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VC/PE該怎么投?
近日,由前海深港基金小鎮和投資界聯合主辦的主題為“疫情下的投資避風港——醫療健康”論壇在深圳前海深港基金小鎮路演中心舉辦,前海深港基金小鎮董事長蔡杰、深創投健康產業基金投資部總經理周伊、高特佳研究部執行合伙人張鵬、華大共贏投資合伙人紀昌濤、藍海資本創始合伙人以及CEO楊鋒、穩正資產副總裁黃煒先生、物明投資投資總監馬迪先生等嘉賓應邀出席,并發表了最新的投研觀點。與此同時,前海金控產業引導基金管理部李佳女士出席并向與會的投資機構介紹了前海產業引導基金目前的發展情況和申報條件。
論壇開始,前海深港基金小鎮董事長蔡杰代表主辦方之一對基金小鎮進行了簡要介紹,前海深港基金小鎮致力于打造大資管行業的產業聚集區。前期基金小鎮的戰略以招商為主,從2018年11月基金小鎮開園至今,出租率已達到了八成。現階段,基金小鎮在前期金融聚集的基礎上,致力于建設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為所有資管客戶提供項目路演、基金備案輔導、政策解讀、跨境投融資業務咨詢、產融對接等深度產業增值服務。
據悉,前海深港基金小鎮定位于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的產業金融特色小鎮,致力于加速全球資本在前海聚集,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和資本匯聚高地。為此,前海深港基金小鎮立足于基金產業服務,聚焦行業熱點,持續推出系列重磅活動,吸引各類優質資源聚集前海,為人才的交流交往、信息資訊的互通、思想觀點的碰撞營造卓越的環境。
疫情下分子診斷的發展趨勢:
感染領域的風口起來了
在論壇中,華大共贏投資合伙人紀昌濤從分子診斷行業入手,率先作了一場分享:
每一次危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都知道2003年的SARS后,國家組建成立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是中國預防醫學、公共衛生系統的一大里程碑;包括了華大基因、華為、京東、淘寶、騰訊等一批成功的企業也都因為SARS帶來的機遇實現了業務的順利轉型乃至于跨越式發展。
2020年開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我們也非常有幸看到了華大因源、華大智造等一批新銳企業實現了成功的逆襲。疫情當頭,我們也看到口罩、護目鏡、防護服、體溫計、CT、生物樣本采集裝置及自動化處理系統、生化免疫分子等診斷項目給企業帶來的巨大紅利,如果對行業有所了解,剛剛過去的“豬瘟”等也都誕生了一批成功的企業。
危機時刻,才是最有力的亮劍時刻,也是對多數企業的一次“大閱兵”,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企業,我相信很多企業在19年12月的最后幾天都監測到了“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哪怕是春節前后1月底,如果有足夠的敏感度,臨床資源或者公共衛生系統資源足夠、研發及時推進、春節前供應鏈系統的調整到位,2020年的Q1會是鯉魚躍龍門的時刻,實現中小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但是很遺憾、很可惜,我們看到90%以上的企業,因為決策的遲疑、臨床資源不足、供應鏈調整不到位(比如原材料備貨不足、一線工人春節返鄉、物流跟不上)等,不僅沒有實現業務的跨越式發展,反而因此影響了過往正常的業務進度,臨床、注冊等延后3-6個月甚至更久,市場銷售預期大打折扣。
從公共衛生、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的角度看,本次疫情對流行病學、傳染病學、臨床病源微生物的診斷、新型抗病毒及抗感染藥物及療法、疫苗、防護設備、POCT設備、遠程醫療都會帶來巨大的發展機會。
僅從流行病學快速診斷的角度看,本次疫情對于醫療行業特別是POCT分子、第三方檢驗行業、以及公共衛生系統的重構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疫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檢測權限下放使得地方市區級疾控中心變成疫情防控的主戰場,這讓分子診斷儀器和試劑生產廠商、第三方檢驗機構發揮更大的作用,有機會為疫情診斷貢獻一份力量,本次疫情的影響絕不是短期的,對診斷通量儲備要求是確定的,必將對中國的疾控防治體系產生長遠的影響;國家的公共衛生系統也會因為本次疫情得到完善給企業帶來長足的發展。
目前全球分子診斷行業已經相對很成熟了,包括羅氏、雅培、西門子、凱杰、illumina等公司,及血篩、肝炎、HPV、伴隨診斷等臨床應用;這次新冠疫情給分子診斷行業做了很好的科普,特別是對呼吸道感染領域,未來包括神經系統感染和免疫、消化道感染、血流感染、生殖感染和免疫,都會是很有潛力的臨床應用。
