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專家醫療資源稀缺有限,非公醫療機構如何利用有限的專家資源實現長續發展?這成為社會辦醫領域關注的焦點。 作者|蕭秦 朝陽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優質專家醫療資源稀缺有限,非公醫療機構如何利用有
優質專家醫療資源稀缺有限,非公醫療機構如何利用有限的專家資源實現長續發展?這成為社會辦醫領域關注的焦點。
作者|蕭秦 朝陽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優質專家醫療資源稀缺有限,非公醫療機構如何利用有限的專家資源實現長續發展?這成為社會辦醫領域關注的焦點。
“業內都在講要建設平臺型醫院,這個平臺首先應該是學科建設、專家職業發展、實現理想抱負的平臺,而不是單純的一個盈利平臺。”
7月24日,在由看醫界傳媒、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上海冬雷腦科醫院聯合主辦的2021中國現代醫院管理高級研修班上,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院長劉衛東糾正了業內對“平臺型醫院”的誤讀。
在劉衛東的認知中,現代平臺型醫院能否建設成功考驗醫院管理能力。
“醫生集團普遍成立時間不久,平臺型醫院應該向醫生集團輸出成熟的管理經驗,幫助醫生集團成長。”

“同床異夢”難發展
醫生集團是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一個重大突破,并被《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所支持。醫生集團的出現,一定程度推動了醫療人才的自由流動,提升了醫生的職業價值,催生了醫療服務新模式。
然而,多點執業、醫生集團也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問題。
2019年1月6日,在中國社會辦醫品牌高峰論壇上,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鄔驚雷發表《打造多元辦醫格局促進上海健康服務業發展》主題演講,回應業內關心的社會辦醫問題,并對《關于推進健康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一流醫學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進行闡述和講解。
鄔驚雷認為,社會辦醫機構有幾個問題要引起重視。很多醫院過度解讀、依賴多點執業,認為依靠多點執業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仔細研究多點執業政策其實是有嚴格的限制,這個需要重視。多點執業是雙向的,公立醫院的醫生可以去社會辦醫機構執業,社會辦醫機構的高水平醫生同樣可以到公立醫院執業,推動醫療人才資源合理共享。
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在多點執業政策指引下,不少醫生選擇到民營醫療機構執業。然而,單純停留在“出診”等方面的淺層合作很難實現雙方滿意,醫生團體和執業平臺之間亟待形成“發展共同體”,醫生和執業平臺之間如何進行“融合式”發展至關重要。
劉衛東認為,醫療機構不能僅僅只是醫生集團業務落地的平臺,更應該是雙方攜手發展的平臺。
浦南樣本——把醫生集團和平臺“綁在一起”
劉衛東曾是上海浦南醫院院長,周邊優質醫療資源林立,這家二級公立醫院與30多家中外醫生集團合作,共同打造了中國最開放的公立共享醫療平臺,實現醫院在夾縫中生存并發展,也孵化出諸多知名醫生集團,成為公立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樣本。
據悉,浦南醫院從2003年探索打造醫生集團的開放執業平臺,到2019年,醫院簽約了30家醫生集團。
浦南醫院的合作對象既有公立醫院的多點執業專家團隊,還有自由執業的醫生集團、國外頂級醫生團隊,其中包括冬雷腦科、壹博集團、上工坊、世界頂級醫生、行濤眼科集團、泓心醫生集團、善夷醫生集團等。
在醫生集團合作管理上,浦南醫院進行了系統化的探索。
醫生集團與醫院科室統一管理,簽訂年度院科綜合目標責任書,每月對科室進行考核并公示,醫生集團和醫生的勞務費通過醫院發放,并建立解決問題機制,按照醫院管理規范解決,各部門主動與合作方一起協同解決,建立完善的學科退出機制。
“以往在公立醫院,醫生的診療活動都是單獨展開的,而在浦南醫院,這些具有華山、中山、長征醫院等背景的專家可以相互溝通,實現互補。我們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給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據劉衛東介紹,從2015年至2019年,醫生集團對浦南醫院的貢獻逐年上升,從業務收入來看,2015年醫生集團貢獻營收2600多萬,到2019年增至近1.27億;醫生集團的年門診人次從2015年近3.3萬,到2016年19.5萬,2019年達到43.7萬。
如今,從上海浦南醫院孵化出來冬雷腦科醫生集團、壹博醫生集團已完成從輕資產到重資產的發展,建立起自己的專科醫院。
清楚“責權利” 走好第一步
卸任浦南醫院院長之后,劉衛東加入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繼續探索“平臺型醫院”建設,打造超級平臺型醫院。
“明白雙方合作的需求點,明確營收分配規則,責權利進行明確區分,合作之前一定要明明白白,不能一時興起進行合作。跟醫生團隊要做什么?一定要上來就告知,雙方一定要明確。”劉衛東認為。
醫生集團與平臺之間合作的“紅線”是什么呢?
