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業內專家詬病的大醫院床位擴張,在后疫情時代開啟了新一輪擴張浪潮。 作者|小湘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三級醫院床位標準悄然升級 曾經被業內專家詬病的大醫院床位擴張,在后疫情時代開啟了新一輪擴
曾經被業內專家詬病的大醫院床位擴張,在后疫情時代開啟了新一輪擴張浪潮。
作者|小湘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三級醫院床位標準悄然升級
曾經被業內專家詬病的大醫院床位擴張,在后疫情時代開啟了新一輪擴張浪潮。
今年8月份,天津市衛健委印發了《天津市醫療衛生機構布局規劃(2015-2035年)(2019年修訂)》,在明確未來15年天津將新建一大批公立醫院的基礎上,一個細節性的數據也頗值得玩味。
根據規劃,天津新建、改擴建醫院的配置標準將有了新的指標。在容納病床數方面,新建醫院參考指標對國家版做出了升級,其中三級綜合醫院為800-1500張,二級綜合醫院為500-800張,三級中醫醫院同樣為800-1500張,二級中醫醫院500-800張。
也就是說,今后天津新增三級醫院,在規劃的時候就要明確床位數不能少于800張。而在國家版三級醫院建設標準中,床位數要求是500張以上。可以說,天津的三級醫院比國家版標準要高出300張床位。
針對業內人士“各省市有沒有自己定標準的權力”的質疑,據《看醫界》了解,2006年6月,當時的衛生部下發《<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試行)>施行中有關問題的通知》,指出為了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管理,促進醫療機構健康發展,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醫療衛生資源總量、人民群眾就醫需求等實際情況,提高《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試行)》(衛醫發【1994】第30號)中的指標要求,上報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經衛生部核準備案后施行。
而這一通知,也可以視為天津制定新建三級醫院床位標準擴容的政策依據,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一14年前下發的規定,也為大醫院新建擴建開了道口子。
也許以后沒有800張床位保底,很難成為三級醫院了。
新一輪大醫院擴張潮來了
規劃新建大醫院的,遠不止天津一市。年初的疫情震中——武漢,是我國醫療資源較為發達的城市之一,定位是“中部醫都”,因此,當疫情來襲時,武漢醫療資源緊缺的消息傳出時,不僅讓民眾感到本次疫情的嚴重性,也讓業界錯愕。
根據《看醫界》發布的全國大醫院床位排行榜顯示,武漢協和醫院、同濟醫院及湖北省人民醫院三家大醫院的總床位就近2萬張,均躋身全國前十行列。
但在嚴峻的疫情面前,面對數萬名確診病例及近萬名重癥患者,ICU病房嚴重不足、普通病房不符合傳染病病房標準等限制,讓武漢原本可以引以為豪的豐富醫療資源,突然變得捉襟見肘。
也因此,今年7月份,武漢市在蔡甸、江夏、黃陂、新洲四個區各同時開建1家平戰結合、常備床位1000張的三甲醫院,新增床位超4000張。
醫院基建領域的“軍備競賽”正如火如荼地上演著。
8月24日,西安市印發了《西安市衛生健康事業重點項目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征求意見稿),提出要實施13個醫院項目建設行動,西安市計劃未來3年三級醫院總數達到55家,新增三級醫院床位1.3萬張以上。
次日,濟南市公布醫療衛生專項規劃方案(社會公示與征求意見)。該方案提出,近期要新增各類醫院23處,未來預留醫院備選地塊105處。
有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目前,全國范圍內已經有近20個地區開啟了大型醫院建設潮,其中包括遼寧、北京、河北、山東、河南等多個省份,預計投資總金額近千億。
“不搞大改大建,錢用來給醫護漲工資”一年后
頗有意思的是,2019年1月,河南全省衛生健康工作會議上,河南省衛健委主任闞全程表示,2019年,河南公立醫院將不搞大改大建,把錢用來給醫生護士漲工資。在投資方向上,公立醫院將從投資醫院發展建設向擴大分配轉變,提高醫務人員待遇。
而僅過了一年之后,2020年3月,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公布《三級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20-2025)》。規劃提出,到2025年,河南省三級公立醫療機構目標要達到262所,其中新增162所。
在床位規模上,規劃提出到2025年,河南省三級醫療機構床位數27.1萬張,規劃期內增加床位12.7萬張,其中三級公立醫療機構新增床位控制在11.5萬張之內。
其中,省級新增三級公立醫療機構的1萬張床位,屬性依實際需要而定,用于引進優質醫療資源和省級統籌,單體(單個執業點)床位數控制在1500張以內。
而據了解,全球床位規模最大的公立醫院正是在河南。疫情初期,曾有業內人士向《看醫界》表示,本輪疫情之后,鄭大一附院模式或受更多地方政府青睞,省市級大醫院ICU病房或將迎來一輪擴張潮。而今,這一預判正在逐步應驗。
專家建議:不要浪費改革機會
疫情帶來的醫療新基建,是否能有效解決國內醫療界的固有問題?如果再有下一波疫情,各地不斷擴張的大醫院,是否能有效抵擋住疫情沖擊?
“一開始武漢大量病例出現后,不是在基層解決,多數弄到大醫院,結果導致人滿為患,造成院內感染”,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劉庭芳教授在談及武漢抗疫經驗時,建議十四五規劃中關于醫改方面,要實現從城市向基層轉變,而在公立醫院改革方面,要從擴大規模到提升質量。
在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朱恒鵬看來,國內醫療資源并不少,特別是大中型醫院并不缺。“當然,這一次疫情下衛生部門說大醫院還是缺的,所以我們今明兩年,可能還會建一些大醫院。近些年,國內醫院的住院人次在逐年遞增,后面還會持續,好多醫院還在擴建。但住院率應該達到頂峰了,所以病床規模擴張是有風險的。”
“認為大醫院才能應對大的疫情,這個邏輯是不通的。”國家衛健委衛生研究發展中心衛生服務體系研究部副主任黃二丹說,武漢醫療資源這么豐富,也無法應對規模如此大的疫情,問題還是在于中國基層醫療服務網絡的缺失,像日本、新加坡,都有強大的基層防控體系,將多數病人留在區縣醫院和基層。“盲目建大醫院,建到天上去,也解決不了(一下子出現的)十萬以上的患者。”
上海創奇健康發展研究院創始人蔡江南對于這一輪擴張浪潮也表達了隱憂,他認為,對于三級公立醫院發揮作用強調得不恰當,認為疫情是公立醫院撲滅的,疫情后應該加強三級醫院、公立醫院的建設,是疫情反思的誤區之一。
“這樣一來,人們很容易認為,在大型公共衛生危機中,只有公立醫院才會發揮作用。自然地,在未來如何更好地建設公共衛生安全中,我們很可能會進一步強化醫療體系的公立屬性和行政化強度。如果這樣,我們就會辜負了這次災難,浪費了一次絕好的改革機會,走向醫改目標的反面。”蔡江南如是表示。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