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京東十周年的時候,劉強東在內部郵件中指出,京東三個新的業務方向分別是物流平臺、技術平臺和互聯網金融業務,而這三大業務模塊將與電子商務共同成為拉動京東繼續向前奔跑的四駕馬車。七年過去,原有的四項業務整合成了京東零售、京東物流、京東數科,而彼時處于京東零售體系下的醫療健康業務,后來分拆為京東健康,
2013年京東十周年的時候,劉強東在內部郵件中指出,京東三個新的業務方向分別是物流平臺、技術平臺和互聯網金融業務,而這三大業務模塊將與電子商務共同成為拉動京東繼續向前奔跑的“四駕馬車”。七年過去,原有的四項業務整合成了京東零售、京東物流、京東數科,而彼時處于京東零售體系下的醫療健康業務,后來分拆為京東健康,如今已成長為京東的“第四駕馬車”。
9月27日,港交所披露京東健康提交的招股書,京東健康申請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如若成功上市,京東健康很可能會成為醫療健康領域的領軍企業。
在此之前,同為醫療健康頭部玩家的阿里健康在2015年借殼上市,平安好醫生也在2018年登陸港交所。當前,阿里健康市值2700億港元左右,對應350億美元;平安好醫生市值約1140億港元,對應146億美元左右。
深耕這一領域多年的京東健康的潛力正在不斷釋放。據弗斯特沙利文咨詢報告,按2019年收入計,京東健康已是中國最大的在線醫療健康平臺及全國最大的在線零售藥房。
對比阿里健康及平安好醫生這兩個頭部玩家,京東健康在盈利上的表現已經實現彎道超車。招股書顯示,京東健康2017年至2019年三年間的營收分別為56億、82億和108億元,2020年上半年,其營收達到88億。在凈利上,2017、2018年分別為2.1億和2.5億,今年上半年的利潤為3.7億,超過2019年全年的3.4億(扣除非經營損益項目和公允價值變動)。
據平安好醫生半年報,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好醫生注冊用戶數達到3.64億,上半年營收27.47億元,同比增長20.9%,但凈虧損2.136億元。而根據阿里健康財報,預期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六個月,將錄得期內利潤不少于人民幣2億元,成功實現扭虧為盈,此前阿里健康已經連續虧損了六年。
當前,京東健康業務范圍主要涉及醫藥供應鏈、互聯網醫療、健康管理以及智慧醫療等,核心產品主要包括京東大藥房、藥京采、京東互聯網醫院、智慧醫院等。
據京東健康介紹,“京東大藥房”如今已成為全國收入規模最大的線上零售藥房、多個藥品生產企業的單一最大零售商;B2B批發交易平臺“藥京采”,下游采購商家已超過17萬。“京東互聯網醫院”則是國內首批取得互聯網醫院牌照的平臺型互聯網醫院之一。
不過京東健康的雄心顯然不止于此,在10月29日舉辦的京東健康合作伙伴大會上,辛利軍表示,京東健康將發力線下全渠道布局,同時加速服務下沉,利用自身供應鏈優勢鏈接合作伙伴,打通醫療服務閉環。
當獲得資本市場認可和加持的京東健康開始發力全渠道和下沉市場,勢必會引發連鎖反應,在線醫藥健康行業也許很快就會迎來新一輪變化。
很多人都記得,劉強東曾對京東健康CEO辛利軍說過這樣一句話,“健康這個領域做好了,能再造一個京東。”
據深響報道,2014年有過宿遷任職經歷的泰州市主要領導找到劉強東,希望京東和當地共同打造“醫藥城”,但劉強東派去的兩支考察團隊得出的結論都是“太難了”。但劉強東還是打算切入這一領域。
擺在京東面前的有兩條發展路徑:一是京東繼續做零售,捎帶提供健康服務;另一條是開始做健康服務,同時利用好零售的供應鏈,開辟一塊新的戰場。
劉強東選擇了后者,當時他表示,“干就要干得徹底,如果京東要進入健康產業,就要剝離出來,按照它自身的規律來發展,而不是跟著零售走。”
2014年2月,醫療健康業務開始作為京東集團獨立的業務類目進行運營。背靠京東也意味著,京東長期積累起的在供應鏈、物流體系等方面的資源與能力,京東健康天然能夠共享。
相對于普通零售電商,醫藥電商天然對時效性、安全性、可追溯性的要求更高,傳統的電商運營模式放到這一行業,并不完全適用。這也是為什么,劉強東強調“要按照它自身的規律來發展,而不是跟著零售走。”
