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近2億,沒有住院部,這家“共享醫院”為多點執業而生,運營3年半怎么樣了? 作者|陳朝陽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詹智勇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醫生創業家”,他創業時間早,涉足領域廣。上世紀90年,他從公
投資近2億,沒有住院部,這家“共享醫院”為多點執業而生,運營3年半怎么樣了?
作者|陳朝陽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詹智勇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醫生創業家”,他創業時間早,涉足領域廣。上世紀90年,他從公立醫院辭職下海開辦廣州第一家民營醫院,賺了人生第一桶金。
當“互聯網+”風起云涌之時,他又趕上潮流、積極投資互聯網會診業務、這次嘗試并不理想。“幾千萬投進去,很快就燒光了”,詹智勇如實說道。
如今,詹智勇轉變賽道投身到“共享醫療平臺”建設中,他牽頭創辦了中國具有較大規模的全科多點執業平臺——廣州大醫匯名醫診療中心。
目前,大醫匯已簽約廣州市各大公立三甲醫院500多名知名醫學專家入駐,醫療用房面積2萬平方米,146間診室,開設23個臨床科室,已成長為中國頗具規模、以個體醫生多點執業為特色的共享醫院平臺企業。
選擇走上多點執業、共享醫療的道路,詹智勇覺得這是一條“走得通、能走下去”的道路,最為關鍵的是前面有一片藍海。
“多點執業不是讓所有醫生都流動起來,是讓適合多點執業的醫生動起來,還要有能承載多點執業的優質平臺,要打造一個被醫生、患者都需要的平臺。”
早期“醫生抱團”創業引領者
詹智勇是一名根紅苗正的“川醫”,他畢業于原四川醫學院(后為四川大學華西醫中心),詹智勇還有一個身份是廣州川大校友會副會長。
畢業之后,詹智勇南下來廣州,成為一家公立醫療機構的骨科醫生。底子好加上勤奮,愛鉆研,詹智勇很快就在職業上突飛猛進。7年間,從普通醫生成為一名骨科專家。
作為一名醫生的詹智勇在職業上發生變化的同時,醫療行業、廣州社會大環境也發生了巨變。
上世紀90年代的廣州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涌動著創業的熱潮。此時的醫療行業在市場化導向之下,藥品回扣、紅包現象滋生,行業風氣變味了。
經歷80年代理想主義的洗禮,詹智勇正接受90年代巨變帶來內心的沖擊和不安。
“當初我們下海就是為了陽光收入,收回扣和紅包感覺就像做小偷一樣。”詹智勇有自己想要干的事情,在醫院做一名骨科醫生還遠遠不夠。
當時的珠三角工廠林立,工業流水線作業使得手外傷患者眾多,而當時的廣東乃至全國的手外科行業都存在高技術壁壘、高市場需求、低供需滿足的情況。
詹智勇決定自己開辦醫院,憑借在醫院煉就的技術。1993年,他和兩名骨科醫生共同下海創業,1993年成立了中國第一間民營手外科醫院——廣州恒生手外科醫院并擔任運營院長。
哪里工廠多,哪里就有恒生手外科。中山手外科、東莞手外科、佛山手外科、清遠手外科、陽江手外科……隨著手外科業務量的迅速增長,如何吸引更多醫生加盟成了發展的關鍵因素。
恒生手外科以科室為一個項目單位,以加盟醫生入股的方式解決醫生資源不足的問題,并成立了恒生手外科醫生集團。
此后十年間,恒生醫生集團先后在全國各地開設了數十家手外科連鎖機構。
這是早期的“醫生集團”形態團體組織,2009年,廣州恒生手外科醫生集團更名為廣州弘康醫生集團。
手外科項目受到市場和政府的認可,恒生手外科的醫生成為地方醫院的“座上賓”,因為能幫助解決問題,減少因傷致殘的發生率。
隨著工廠流水線機械進步,產業工人手外傷的情況大為減少,手外科的歷史使命即將結束、放眼生氣勃勃的醫療產業、詹智勇團隊不得不未雨綢繆。
恰逢當時遇上“互聯網+”,他搞起來當下最時髦的互聯網診療,幾千萬投資進去了,錢燒很快就燒光了。
下海創業帶給詹智勇最大的收獲除了“財富”之外,還有三個產業體會:
1、做醫療產業前期是吃政策飯、吃社會大環境的飯;只要能帶來價值、解決問題,民營醫療機構也能被尊重、被認可。
2、現在的民營醫療機構不能再吃政策飯了,而應該堅決吃政策以外的飯才有出路。
3、單純的網上醫療服務沒有生命力,醫療是實踐科學、線上線下打通、線上線下結合才是唯一出路。
