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消息,今天在2020中國研究型醫院高峰論壇上,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與高瓴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聯合成立生命科學轉化基金,一期規模10億元人民幣,重點關注中國研究型醫院建設、醫藥器械領域原發創新,構建行業生態,支持中國本土醫療大健康企業走向世界。據了解,戰略合作協議主要圍繞研究型醫院模式建設、國內外學
10月24日消息,今天在2020中國研究型醫院高峰論壇上,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與高瓴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聯合成立“生命科學轉化基金”,一期規模10億元人民幣,重點關注中國研究型醫院建設、醫藥器械領域原發創新,構建行業生態,支持中國本土醫療大健康企業走向世界。
據了解,戰略合作協議主要圍繞研究型醫院模式建設、國內外學術交流促進、研究型醫療人才培養及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四方面展開。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進行研究型醫院頂層設計,高瓴全資控股的高博醫療集團以旗下實體醫院作為試點單位,共同探索和實踐研究型醫院模式,為行業提供打造研究型醫院范例與經驗。
依托高瓴與高博醫療集團豐富的海內外頂尖醫療機構及創新藥企業生態,雙方將對接海內外優秀醫藥與創新企業資源,引入高質量的臨床研究項目,提高臨床試驗設計水平和臨床研究轉化效率。高博醫療集團作為孵化器,通過探索研究型醫院模式,將創新成果臨床轉化的模式落地。
高瓴聯席首席投資官、合伙人易諾青表示,以簽署戰略協議為契機,加深與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的合作,構建“醫產研金”四位一體研究創新平臺,為中國研究人員、科學家、醫生、大健康領域企業家提供綻放的舞臺,幫助科研人員開展研究成果轉化、幫助大健康領域企業穿越死亡谷、以滿足患者未被滿足的需求。
近年來,中國涌現出大量自主創新醫藥研發企業,創新藥研發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值得關注的是,臨床研究是醫藥創新產業的關鍵環節,對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醫藥創新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然而臨床研究的發展已經落后于醫藥創新產業鏈其它環節,有行業專家分析認為,臨床研究的能力和資源問題若得不到及時解決,將至少延緩中國創新藥產業發展進程五到十年。獨立的研究型醫院成為醫藥創新產業發展的關鍵一環。
易諾青在8月份召開的高瓴HCare2020全球健康產業峰會上透露,高瓴正布局研究型醫院。他表示,臨床研究是驗證藥物在人體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唯一方法,也是新藥研發過程中資金和時間投入最多的環節。然而,現實情況是有能力開展臨床試驗的機構數量仍然較少,且存在著產能不足、專家與床位等資源投入少、專業性不足、重視度不夠等諸多痛點,臨床研究資源供求不均衡。這是高瓴布局研究型醫院的初衷。
3月25日,高瓴在北京昌平區開工建設高博研究型醫院,這是繼去年上海阿特蒙醫院落成開院后,高瓴在研究型醫院領域的最新布局。9月24日,高博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成為北京自貿區首批入駐項目。
生物醫藥和醫療健康一直是高瓴的重點戰略投資方向。在創新藥領域,高瓴支持了癌癥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遺傳病治療、細胞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等多種方向的全球幾十家創新型生物制藥公司,投資了百濟神州、君實生物、信達生物、恒瑞醫藥、甘李藥業等明星公司;在醫療介入領域投資了沛嘉醫療后,高瓴又陸續投資了啟明醫療、微創心通,并深入上下游投資了介入影像等公司;CXO領域,高瓴則參與了藥明康德的私有化回歸,并投資了泰格醫藥、凱萊英等公司。在醫療服務方面,探索打造研究型醫院,助力構建產學研醫協同創新體系,支持專科醫院建設,投資了美中宜和、瑞爾齒科、愛爾眼科等。
多年來,高瓴通過靈活多樣的投資方式,從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一級市場、定增市場布局到二級市場,成為名副其實的醫療行業“投資之王”。通過投資、并購、合作不斷打通醫療健康產業上下游生態,促進行業融合創新和共贏,是業內少有的對全球醫療行業各細分領域、各種主要業務模式和龍頭公司均有深入研究和關系網絡的投資機構,并利用其生態資源為被投企業的研發和生產賦能。
高瓴創始人張磊曾表示,高瓴堅定看好醫藥和大健康產業,也具備充分的資本持續長期地投入,高瓴會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深耕不輟。
本文整理轉載來源投資界(微信公眾號ID:PEdaily2012)本文來源:投資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