從To C到To B,從三方零售POP、到主打自營模式的京東大藥房、到O2O服務“藥急送”,再到第三方醫藥B2B平臺“藥京采”,京東健康模式全覆蓋的底層,是京東早期自建物流以及其在供應鏈上的優勢。
京東健康官方表示,當前京東健康O2O服務“藥急送”已經覆蓋超過200個城市,能夠實現30分鐘內送藥上門。且依托京東供應鏈基礎設施網絡,京東健康借助11個藥品倉庫和超過230個其他倉庫以及在全國范圍內合作的數萬家線下藥店,為用戶提供全品類產品當日達、次日達、30分鐘、7X24小時的快遞送達服務。
實際上,這也是阿里健康與京東健康最大的不同之處,阿里是將旗下電商平臺的優勢平移到醫藥零售領域,更多體現的還是平臺思維,而京東健康則是沿用了基于京東集團在自營電商和物流的優勢上發展醫藥零售、并由此來延展上下游布局的主邏輯。
對醫療健康領域的各大玩家來說,醫藥零售是最主要的流量入口,打通這一流量入口之后,全鏈條的醫療服務承載著醫療健康行業未來的想象力。
但當下,行業內醫療服務在場景、類別上的滲透率并不高。這一點,從頭部玩家的業務營收比重中可窺見一斑。
阿里健康2020財年營收中,醫藥自營業務營收達到81.3億元,占比84.8%,醫藥電商平臺業務11.7億元,占比12.2%,二者合計占比高達97%;同樣在今年上半年,京東健康醫藥和健康用品銷售達到76.93億元,占總營收比重也高達87.6%。
即便是以在線醫療為核心業務的平安好醫生,其最大的現金牛業務也是健康商城。來自這一板塊的營收占總收入比重為54.9%。
但醫藥零售更多解決的還是來自于以藥為核心的產品端的供需、獲取問題,說到底還是圍繞“藥”在轉,在醫療服務延伸場景上無法做到更進一步。
事實上,早在2015年,一站式醫療概念就開始出現,微醫成立了首個烏鎮互聯網醫院。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醫療健康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之后,實際上撕開了“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口子。2017年,京東互聯網醫院正式上線,再到2018年,平安好醫生成為首家IPO成功的互聯網醫療企業,阿里也聯合國家醫學在西安成立了首家互聯網醫院。
這意味著,醫療健康產業開始從以“藥”為中心向“醫藥結合”轉變,這背后考驗的,是各平臺、以及企業在全產業鏈上的優勢。
以京東健康為例,患者可以通過網頁、京東APP、京東健康APP以及微信等渠道進入互聯網醫院進行問診,京東健康則幫助患者完成在線問診、續方開藥等流程,且設置直接溝通方式,以此提高問診效率。與此同時互聯網醫院處方也支持京東大藥房一鍵購藥,而京東大藥房也可鏈接到互聯網醫院。實現了患者從問診自查到取藥、用藥的全鏈服務覆蓋。
截至今年9月,京東健康擁有可以提供線上醫療服務的醫生6.5萬名,其中包括全職醫生和兼職醫生。京東健康還開設了16個??浦行?,包括知名教授胡大一領導的心臟中心、院士韓德民領導的耳鼻喉中心,以及糖尿病中心、呼吸中心、中醫院等,收攬了近百名權威專家和頂級名醫。
作為對比,雖然阿里入局醫療健康行業更久,但在互聯網醫院布局上卻稍微慢了些,當前業務主要以醫療服務和問答服務為主。
事實上,這也是當前互聯網醫療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能解決看病的問題,但具體到買藥、配送的全鏈路服務水平卻很難跟上,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是行業普遍虧損的一大原因。
目前看來,京東健康這種堅持藥房自營、自主配送、搭建醫生團隊和專科中心,將模式做重的打法,反而使其具備了這種能力,但當下這種能力并未完全釋放出來。
此時加大全渠道建設、加速服務下沉,是京東全產業鏈能力的體現,也是醫療服務的必然走向。
京東健康醫藥部總經理兼戰略與投資負責人金恩林表示,在過去一年里,京東健康已經實現了從B2C到O2O,從線上到線下,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從院外到院內,從零售到全產業鏈的升級,未來將進一步通過全渠道布局,提升京東健康在場景覆蓋上的廣度,將過去的單一環節縱深滲透。