為醫生多點執業而生的醫院
互聯網項目沒有實現預計效果,詹智勇果斷將目光瞄向了“共享醫療”。
2015年、2016年,隨著多份重磅文件的推出,多點執業聲勢日隆,共享醫療成為醫療改革的新方向。
“僅僅靠著紅頭文件,就覺得行就要做,這會不會太冒險了?”這是很多人對共享醫療概念下醫療新業態的疑問。
當時,共享概念在國內火熱,醫療領域卻沒有這樣的熱度。而在詹智勇看來,曙光已經來了,他要盡快出手,轉變公司業務賽道。
“共享醫療的概念和實踐其實國外早就有了,而且發展很好。”詹智勇一直堅信,醫療服務供給絕對不能“臉譜化”,醫生和患者不是某家醫院的私產,要提供多元的平臺滿足醫患雙方的需求。
與此同時,詹智勇團隊還看上了失眠糾正項目。
這個以醫生為主導的創業團隊經過討論和思考后,選擇要為醫生多點執業建設一家平臺醫院。
2015年,弘康醫生集團成立了“多點執業平臺籌備小組”,開始了籌備工作。“捍衛生命安全、找對醫生看對病”成為籌劃平臺最具有號召力的口號。在詹智勇牽頭下,廣州幾位川大校友聯合廣州數十位醫學專家成立了“廣州名醫聯合診療股份有限公司”,開啟了中國醫生全面多點執業新紀元。
詹智勇團隊做出這樣的選擇除了有一定資金積累之外,還有天時、地利、人和。
廣州優質醫療資源“家底”頗豐,三甲醫療機構林立。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州對新事物、民間經濟包容性更強。
最為關鍵的是,作為醫療行業人士的那份“敏感”。
運營3年半,超半時間遭受疫情嚴重打擊!
2015年開始找房子,2018年3月正式運營,弘康醫生集團領投1.5億元人民幣,成功建設了擁有146間診室、五個醫療中心(含醫療互聯網中心)、可容納2000名醫學專家多點執業的超級醫療共享平臺,同時也是亞洲規模領先的單體“醫生樓”。
在中國改革開放具有標志性的建筑——舊廣交會館,一群醫生創業者順應中國醫療改革大潮,帶來醫生執業新業態,為患者提供更多元醫療服務。
開業之后,大醫匯發展勢頭強勁,很快在患者群里有了口碑,60%為外地患者。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大醫匯帶來沖擊,開業3年半、近半時間受到疫情巨大影響,預期三年盈利的目標沒法實現。
詹智勇看到的不是失望而更多是希望,3年半運營已證明大醫匯的發展思路和模式是走的通的,被需要的。
互聯網醫療的嘗試也不是一無所獲。大醫匯依托強大的實體醫療機構,研發線上互聯網醫院,提供線上診斷、線上開單,線下檢查與治療、藥品快遞到家的醫療+互聯網模式服務,實現了線上線下的無縫對接,2020年成為廣州市第一家正式獲得互聯網醫院資質的民營醫院。
醫生的執業方式更加靈活,線上可開展遠程醫療服務,線下可多點執業出診,患者的可選擇性更多,線上線下的有效結合,實現了全方位服務大眾的共享醫療新模式。
此外,大醫匯四大線下運營中心支撐共享醫院高速發展:名醫診療中心、日間手術中心、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高端體檢中心,緊密聯合,打造醫療綜合體,達成單月營業收入突破1500萬元。
在“看醫界”舉辦的首屆上海醫交會上,大醫匯榮獲“十大共享醫療品牌”,頒獎詞為“作為華南知名的共享醫療平臺,聚集了一批華南乃至全國的名醫前來多點執業,為患者提供有尊嚴的優質醫療服務,同時幫助醫生找回了尊嚴和價值。”
詹智勇表示,大醫匯秉承“找對醫生看對病”的服務理念,致力打造“精準就醫·精準診療·資源共享”的優質醫療服務,讓更多名知醫生實現二次創業的機會、在多點執業平臺獲得更多的陽光收入。
行業越“干凈” ,共享醫療越有“希望”
醫生為什么要來大醫匯?患者為何要選擇大醫匯?這成為最簡單、也是最難的問題。
“在大醫匯,能夠做一個更加純粹、更加有服務能力的醫生。”這是詹智勇給出的答案。
醫生個體創業其實并不容易;與診所相比,大醫匯為醫生最先進的檢查設備、最齊全藥品儲備、最優質的人文服務、醫生可以在這里為患者提供更加健全、一站式的優質醫療服務。
“當醫療行業更干凈,陽光收入成為主流,醫生就流動起來。”同為醫生出身,詹智勇更能理解同行們多點執業的訴求和動力。
“平臺能帶來陽光收入,是真正在做醫療,能夠為醫生診療行為提供更好的幫助和呵護。”
目前,在大醫匯,臨近退休醫生和渴望陽光收入的醫生成為主力,90%以上的醫生為多點執業。
醫生不是自己的,大醫匯會有自己的“護城河”嗎?
