元商譽。今年5月6日,恒康醫療被深交所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更名為*ST恒康,原因是“2018年度、2019年度連續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均為負值”。
一哄而上之后,一些上市公司開始“卸包袱”
據《看醫界》了解,在國家政策開放社會辦醫以來,地產、茶葉、瓷磚、煤炭、養殖等上市公司紛紛進入醫療投資領域,但隨著資本退熱,醫院拋售潮也隨之而來。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以來,包括華潤三九、益佰制藥、景峰醫藥、中珠醫療、常寶股份、綠景控股、萬方發展等都有出售醫院的“卸包袱”動作。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醫療行業涉及多個方面,醫院管理極為瑣碎、復雜、精細,資本介入并管理并不容易;而上市企業售賣醫院,主要還是因為醫院經營管理水平低下,利潤大幅下降、未達成預期目標。
并忠告,醫療投資不是賺快錢的好生意,而應是一項中長期戰略投資,如果不考慮長期發展,只為了追求短期利潤就大量投資醫院,不僅害苦了醫院,甚至可能把上市公司諾大的身家都賠進去。(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