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從2020年漫延至2021年,對諸多行業發展造成或大或小的沖擊。醫療健康行業卻是整個經濟大環境中的亮色之一,得到用戶、市場和資本的追捧。由于線上需求激增,互聯網醫療、醫療科技類公司更是頗受矚目。
作為專注于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應用的創新企業,左手醫生深耕五年,在2020年逆勢上揚,走上高速發展之路,技術、產品、收入、市場均得到極大提升,突破技術拐點,成為新一輪互聯網醫療浪潮中的成長之星。
左手醫生創始人兼CEO張超表示,機器人醫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及其帶來的商業模式創新,是左手醫生在2020年發展探索中取得的兩個重要突破,也是支撐后續發展的強勁推力。
“我們最終目標是要通過機器人醫生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復制,打造一個高效優質的醫患交互平臺,讓機器人醫生和真實醫生一起更好地服務患者,使患者得以更加便捷地觸及優質醫療資源。”張超向健康界這樣描述左手醫生的愿景。
專注打磨AI醫生
對于中國醫療現狀,張超一直有著深入思考。在他看來,我國優質醫療資源高度集中與患者需求過度分散之間的矛盾,只可能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來緩解。
張超曾擔任百度自然語言處理部門知識挖掘方向負責人,精于知識圖譜構建。2015年他離開百度,投身醫療行業,帶領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創建左手醫生。左手醫生將深度學習、大數據處理、語義理解、醫療交互式對話等AI技術與醫學相融合,通過AI+數據,賦能醫療健康行業各個環節,實現智慧醫療升級,提升醫療行業的效率和體驗。
張超坦言,“機器人醫生不是為了取代醫生,它的任務是與醫生協同服務患者。”
左手醫生起步先從預問診、導診、自診、問答等產品切入診前醫療環節,慢慢擴展到診中、診后,深度滲透到診療核心環節。
左手醫生目前主要產品包括提供覆蓋診療全流程的智慧醫院整體解決方案、人工智能互聯網醫院解決方案、智能在線問診解決方案、零售藥店智慧服務解決方案等,目前已經覆蓋醫院35個科室中的6000多種常見病。
診室聽譯機器人和智能在線問診是左手醫生在2020年推出的兩款重磅產品,代表了人人工智能醫療應用的行業新高度。診室聽譯機器人是一款放置于醫院診室問診桌上的智能設備,它在理解醫患溝通內容后,無需醫生二次口述,即可自動生成結構化電子病歷,能極大提高門診醫生的電子病歷書寫效率。智能在線問診系統則能夠實現高度擬人化地模擬真實醫生的問診邏輯與患者進行交互問診、信息采集等。
這兩款產品在左手醫生的業務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張超提及的兩點突破,在這兩個產品上得以體現。
機器人醫生直接學習更高效
對于機器人醫生的訓練,當前人工智能醫療領域公司都在使用一種常規手段,先從病歷、論文、臨床指南、書籍等醫學概括性描述中去構建知識譜圖,再基于知識圖譜打造一些專項的人工智能應用。其實,這是一種被動式學習,是一種低效又在早期不得不用的學習方式,讓AI一直按照人的學習思路在學習,其中也需要做大量的標注數據,增加訓練成本。
受益于語義理解、文本生成等人工智能領域的整體技術進步,左手醫生團隊率先發現了一種更高效、更直接、更先進的機器人醫生學習方式,即讓機器人醫生直接從醫患診療溝通現場中去學習醫生的問診邏輯。這是一種主動式學習,只需少量知識圖譜框架引導干預,即可讓機器模擬真人醫生為患者提供服務。
機器人醫生直接學習的設想,已經在左手醫生開放平臺得到驗證。平臺客戶的醫生在服務患者時,無需逐一詢問患者,只需審核患者報告或點選機器生成的推薦回復,就能高效服務患者。
在談及獲取學習數據時,張超表示,在新的學習框架下,無需標注太多訓練數據,僅需把真實的問診場景中醫患交互內容交給機器學習即可。在學習優質的醫患交互內容上,左手醫生團隊推出了診室聽譯機器人這款重量級產品,它可以傾聽醫患溝通內容,實時分離語音并轉成文字,運用信息抽取及文本生成技術,智能生成標準的電子病歷。
據了解,目前診室聽譯機器人已經在北京協和醫院、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湖南省兒童醫院等國內多家知名三甲醫院部署使用。左手醫生匯集臨床數據、醫療文獻、專家經驗等全維度數據,通過診室聽譯機器人實時將專家問診過程進行數字化、結構化,高效支撐AI持續學習。
在價值上,左手醫生希望診室聽譯機器人能夠實現兩個目標:其一,通過服務醫生快速完成病歷記錄,來重新定義醫院病歷數據的生成方式;其二,通過和國內頂尖專家出門診,動態學習他們的問診邏輯,持續打造AI醫生的輔助診療能力,增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
“我們要讓診室聽譯機器人跟全國最權威的專家學習,動態構建知識圖譜和診療邏輯。”張超說,到那時,機器人醫生面對任何問題都可以對答如流。
左手醫生的目標是做優質醫療資源的供給,補充醫療資源。而通過學習最核心的問診場景,建立權威的知識圖譜,可靠的機器人醫生便可成為優質醫療資源的最好補充。
打磨優化機器人醫生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從研發打造引擎、構建知識圖譜、到訓練算法推理、再到交互能力等,都十分耗費精力。
在張超看來,醫療是一個靠知識和經驗驅動的學科,知識包括多種知識的體系、知識庫或知識圖譜,經驗則是基于大量數據不斷學習提升。左手醫生團隊研發人員占比超過三分之二,核心成員之前專攻信息抽取、知識圖譜等領域,這也是其打造知識圖譜的技術優勢所在,構成領先其他同行的技術壁壘。
打造由智能醫生驅動的醫患交互平臺
盡管產品已經成型,但研發環節仍是重中之重。張超表示,左手醫生將不斷打磨自己的產品,從1.0、2.0到3.0,層層迭代,從而打造出一個由智能醫生驅動的醫患交互平臺。他希望AI技術能夠幫助醫生能提高效率,服務更多患者,保證服務質量,讓優質醫療資源觸手可及,實現醫患雙方共贏。
機器人醫生學習方式得到突破之后,這給左手醫生帶來的另一個突破是商業變現。
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做的好、增長快的公司,都與賣藥有扯不清的關系。“對我們來講,未來肯定不是走賣藥的路。我們要走的路是復制優質醫療資源,對外提供高效的效率工具,給企業和患者提供質優價廉的醫療健康服務。”張超對于左手醫生的商業模式有著清晰路徑。
左手醫生開放平臺目前已服務超過500多家行業客戶,與國內近百家頭部三甲醫院達成合作,每天服務人次近百萬。
晨山資本投資副總裁吳文超表示,左手醫生的“高度擬人化診療AI”模式,顛覆了國內互聯網醫療集中于藥品交易的商業模式,通過推出虛擬頭部專家,解決互聯網頭部醫生資源稀缺、問診形式單一、效率低下等核心問題,借助海量診療數據來深度學習,以高度擬人化的形式為患者提供診療建議,憑借頭部科室、頭部專家的稀缺性與AI的高度復制性,直接服務C端,促進互聯網醫療回歸診療本質,具有從2B到2C的極強的商業延展空間。
除了核心的醫院客戶,左手醫生還吸引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醫療平臺、零售藥店、保險公司等合作伙伴,其醫療健康智慧服務得到更多商業場景的認可。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投資界立場。如有任何疑問題,請聯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本文來源:投資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