據詹智勇介紹,在大醫匯多點執業的醫生群體已保持穩定,除極少數因醫院干預,絕大多數醫生愿意在大醫匯從事業余診療工作。
還有支撐大醫匯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大醫匯90多名醫生股東均是高年資的醫學專家。
大醫匯并不是要做一個短期掙快錢的項目,詹智勇希望做成像梅奧那樣的品牌。
在知道要虧損的情況的下,大醫匯依舊推出了兒科夜間急診業務。
“有些項目虧錢也要做,讓醫療服務沉淀下來,做出醫療品牌。我們在兒科上是有長遠的布局,要把兒科做起來,而且是做成大醫匯的特色品牌服務。”
5%的醫生流動就夠了 行業需要多點“冷水”
醫療需要沉淀,很多人擔心大醫匯留不住醫生,也有人質疑沒有那么多優質的醫生,大醫匯只是政策之下的“曇花一現”。
詹智勇看的很清楚,在醫療服務市場中公立醫院是絕對的主導力量,讓5%的優質醫生流動起來就可以了,多點執業不需要所有醫生都動起來,大醫匯共享醫療平臺不是要和公立醫療機構搶患者、而是要為患者提供更便利(如找對醫生)更優質的服務。
“多點執業是小部分醫生的事情。這部分醫生必須是優秀醫生,技術過硬有服務意識、渴望陽光收入的醫生。5%的醫生能夠流動起來就足夠了。”詹智勇相信會有這樣一批醫生。
大醫匯不設置住院床位,如果需要大型手術的患者,多點執業醫生可安排患者到其供職的公立醫療機構住院治療。有些人覺得大醫匯這樣的設置并沒有實現利益最大化,應該設置住院多開展手術把患者留在院內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
“這樣的安排更適合我們,很多人有個誤區,總覺的醫療服務就是開刀做手術,其實這是一個很長的鏈條,大醫匯圍繞患者需求做好、做精其中的部分關鍵環節就行了。”
作為社會辦醫的先行者,尤其曾經在連鎖化經營辦醫的成功實踐者,詹智勇經常被邀請在全國性民營醫療大會上演講,也被多家大型民營醫院聘為顧問。10月22-24日召開的2021上海醫交會(第四屆全國醫交會),詹智勇也應邀在“醫療投融資高峰論壇”分享共享醫療的投融資機遇和探索。
幾年前的一次講座中,臺下坐的都是民營醫院院長,詹智勇告訴他們:“社會辦醫兩個方向,靠醫保的醫院沒前途,要做中高端和互聯網。”
臺下的民營醫院院長一臉迷茫。“不靠醫保靠啥,公立醫院不也是這樣嗎?”
此后的幾年里,詹智勇把手里的普通醫院全部賣掉,全部投入到大醫匯項目中。
“不要總想著社會辦醫要一飛沖天,社會辦醫依舊是補充,要找準自己存在的價值、意義、空間。”
從一名醫生到一名醫療創業者,詹智勇覺得做醫療服務產業其實有個最簡單的法則:
“大道至簡,看清楚政策導向,分析好資源和需求。”詹智勇始終堅持一個信念:要辦明天的醫院、要做未來的醫療。(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