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AC的本質是一種雙向功能小分子,包括兩個功能配體和中間的連接子。一個配體負責結合目標蛋白(POI),另一個配體負責招募泛素連接酶(以下簡稱E3)。
播放視頻需要啟用 JavaScript,推薦使用支持HTML5的瀏覽器訪問。
在傳統的小分子抑制劑開發過程中,很多關鍵疾病靶點因為構象原因導致“不可成藥”,究其原因:活性位點太多導致單一小分子難以發揮功能;分子“口袋太淺小分子結合能力差;蛋白質表面“平滑”沒有小分子結合位點。靶向蛋白降解技術PROTAC治療平臺突破了“不可成藥”的問題。
PROTAC的本質是一種雙向功能小分子,包括兩個功能配體和中間的連接子。一個配體負責結合目標蛋白(POI),另一個配體負責招募泛素連接酶(以下簡稱E3)。首先,PROTACs誘導連接酶和底物接近,泛素通過連接酶的活性與募集的底物結合,然后泛素鏈被蛋白酶體識別,通過其蛋白水解室穿梭泛素化底物,并將目標蛋白降解為肽,剩下的PROTAC則能夠多次循環發揮作用。不同于傳統小分子藥物和目標蛋白“一對一”的作用關系,PROTAC和目標蛋白以“一對多”的方式發揮作用。
PROTAC靶向蛋白降解技術的發展
2001年PROTAC相關學術論文首次發表,被稱為Protac-1,其由兩部分組成:靶向METAP2的ovalicin,用于抑制血管增殖;和來自NF-κBIα的多肽,用于結合E3β-TRCP,實現在細胞外環境中靶向降解METAP-2。早期利用多肽作為配體結合,由于多肽本身不穩定,且多肽的分子量大,在體內代謝緩慢,進入細胞困難,因此早期的“bioPROTAC”的成藥性受到限制。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陸續開發了多種能夠結合不同E3(人類基因組中包括600多種E3)的小分子配體,包括小分子E3 VHL(von Hippel–Lindau tumour suppressor),小分子沙利度胺結合E3 cereblon(CRBN),和小分子sulfonamide indisulam結合E3 DDB1(damage-specific DNA damage- binding protein 1)。新一代的小分子PROTAC不僅保持了小分子藥物的低生產成本、高生物利用度等優勢,還能夠靶向傳統小分子藥物“不可成藥”的靶點,這些優勢吸引著醫藥研究者的開發興趣,不斷探索其臨床應用前景。
2013年起,Arvinas、C4 Therapeutics、Kymera Therapeutics 等公司相繼成立,都專注于PROTAC技術的開發,默克、基因泰克、輝瑞、諾華、勃林格殷格翰等制藥巨頭也紛紛布局這一領域。
2020年以前,有四個問題遲遲未能回答,就像是懸在所有開發者頭頂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PROTAC在人體內是否安全;PROTAC是否能在人體內準確作用于靶點;PROTAC是否具有治療效果;PROTAC是否保留了小分子藥物的動力學特性?2019年由耶魯大學教授Craig Crews創立的PROTAC公司Arvinas率先將管線ARV-110和ARV-471推進臨床1期,2020年公布的臨床數據對上述四個問題給出了明確且肯定的答復,Arvinas的兩條管線推進到臨床2期,給整個PROTAC領域注入了一劑強心劑,將國際國內的臨床開發熱情一舉推上新的臺階。
PROTAC發現時間表
ARV-110治療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
2022年2月17日Arvinas發布了其靶向雄激素受體(AR)的PROTAC蛋白降解劑ARV-110發布了臨床1期臨床結果和臨床2期中期數據,臨床1期劑量爬坡試驗證明420mg安全,正在進行的臨床2期中沿用這一劑量。ARV-110能夠在體內作用于特定靶點,并且初步顯示出治療腫瘤的效果:在攜帶AR T878X/H875Y突變的腫瘤患者中,ARV-110使46%患者的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水平降低≥50%(PSA50);在符合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標準、可評估的7名患者中,6名患者的腫瘤減少,2名患者達到部分緩解,Arvinas 計劃在 2022 年底開展關鍵性臨床 3 期試驗。
ARV-471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ER+/HER2-乳腺癌
ARV-471是Arvinas和輝瑞共同開發的雌激素(ER)降解劑,用于治療ER+/HER2-乳腺癌。根據2021年12月10日Arvinas發布的臨床1期結果,在患者入組前都接受過多種治療的前提下,ARV-471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每日口服一次用藥,劑量爬坡實驗中700mg沒有觀察到劑量限制毒性。相比目前臨床中使用的ER降解劑氟維司群40~50%的降解率,ARV-471的降解率平均值為64%、最高值為89%。在可評估的47名入組患者中,19名臨床獲益(包括部分緩解和病情穩定),獲益率為40%,其中3名患者部分緩解。
圖3 ARV-110 和 ARV-471 的結構
PROTAC研發管線梳理
表1 國際上處于臨床開發階段的PROTAC管線
CRBN并不是唯一可用的E3,其他E3的開發豐富了PROTAC的性能
ARV-110和ARV-471都是利用E3 CRBN來降解目標蛋白,同時第一批進入臨床的PROTAC管線披露的E3降解酶大多數是CRBN,除了Dialectic Therapeutics的DT2216選用了VHL。DT2216可針對血液瘤和多種實體瘤,能夠選擇性誘導BCL-XL蛋白的降解,并刺激癌細胞凋亡程序的啟動,或者使癌細胞對化療更加敏感。如今基于CRBN和VHL開發PROTAC已經成為領域內的標準化流程,但是在臨床前和臨床開發中,人們發現細胞特別是腫瘤細胞,可能產生突變從而逃逸CRBN和VHL介導的E3降解。人們已經發現了一系列具有特異性的E3,包括在骨骼肌中表達的KLHL41,在神經系統中表達的RNF182、TRIM9,以及在腫瘤中表達的CDC20、CIAO1、WD82。另外靶向BTK的PROTAC有望解決傳統小分子抑制劑耐藥性問題。
表2 國內處于臨床開發階段的靶向蛋白降解管線
在靶向蛋白降解藥物開發的熱潮席卷全球的影響下,有多家中國新藥企業參與其中康樸生物、珃諾生物的管線已經推進到臨床1/2期,與PROTAC龍頭Arvinas處于統一階段。此外,冰洲石生物、百濟神州等藥企的研究管線已經推進到臨床1期。恒瑞醫藥也已建立PROTAC平臺,并有管線申報臨床。在已經披露的管線中,康樸生物和正大天晴選擇了分子膠水路線,其余管線均為PROTAC。其中,珃諾生物的RNK05047在全球范圍內屬于First-in-class。
總之,PROTAC概念自2001年提出,行業龍頭Arvinas于2019年首次將兩條PROTAC管線推進臨床,目前靶向蛋白降解藥物在全球掀起了開發熱潮,在PROTAC國際競爭中,以康樸生物、珃諾生物為代表的中國藥企研發進度處于國際前沿,像恒瑞、正大天晴等大型藥企也在積極布局相關領域,隨著具有組織、細胞特異性E3的開發,PROTAC的應用場景也將日益豐富,相關技術也將成為最主要的競爭壁壘。靶向蛋白降解技術PROTAC也將繼續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本文來源:新浪醫藥 作者:新浪醫藥新聞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