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業界調侃為“十年無主營業務狀態”、“靠持股分紅完成利潤目標”的上市公司轉型醫療建醫院了。 作者|肖湘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又一家上市公司轉型醫療建醫院了。有意思的是,這家上市公司一度被業界調
被業界調侃為“十年無主營業務狀態”、“靠持股分紅完成利潤目標”的上市公司轉型醫療建醫院了。
作者|肖湘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又一家上市公司轉型醫療建醫院了。有意思的是,這家上市公司一度被業界調侃為“十年無主營業務狀態”、“靠持股分紅完成利潤目標”。
5月26日,上市公司天宸股份(606620)公告稱,公司擬籌建上海天宸康復醫院,已于前期獲得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許可公司建設醫療機構的核準,并獲取《設置醫療機構批準書》,核準名稱“上海天宸康復醫院”,暫定級別“三級”,經營性質“營利性”。

圖片來源:浚源建筑設計
公告披露,該項目投資估算人民幣2.5億元,項目資金來源為天宸健康公司自籌,而項目建設周期為17個月。擬籌建的康復醫院將坐落于控股子公司上海天宸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天宸健康城”項目地塊內,即將其持有的原宸南大酒店改建而成。
同時,公司擬以自有資金5000萬元人民幣,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上海天宸康復醫院有限公司”,經營范圍擬為“醫療服務、藥品零售、食品經營、依托實體醫院的互聯網醫院服務、醫療美容服務、非急救轉運服務等(企業經營涉及行政許可的,憑許可證件經營)”。
消息公布后,5月27日,天宸股份一字漲停開盤,5月31日、6月1日兩個交易日再迎大漲,截至6月1日收盤,其總市值超55億。
十年無主營,曾數度謀轉型
公開資料顯示,天宸股份是一家上海本地房地產股,于1992年上市。據投資者報報道,曾幾何時,天宸股份也是房地產界頗為“吸睛”的公司,實控人葉立培也曾被冠以“上海地產大王”的稱號,上海諸多知名樓盤——名都城、西郊花園別墅、浦東上海銀行大廈,都是在葉立培帶領下開發的。
然而,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天宸股份的地產業務一蹶不振。2010年,天宸股份出售地產業務后,不再新增土地,主業停滯,僅靠擁有幾百輛上海出租車的天宸客運以及少量物業租賃維持。
據藍鯨財經批露,目前,天宸股份子公司天宸客運持有302輛出租營運車輛額度,占上海市巡游出租車保有量不足0.6%,市場占有率非常低,因此運營收入也極為有限,另外在“網約車”和新冠疫情的雙重沖擊下,2020年公司該業務甚至入不敷出,毛利率同比下滑13.42%,跌至-8.15%。
不過,天宸股份盈利也并不依靠出租車運營等業務,公司年報中也不諱言2020年公司利潤主要來源與往年相同,主要依靠綠地控股(600606.SH)進行利潤分配。
公告顯示,2020年天宸股份共實現投資收益約1.17億,其中收到綠地控股2019年現金分紅款1.11億,其他分紅收益16.67萬。
據了解,在被股民戲稱“十年無主營業務”的吐槽聲中,天宸股份也曾多次嘗試轉型。投資者報稱,2015年起,大股東就曾兩次籌劃重組。2015年9月欲收購幾家污水處理廠,進軍環保行業;2016年7月又稱將進軍教育行業,但這兩次重組都在短短的幾個月內“流產”了。
本次轉型醫療健康產業也在一年前已有端倪,2020年5月,天宸股份發布公告稱,將全面提升健康居住地產項目閔行天宸健康城的開發速度。據悉,“天宸健康城”提供的是一站式全齡化健康居住生活解決方案。公司表示將通過“天宸健康城”項目以地產為基礎,不斷整合融入優質的健康、醫療、養老、教育等相關資源,逐步打造出極具有天宸特色且具備可復制的商業模式。
上市公司扎堆康復醫療
隨著國家政策的鼓勵以及資本助推,康復醫療已成為諸多機構紛紛搶食的“香餑餑”,其中尤以康復醫院備受上市公司青睞。
據健康點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已有10多家上市公司涉足康復醫療領域,其中的跨界而來。比如海寧皮城,其主業是皮革;三星醫療是由三星電氣改名而來;湖南發展原主業是水力發電;萬方發展則由房地產業務轉型到醫療健康領域;而澳洋科技的主業則是粘膠短纖、棉漿粕。也有本身就從事醫療健康相關產業的公司,如昆藥集團、天士力、復星醫藥、和佳股份、華邦健康、恒康醫療、尚榮醫療、漢森制藥、東富龍。
而原主營為水產養殖的大湖股份,也于近年拿下東方華康醫療管理有限公司,入局連鎖康復,目前公司旗下擁有的康復護理機構包括上海金城護理院、無錫市國濟康復醫院、無錫市國濟護理院、無錫市梁溪區國濟頤養院、常州陽光康復醫院等五家機構。
上市公司轉型醫療,雄厚的資金實力可謂優勢之一,不過,醫療行業壁壘深厚,具體到康復行業,人才及產業壁壘更是突破難點。據悉,中國康復醫療人才缺口極大,以康復治療師為例,按照國際標準缺口就達30萬人。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受資金回籠慢、公司管理層內部的分歧、跨界后的水土不服,以及政策的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影響,一些上市公司進軍醫療服務領域并非一帆風順,有的可謂挫折連連。而醫院經營需要較長周期的市場拓展、資源積累和品牌建設等,并不是一門短平快的生意,因此,上市企業入局醫療既需要決心,更需要耐心和恒心。(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