臨床感染性疾病是敗血癥、腦炎、肺炎、腫瘤免疫治療、器官移植等患者的頭號殺手。據WHO對2015年全球死亡原因統計,全球因感染死亡的人數將近1000萬,占全部死亡原因的17%。2017年我國傳染性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509.54/10萬和1.43/10萬,保持上升趨勢。
目前,感染與非感染性疾病的鑒別和感染病因探尋仍是臨床工作者的兩大難題。技術層面的局限是不能鑒明病因的主要因素。常規方法學培養/藥敏(Biomerieux)、血培養(BD)無法滿足臨床需求;只能培養細菌/真菌,陽性率僅有8-12%;速度慢;而病毒PCR檢測靶標有限,且大幅度依賴臨床醫生的經驗,因此臨床亟需新的診斷技術助力診治。
新冠給大家上了很好的一課,但實際上, 2017-2019年,和臨床感染、微生物診斷的風口其實已經起來了;2019年國內以華大因源、微遠基因、金匙基因、杰毅生物、予果科技等為代表,國際以Karius、Mammoth、Sherlock為代表,都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關注和投資。全球并購也非常活躍,danaher40億美元收購cepheid、biomerieux 4.5億美元收購, 諸多上市公司也都有投資并購布局。2020年年初新冠,把這個行業過去需要五年、八年時間完成的事情,一下子加速到兩到三年,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整體來看,分子診斷的機會主要是設備自動化、流水線、一體化,或者POCT,或者新的方法學比如數字PCR、基因編輯CRISPR等,新的應用方向比如感染、甲基化早診、腫瘤早篩等,“各地應當加強醫療機構實驗室建設,對所有三級醫院以及縣醫院開展建設”的政策驅動下的新基建也加快了行業的發展。
從二級市場的振動反觀醫療器械VC投資邏輯
而高特佳研究部執行合伙人張鵬,以從二級市場振動看一級市場投資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醫療產業看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不管是醫藥、器械,還是服務領域,都有很多坑。服務看模式,看整個業務運行能不能把模型完全運行順暢,或是得到各種商業數據上的驗證。醫藥,現在最熱的生物醫藥領域,不管是新藥還是仿創藥,涉及到藥動、藥代以及作用機制、靶點的理解,本質上對科學、臨床理論的要求也會比較高,所以容易產生坑。
第二,在一級市場已經找到投資機會,但很可惜在二級市場上還沒有找到標的,譬如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落地
第三,一級市場項目實在太貴。現在一個項目動輒開價2億,天使輪的估值已經兩三億了,對后期基金的退出,或者是整個項目持續性融資和資源的獲取,有很大挑戰。
所以我們來反向看看二級市場變化對一級市場的影響,以醫療器械領域為例進行說明。
今年2月14日證監會發了三份文,統稱為“再融資新規”,帶來四個好處:一是更強的流動性,因為把整個退出時間減半了;二是更低的折扣價格,現在可以打8折進入,而且定價時間點擴展到了三個;三是門檻降低了,以前可能是對盈利有要求,現在這一塊也取消了;四是報會審批后的操作周期加長。同時, 作為門檻條件的“戰略投資者”的價值凸顯出來,所謂戰略投資者的概念定義尚沒有完全厘清,但是確實能夠使資本市場上能給產業公司賦能,或者是帶來一些資源上牽引的機構,有實力進入到產業大發展中去。
證監會2019年27號文也支持了上市公司如微創、康德萊的分拆,有利于市值提升,各版塊合理估值。
關于疫情帶來的產業迸發的機遇,從1月份開始的口罩資源,2月份的熔噴布,3月份的體溫計,3月下旬的呼吸機,從數據上來統計,常用醫療物資的生產許可數量和銷售都是暴增。疫情使得整個醫療相關行業,甚至不懂醫療的群體都試圖跨界來分一杯羹,從側面反映這個市場的火熱。短期可能會帶來盈利和營收,但是中期和長期怎么發展,也是大家同在思考的問題。
精準醫療這一塊,分子診斷確實在疫情當中被催熟得特別快,競爭也特別激烈,因為都在做。另外,基層診斷設施的更新配置要求也非常的迅速,尤其是對重癥、感染科室的建設,國家要求也非常快,今天上午二級市場上器械企業和醫藥企業向上的股價迸發也和政策有大的關系。整個疫情期間治療及檢測儀器的數量都不還不夠,未來只能大量的補充,所以也是非常好的機會。疫情給了一些企業彎道超車的機會。
一級市場器械投資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會需要關注以下四個方面,是一個真正的創新,是術式升級引發還是基礎技術帶來的參數革新,第二是精細化管理,成本是不是可控,第三是不是給臨床帶來實質性的效率的提升,真正被臨床接受,譬如人工智能、獨立第三方檢驗,而不只是畫一個餅,第四個就是老生常談的估值合理,不要太離譜,估值有邏輯。因為產業要得到更多資本的協同,以及未來更多資本的不斷的認同,四方面都需要關注。
大灣區的生物醫藥產業能否后來居上?