除此之外,億歐智庫基層醫療報告顯示,基層醫療機構占比在2012年之后持續在93%以上,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的重要防線。2020年4月的最新統計顯示,全國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5.7萬,比去年同期增長9229,占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95%。
但基層醫療的“質”與“量”發生了明顯斷層。藥品短缺、供應鏈效率低、采購渠道混亂、用藥安全難以保障、診療水平偏低等構成了基層醫療的一系列痛點。
在此基礎上,資源、能力、技術、解決方案都需要下沉。
阿里健康在2016年成立中國醫藥O2O先鋒聯盟,覆蓋兩萬多家線下門店,2018年后再陸續入股漱玉平民大藥房、華人健康、貴州一樹、德生堂等多家地方龍頭藥店;
平安好醫生也在近日公告稱將以1.3以人民幣收購海典軟件,后者在醫藥流通行業從事軟件開發,為B2B、B2C提供移動互聯網解決方案,覆蓋超過12玩家零售藥店,在2014年掛牌新三板。而早在2018年,平安好醫生還以9.8億元人民幣收購萬家醫療,當時平臺有63000多間登記、注冊的診所。
不同于上述兩者,京東健康的下沉并非通過戰略投資或入股的方式進行,而是依托旗下完整的生態閉環來實現的。
用戶側,在主打自營的京東大藥房基礎下,健康O2O店送服務補齊了線下服務場景,能夠滿足患者更高的用藥時效性需求;在B端,“藥京采”打通了醫藥工業企業、商業企業、零售企業、醫療機構之間的產業鏈條,且服務于基層診所、藥店等下沉市場。
年初新冠疫情的爆發,客觀上釋放了醫療健康產業的潛力。京東健康等在線醫療公司通過為用戶提供遠程無接觸的醫療服務,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武漢市民姚娟是在線醫療的受益者之一,她從懷疑自己感染新冠病毒、到確診、到治療、再到院后恢復,一系列流程都是經由京東健康來實現的。
類似的醫療服務場景在這次疫情中頻頻出現,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衛寧健康、創業惠康等平臺或企業,也在疫情中提供了24小時在線義診、免費問診、搭建互聯網醫院信息平臺等服務。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到671.2萬人,最大漲幅接近160萬人,漲幅31.28%。
這背后是龐大的健康服務市場。2013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以上;再到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203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16萬億。
一片藍海之下,市場競爭自然不可避免。從當前的行業格局來看,行業競爭的演進方向大抵圍繞“醫藥零售——醫療服務——大健康產業”的方向進行。
這是速度之爭,也是生態之爭。畢竟,從醫藥零售到醫療服務再到大健康產業,三者之間并非全然割裂,而是相互賦能。
8月18日,京東健康發布家庭醫生服務產品“京東家醫”,辛利軍當時定下的目標是,未來5年,京東健康的家庭醫生將服務5000萬個家庭。
看得出來的是,京東健康雖然入局最晚,但如今已經顯示出了趕超之勢。
京東健康在10月底公開表示完成品牌升級:品牌LOGO中的“紅十字”變為兩片葉子——中草藥“天南星”的標識,寓意京東健康完成從醫療到健康的品牌轉變。辛利軍表示,京東健康要做“國民首席健康管家”。
而京東健康如今加大在全渠道領域的布局以及加速服務下沉,或將成為行業新的風向標,加速醫療服務實現全場景覆蓋。
回到2019年7月,接受騰訊《深網》采訪時,辛利軍這么說到:“好飯不怕晚,做得晚能夠讓我更清楚地看到這個產業的格局和這個產業的痛點。”
僅僅一年多之后,辛利軍的話就得到了驗證,京東健康已經與對手并駕齊驅,但醫療健康行業不是短跑,而是長跑,需要的不僅是爆發力,更是持久投入的耐力和決心,好消息是,那早就寫在了京東的基因之中。
網站內容來源于:投資界(touzijie),作者:,版權歸原文作者所有
本文來源:投資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