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李聰 醫藥行業可復制領導力的創建者。 上次我們談到人為什么會緊張,以及減少緊張感的方法。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積極主動做事效率會更高。這次我們來講講積極主動的習慣。一什么是習慣?習慣就是我們長期、多次做一件事情所養成的行為。小孩子在學習系鞋帶的時候,他的大腦皮質會有反應,大腦皮質是主導我們學習的
上次我們談到人為什么會緊張,以及減少緊張感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積極主動做事效率會更高。這次我們來講講積極主動的習慣。
習慣就是我們長期、多次做一件事情所養成的行為。
小孩子在學習系鞋帶的時候,他的大腦皮質會有反應,大腦皮質是主導我們學習的地方,當我們學習新東西的時候,它都會發亮。
它工作起來是需要消耗大腦能量的,所以,我們學習新東西的時候會覺得很累。
我們成年人系鞋帶,有時候,不需要怎么看就完成了,早已變成了習慣。我們這個熟練的動作早已變成了習慣,儲存在大腦的基底核,這時大腦皮質是不工作的。
同樣,我們剛學習開車的時候,大腦皮質是需要工作的,
當我們會熟練的駕駛后,大腦皮質就不需要工作了,這時候只需要從基底核調動我們的記憶,憑著習慣性的動作,我們就可以很輕松的從一個地方開到另外一個地方。
和大腦皮質不同的是,調動基底核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大腦還有一個特點,它是懶惰的,是趨于節能的。所以,一旦我們養成了一種習慣,改變起來是比較難的,因為他需要重新調動大腦皮質,這樣就會消耗大腦的能量。
這也就是為什么習慣很難改變的原因。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積極主動就是上課坐在第一排;老師提問時,我們第一個舉手發言;領導布置任務時,我們第一個沖上去。
但史蒂芬柯維先生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認為,積極主動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A.讓自己先擁有選擇權
當我們開車正常行駛在路上,突然有一個人開車插到你的前面,你作何反應?
大部分情況,我們會很生氣,如果有機會,甚至會去別他一下。所以,我們經常會看見類似這樣的新聞,有的還導致了很嚴重的交通事故。
有沒有這種可能?別人開車插到我們前面可能是因為趕時間去醫院,因為車上坐著他的孩子,情況很危急。也有可能家里出現很嚴重的事情,正往家里趕。
這都是有可能的,但那個時候我們一般是立即、馬上做出反應:我受到威脅,我感受到危險,這時操控我們的是杏仁核,它會告訴我們:打或者逃。
所以,就出現了很多在馬路上相互別車的現象。
史蒂芬柯維先生告訴我們:在事情發生和做出反應中間還應該有個空間,就是選擇的空間。
我們可以選擇先把事情弄清楚,可以選擇理解,選擇原諒,選擇站在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這不是阿Q精神,而是讓我們在沒有弄清楚實際發生的情況之前,不要立馬給出反應。
領導批評我們,不要立馬產生敵對情緒,而是選擇把事情弄清楚,是自己的錯誤就主動承認;不是自己的錯誤向領導解釋清楚,這有利于我們職場的發展。
所以,我們要把a模式改變成b模式,讓自己擁有選擇的權利,不要放棄這個權利,這是積極主動的第一個含義。
B.擴大自己的影響圈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兩個圈子里面,一個影響圈,一個關注圈,他們構成一個同心圓。影響圈是內圈,關注圈是外圈。
a.關注圈:我們每天關注的,但對我們的成長幫助不大的事情。
關注圈的事情,基本都是我們沒辦法改變的事情。比如刷朋友圈、刷抖音、看各種新聞等。
現在的新聞是精準發送的,假如你在今日頭條或者騰訊新聞上面閱覽了體育相關信息,你會發現,后面會蹦出無數條關于體育的新聞等著你,而且他們還會取各種吸引力的標題引誘你點開。
本來只準備看10分鐘的,不知不覺,30分鐘就過去了。
有的人刷抖音可以刷到凌晨2點鐘,有的人基本隔5分鐘都要看一下微信信息,或者刷一下朋友圈,否則心里不踏實,感覺人身自由都被捆綁了。
我們的時間就是這樣被各大APP消費掉的。
白巖松很少使用微信,他的時間除了工作,就是閱讀;
董卿家里面的電子產品不允許進臥室,她的愛好就是在臥室閱讀;
每天上午9:30-12:00是汪涵的閱讀時間,他會讓手機遠離自己;
陳道明不想讓這個世界過度打擾到自己,堅持不使用智能手機;
我們想想自己一天有多少時間花在關注圈了。
我們經歷過的每一天,都永遠不會再回來。
b.影響圈:可以提升我們能力,提高我們閱歷、見識,讓我們得到成長的事情。
影響圈的事情,是我們個人通過努力,可以改變的事情。比如拜訪客戶、讀書、參加培訓、培養自己的第二技能......