“在合法合規前提下,院方整體規劃要符合醫院發展方向,要支持學科發展軟實力,合作方既要有充足的病源,也要有學科影響力及專長學科,與醫院發展方向一致。”劉衛東強調合作的前提是合法合規,公立醫院有自己規范,民營醫療機構也不是醫生逃避法律的地方。
不少醫院管理者比較關心成本核算問題。
“雙方一定要互惠互利,合作醫院也要有很好的精細化成本核算能力。”劉衛東認為,醫生集團與平臺型醫院合作,是對雙方發展規劃、管理能力的考驗。
“醫生集團和平臺型醫院都要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應該怎樣做,這點很關鍵,只想著賺錢的醫生集團不會長久生存下去。”
超級平臺型醫院將出現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于2014年5月28日正式運營,是一家以國際化醫療視野、現代化服務和標準化醫學管理的大型綜合性醫院,目前醫院共設有500張床位。
從浦南醫院到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更大的平臺讓劉衛東有了更多可能性的探索。
最初,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主要是吸引多點執業的專家,但隨著醫院從初創期進入穩步發展期,單有多點執業專家是不夠的,醫院自身沒有品牌難以長期生存。后來,基于平臺型醫院的定位,上海國際醫學從自建學科的構想轉向尋求學科合伙人,引入醫生集團和多點執業醫生作為學科建設的創新實驗。這一嘗試不僅大大節省了成本,解決了人才難題,還形成了新型的醫療合作體系。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與上海10余家著名三甲醫院及醫生集團達成合作,將優質的專家資源融入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醫療服務。先后有500余位專家長期在該院開展門診和手術。中心目前有200多位專家多點執業,并有醫生團隊入駐,包括屹然泌尿、玄合腫瘤、霽達康復等。
在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醫生集團不單單只是出診這么簡單。作為一家綜合醫院,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以“大專科強綜合”為特色,在這里醫生集團與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融合發展,醫生集團可以共享到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學科資源、管理資源,實現自身發展。
據了解,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開業六年來業務收入穩步上升,2014年醫院營收1700多萬元,到2020年,上升至4.4億元。2016年,醫院手術量900臺,2020年達到4300多臺。
而醫生集團在這其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據劉衛東介紹,2020年,玄合腫瘤醫生團隊營收貢獻達3000萬。
劉衛東認為,現代醫院管理理念關鍵點之一在于將核心業務與非核心業務分開,使醫院管理專業化。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和醫生集團、研究所、診所、公立醫院、政府等進行合作,并對醫生集團業務進行支持與管理,建立優勝劣汰機制。
同時,他認為,搭建優質平臺型醫院,要重視醫院、患者、保險、醫生集團四個層面,探索能為政府與社會提供借鑒的案例。醫院、醫生集團與保險互補共存,這是實施現代化醫院管理制度的根本。(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