生物醫藥在全球受到廣泛關注,如何看大灣區的競爭力?藍海資本創始合伙人以及CEO楊鋒先生分享:
整個醫藥發展在全球范圍是一個特別穩定增長的行業,從全球角度看,生物醫藥的大致分布,主要是美國,幾乎占到了小一半,將近50%的份額。
美國的生物醫藥發展幾十年之后,到底有那些關鍵性的因素,能夠為大灣區所用?我總結了幾個要點:
首先,地理優勢,灣區有海港、港灣,集中了南方地區的中大、廣州醫科大,以及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科大,港大在神經領域都是非常知名的。
第二,資本市場,它非常罕見的擁有兩個體系:境外的資本市場和境內的資本市場,境內資本市場又有中小板和創業板,這是獨一無二的,當然深圳的風險投資也相對比較活躍。
第三,從比較的角度看,來自于火石創造的數據,廣州和深圳領跑。產業略有差異,深圳的醫療器械更加引領,尤其是邁瑞。醫藥在廣州有傳統的醫藥,還有生物醫藥的企業,表現會更為突出。從園區的數量,企業的數量,創新力等等方面做一些比較,全國70幾個重點園區,大灣區8個左右,占比還是第一陣營,但還是略為靠后,這是目前灣區的現狀。
長三角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長三角的新一體化的發展規劃綱要》,第一是面積達到了將近35.8萬平米,從面積上來講,數量和面積上要大得多。包括高校,全國三分之一的研發經費,所以他的基礎研究和研發的投入是很強的,這一點上來說,上海的長三角應該是有先發的優勢。他們還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朋友圈。上海的這四個省份,9個城市,形成了生物醫藥的聯盟,很多產學研和基礎設施上進行聯盟。
為什么波士頓有全球最好的生物醫藥的生態?一個機構有很多VC支持,美國對于特殊的罕見病,有很多基金會愿意掏錢支持,這在中國可能是比較缺少的。此外,還有臨床機構等等。特別的一點是,大的跨國生物醫藥公司就在波士頓。
2018年,是全壘打的一年。2018年對于波士頓來說,將近500家企業,4萬個左右的雇員,發的工資是119億美元。他們所研發的藥物治療2億多的病患,3000萬平方尺的實驗室空間。連續24年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最多的支持,一直到現在,同時獲得了21億美金的支持,18個企業的IPO。
對于大灣區來說,能不能后來居上?無論是國內的長三角還是在美國的灣區,對于生物醫藥的創業公司來說,波士頓的吸引力毫無疑問巨大的。
我的建議是,從區域發展來看,要有差異化:深圳、廣州、珠海更具備早期的研發優勢,從人才聚集、配套服務上,即使是大灣區內比較偏遠的地方,包括惠州以及其他的區域,這個時候往中后端的會更好。
今天的投資不能局限于大灣區,立足灣區,還要放眼全球,對于很多國外的優秀項目,其他區域的項目,通過引進的方式來到這個地方,把產業做大,也幫助企業做大。
作為風險投資中的一名老兵,我特別希望風險投資行業在目前比較嚴峻的疫情下,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希望有更多的母基金能夠支持生物醫藥基金,也希望有更多的直接投資者來支持企業發展,也能夠有多渠道的投資資金來源,包括稅收等等。
暢談醫療項目的投資:
憂慮的、變化的和不變的
活動現場,深創投健康產業基金投資部總經理周伊擔任主持,穩正資產副總裁黃煒先生,藍海資本創始合伙人、CEO楊鋒先生,以及物明投資的馬迪先生參加了圓桌對話環節,話題圍繞“醫療項目的投資”展開。
主持人周伊:圍繞避風港,在現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您覺得哪些細分領域還能下手?。
馬迪:我認為避風港是兩個層面的:第一,投資的本質是什么?這是排序的問題,這個行業的收益率比另外一個收益高,錢就會跑到這個領域中來。第二,醫藥健康一些子行業會受益于疫情。
關于細分領域,我們關注到大的醫藥企業在做研發的時候,他的研發效率是越來越低的,本質的原因是產權的不明晰。所以我們把合作的上市公司伙伴引進來,在深圳的園區里面做了一些研發項目的孵化平臺,更加清晰這些研發項目到底是誰的產權,這就必然會使得研發效率提高,蛋糕做大了,大家才能得到更多的投資收益。
另一方面,還是要關注一些革命性的行業,比如說前段時間很火的mRNA疫苗,就是核酸藥物的一種。核酸藥物這種技術是革命性的變革。同時給這些藥物做CRO,做CDMO的,也會發展起來。就需要有大量的資本投入,這些領域可以有很多很多新的機會。
楊鋒:我們關注幾個方面,生物醫藥只要加了肽的就是技術,我們投的就是技術。我們去年投了核酸,未來十年,圍繞核酸藥、SIII、MIAA,還有很多的不同的技術,甚至是以核酸作為研發的技術。另外,我們還看一些和AI驅動的相關方向的,有了AI的數據驅動,醫藥研發的過程極大的縮短。
黃煒:在我們選擇生物醫藥投資方向和標的里面,看好具有革命性創新的創新藥,以及創新的醫療技術、醫療器械領域的投資。
主持人周伊:在座的投資策略會因為疫情有改變嗎?
