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民營醫院要增加2000多家,公建民營也不少見。然而,“民建公營”醫院卻不多見,這是什么模式的醫院? 作者|徐毓才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據媒體報道,2021年5月8日長興長州醫院開業了。 最令人感興趣
每年民營醫院要增加2000多家,公建民營也不少見。然而,“民建公營”醫院卻不多見,這是什么模式的醫院?
作者|徐毓才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據媒體報道,2021年5月8日長興長州醫院開業了。
最令人感興趣的不是一家醫院的開業,自從國家政策放開后,每年民營醫院要增加2000多家,公建民營也不少見。然而,“民建公營”醫院卻不多見,今天,我和大家就一起見識見識這樣一家醫院。
長興長州醫院是一家什么樣的醫院?
長興長州醫院位于長興縣。長興縣,隸屬于浙江省湖州市,地處長三角中心腹地,蘇浙皖三省交界,浙江最北端,太湖西南岸,常住人口65.97萬。
長興長州醫院實際上是長興縣人民醫院大自然院區,與浙醫二院有著密切的關系。醫院坐落于湖州市長興縣經濟開發區,占地30余畝,總建筑面積3.4萬平方米,實際可用床位近500張。
長興縣人民醫院,也就是浙醫二院長興院區,創建于1940年10月21日,是長興縣域范圍內唯一的三級乙等綜合性公立醫院。
注意以下“簡歷”:
- 2015年11月掛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長興分院”。
- 2017年2月,總投資2.52億元的醫院改擴建工程二期住院綜合樓項目開工建設,計劃工期三年,建成后園區整體規劃床位數可達1200張。
- 2017年8月改掛“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長興院區”。
- 2018年1月納入浙醫二院醫療集團統一管理。
與浙醫二院合作辦醫后,醫院提出打造“安全、高效、人文、和諧的高品質醫院”的目標,助推浙醫二院心血管內科等18個臨床科室下設教授級專家工作站,每周不少于35名浙二專家下沉坐診、查房或手術,建設浙北腫瘤中心、浙北眼科中心、浙北心臟中心、浙北呼吸中心和浙北肝膽胰疾病診治中心。
與北京大學合作,建立全國首個縣級區域性嚴重創傷醫療急救服務系統(EMSS)。加盟“中國空中急救聯盟”并實現直升機救援常態化飛行,構筑起地空一體的急救體系。
圍繞“醫共體”和“分級診療”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以建立分院的形式重點托管林城、小浦、水口、煤山、太湖街道、龍山街道、雉城街道、太湖圖影旅游度假區等8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縣級“臨床檢驗、影像診斷和心電診斷”三大中心,通過實時高效的信息互通,為基層群眾就醫提供精準、便利服務。
基于浙醫二院長興醫聯體框架,長興院區在兩個不變(行政隸屬不變、政府投入不變)的前提下,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執行院長負責制,共同構建人財物貫通的緊密型醫聯體,重點在人才培養、學科發展、優質服務等方面,探索一種長效、可持續、值得推廣和復制的綜合醫改“長興樣板”,力爭通過5到10年的努力,成為名副其實的浙醫二院醫療集團的一部分,立足浙北、輻射皖蘇的醫學中心,乃至值得患者信賴的目的地醫院。
目前,長興長州醫院是浙江中醫藥大學、杭州醫學院教學醫院,皖南醫學院、湖州市師范學院醫學院的實習醫院。
至于長興長州醫院的投資者是誰,我們能夠得到的信息很有限,僅僅只有2018年8月份一則“招聘工作人員的公告”。在這則公告里,發布者是“長洲醫院有限公司/長興縣人民醫院(大自然院區)”。公告稱:長州醫院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杭州健爾興醫療管理有限公司獨資投資,全權委托長興縣人民醫院運營管理的營利性綜合性醫院。
而招聘報名地點卻是:長興縣人民醫院人力資源部(7號樓318室),招聘崗位包括醫生、醫技、護士、行政后勤和到醫,預計年收入(應發)是應屆畢業生、規培生:7-10萬/年,有執業資格證能獨立當班者:15-18萬/年,醫技崗位8-12萬/年,有執業資格證能獨立當班的護士:8-10萬/年。招聘公告署名為長洲醫院有限公司。顯然這不像“公立醫院”的招聘,很有民營醫院特色。
特殊的模式引關注
巧合的是就在長興長州醫院正式開業的2021年5月8日之前一天,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到長興縣人民醫院調研了。而且這次調研的有現任司長、前任司長,還有世衛組織官員。調研的內容是“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公立醫院運行機制相關工作”。
調研中司長強調,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層次很高的系統工程,是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籌資三大體系的有效整合,涉及部門多、領域廣,必須加強部門聯動,才能取得實效。
調研組認為,有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專家團隊的指導,有世衛組織專家多年的實踐經驗和成功案例可以借鑒,長興要以試點工作為契機,向優質高效整合型服務體系的目標不斷邁進。
會成為新醫改另一種嶄新的模式?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民營醫院掉進了生存的困境,不少民營醫院“賣身求存”并入公立醫院,然而從長遠來講,這似乎存在著太多的體制機制法律瓶頸。
從字面意思理解,我們認為所謂的“民建公營”主要指社會資本投資,而經營靠“公”,顯然這并不是“公”的特長,從目前情況看能夠憑借的只有依靠醫聯體、醫共體等政策“投機”,但后續的“利益”怎么去公平分配確實是一個問題。
《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規定,以政府資金、捐贈資產舉辦或者參與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不得設立為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不得向出資人、舉辦者分配或者變相分配收益。政府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不得與其他組織投資設立非獨立法人資格的醫療衛生機構,不得與社會資本合作舉辦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
這實際上就明確規定,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合作不能辦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也不能分配或變相分配收益,實際上就堵死了社會資本與公立醫院合作的通道,也堵死了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轉為營利性醫療機構的可能。
由此可見,這種民建公營的模式比較新鮮,未來到底應該走向何處,確實還是一個未知數,不過如果能夠得到上面的肯定,另辟蹊徑也未可知。(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