我自己的例子:我對培訓有一定的興趣,2013年,當年公司內部選拔兼職培訓師,我主動報名參加競選,以全國第二名的成績進入公內訓師團隊。
通過學習,我拿到了兩門課的授權證書,專業化拜訪和高效演講。
公司又給了我很多機會,給新員工,還有區域內的同事做培訓,充分鍛煉了自己的授課能力。
既做管理,又做培訓。相對其他同事我就多了一項培訓技能,后來證明這項技能對我的職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同樣是在公司服務了四年,我收獲的是管理和培訓的兩方面的技能。
一個同事的故事:2016年,我到一家公司擔任全國培訓經理。部門一個小女孩剛剛大學畢業,負責公司線上E-learning學習,月薪4000元。
但她發現這不是她特別喜歡的工作,因為沒有什么創造性,她本人更喜歡有創造性的設計工作。
半年后,她存到一筆錢,報了UC設計課程,利用周末上課。
再過了半年,她畢業了。很快,她跳槽了。
月薪12000元,是她之前的三倍。最重要的是,那是她喜歡的工作,而且更加有前景。
她就是利用周末,大家休息的時間,在做擴大自己影響圈的事情。
記住,影響圈就是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當然,也是提升我們自己的事情,讓自己變得更值錢的事情。
喜歡看書,可以加入讀書會,經常參加線下活動。既可以增加自己的閱歷,還可以積累自己的人脈。
喜歡繪畫,可以在網上報一個培訓班,日拱一卒。說不定三年后,你都可以在網上接活了,甚至可以辭職直接干你自己喜歡的工作。
積極主動的第二個含義就是:我們要擴大自己的影響圈。
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影響圈,而不是關注圈。
當我們知道了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到影響圈,做自己能改變的事情,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那我們該如何做?
上面講到我的那個同事,當她知道了工作做的事情,不是她感興趣的,很快就做好計劃:
白天努力工作,把該做的工作做好;
晚上和周末看一些設計方面的書籍或者網課;
咨詢設計類的培訓機構,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
節約開支,花半年時間存夠學費;
學費到位后,立即報班上課;
課程結業后,立即去找合適的設計類工作。
如果一直在想,我該怎么做?其實一年時間很快就會過去。第二年,第三年如果還是沒有行動,慢慢的就不會行動了,最后想都不想了。
可能會在很多年后回憶時說:現在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那時要是行動了該多好!
孔夫子說過: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即使我們行動了,中途因為其他方面原因放棄了,也比你不行動要好。
我們不要畫地為牢,只是想,從不付諸行動,這是最要命的。
我自己反面的例子:
2017年的時候,我都準備把我擅長的課程(專業銷售拜訪、高效演講、高績效輔導)錄成視頻,放到網上。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打造自己個人品牌。但錄制了幾次,感覺效果不太好,就放棄了,這一放棄四年多就過去了。
2021年春節,由于工作的變動,讓我重新思考培訓的工作。這次我就立即行動起來。
半個月時間,把“醫藥行業可復制領導力”“高績效輔導”兩門課程錄制完畢,現在已經在思齊圈APP上線了。
記住:不要總是想,很多事情是想不明白的,做個簡單的計劃后,立刻去做,做著做著就明白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把事情做完美,這種想法很好。
問題是,因為我們想把事情做的完美,所以就總在準備、計劃,反而阻止了我們付出行動。
即使付出行動,如果要求每一步必須完美,就會導致行動緩慢,最后不了了之。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拖延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太過于追求完美。
2017年我準備錄制培訓視頻時,就是追求所謂的完美,所以就放棄了。
2021年我不再一味追求完美,還是強迫讓自己先完成。錄完第一遍,發現二級反饋和時間管理,這兩個章節不太滿意,馬上就把這兩節重錄了一遍。最后,整個效果還是很棒的。
不要追求完美,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情。
再次強調一下:完成好過完美。
習慣是自我提高的復利,我們習慣做事的效果會隨著我們不斷的重復而倍增。
在短短的一兩天的時間里,我們感覺不到任何的不同,但是在數月或者數年后,我們會發現它們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只有當那個時候,你才會發現,好習慣的價值之高和壞習慣的代價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遇到事情,不要急于給反應,先弄清楚情況后,做出自己的選擇,不要放棄選擇的權利;
多關注自己的影響圈,多花時間做能提高自己能力的事情;
做一個簡單的計劃就行,重要的是立即行動,不要畫地為牢;
付諸行動之后力求先完成,不要一味追求完美,先完成,再完美。
讓我們一起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為我們的人生賦能!
本文來源:醫藥代表 作者:思齊專欄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