黃煒:生物醫藥領域,我們不會因為短期的疫情影響作改變,而進行大的方向上的調整,比如說這個環境下大家去追逐口罩或者是核酸檢測試劑,是不會影響我們的整體投資策略的。
馬迪:大方向沒有變化,但是有一些項目可能要發生變化,去年本來投了一個比較早期的做高端的兒科醫療連鎖服務的,今年這種環境下,可能生存就受很大的壓力,策略還是有一些變化的。
楊鋒:今天看來,重大感染類的疾病,無論是檢測還是藥還是到疫苗,和以往比起來,我們會傾注更大的力量來看。
主持人周伊:目前的環境下,不管是疫情還是經濟下滑,你們會有哪些擔憂?
三個方面:
第一,融資越來越難,我擔心我投的早期項目融資難,因為大多數是研發階段,錢燒沒了就完蛋了,所以投早期項目,投了以后操的心更多了。
第二,在經濟下行的環境下,我們的醫保支出增速會放緩。增速放緩,意味著醫保的錢開始緊張,也許對于醫院的采購,不管是藥還是醫療器械,一分錢掰成兩分錢花,以前毛利80%、90%的,現在可能做不到了。
第三,海外的人才流回可能會下降,醫療健康是講創新的,沒有人才、沒有新的技術進來,就不要談創新了,這是我的遠慮。
楊鋒:第一,擔心現金流,被投企業的現金流,以及LP的現金流在哪兒?第二,對于一些生物醫藥的相關領域的對外資的投資的限制。
馬迪:肯定有擔憂。我們反思我們投的企業,要回到經濟性的基本原理,就是稀缺性,缺乏稀缺性就容易走在后面。另外也會擔憂技術問題,如果技術的限制比較厲害,就必須得加強自己的研發投入。
主持人周伊:最后一個問題,在這種客觀環境下,被投企業比以往更加需要被服務,各位對于各自基金的投后服務,有沒有什么心得?
黃煒:對于投后管理,我們是一直強調投后服務和投后賦能的實際做法。因為我們的基金也依托了兩家上市公司,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家生物醫藥的公司,還有一家醫療器械的上市公司。在依托上市公司平臺的情況下,一些早期企業,包括人才引進、團隊構建,產品注冊、咨詢服務,以及場地的選擇等等,我們都能夠從上市公司的團隊里面得到比較好的顧問意見,這是技術方面的。另一方面,合伙人團隊里面的股權激勵,包括公司治理方面也有專家,對于早期企業的股權平臺的建設等等,都可以提供比較好的服務。我們主要是從這兩方面做深度賦能的工作。
楊鋒:投后服務,首先要知道企業需要什么,我們投的都是相對比較早的,需要的東西很多的,從科學家變成一個企業家,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我們可以給很多意見。再往后,包括人才團隊的搭建。第三,幫助企業做商務合作,無論是商業化的合作以及包括融資的角度上,我們對企業的幫助還是比較多的。
馬迪:兩個方面,第一,要幫他找到下一輪資金,要不然自己就上;第二基于我們投資企業的經驗,給需要幫助的企業一些建議;第三降低企業在市場交易中的信息費用,因為有了我們自己信用的背書,就降低了企業和新的交易者之間的信息費用,就是會促成交易的達成。
【本文為 投資界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注明 來源投資界(微信公眾號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須在文章評論區聯系授權。如不遵守,投資界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本文來源:投資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