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13日,丁列明坐飛機從美國回到了中國。 在此之前的一個月,阿肯色大學醫學院博士丁列明拉著耶魯大學兩位博士王印祥和張曉東,談妥:把張曉東牽頭研發的一個新藥帶到中國去做開發。 跟所有創業故事大同小異,一開始大家都沒多想。往大了說,是為祖國
2002年8月13日,丁列明坐飛機從美國回到了中國。
在此之前的一個月,阿肯色大學醫學院博士丁列明拉著耶魯大學兩位博士王印祥和張曉東,談妥:把張曉東牽頭研發的一個新藥帶到中國去做開發。
跟所有創業故事大同小異,一開始大家都沒多想。往大了說,是為祖國醫藥事業進步做貢獻;往小了說,是一身學識可以商業變現。更何況,當時要在美國做臨床上新藥,動輒10億美元的花費,可不是三個博士能掏得起的。
只有回中國,才可能有機會。
丁列明先行回國,過了兩個多月,張曉東的授權函就到了,“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專利到位,丁列明可以開干了。
這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中國靶向抗癌第一藥”、“十一五”期間中國最具科技實力的新藥、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產品:??颂婺?。
也跟很多創業故事一樣,榮譽等身之后,當初的三劍客卻陷入了無窮的糾紛,牽沿至今10余年,仍未解決。
這一次,糾紛順帶傷到了一家科創板擬上市公司,事情越發復雜起來。
IPO暫緩,根源竟在10多年前
年末,科創板上市委再發一記黃牌:12月2日,益方生物IPO宣告“暫緩審議”。
同很多創新藥企一樣,益方生物的在研產品聚焦在腫瘤、免疫疾病等領域,目前還沒產品上市。但有一款對外授權的產品:三代EGFR抑制劑,代號BPI-D0316。
正是這款靶向抗癌藥,挑動了十多年前的一樁舊案。
今年3月,美國公司倍而達突然在美國起訴益方生物,稱其BPI-D0316竊取了商業機密。此前在2020年12月,美國倍而達在中國的子公司上海倍而達,也在中國起訴了益方生物。
倍而達方面稱,這款在研分子可能抄襲了自家的BPI-7711部分商業秘密。作為2001年張曉東在美創立的制藥公司,這次起訴益方生物,倍而達實際上瞄準的是BPI-D0316的授權對象:丁列明創辦的貝達藥業。
貝達與倍而達,兩位創始人早已從兄弟關系,變成現在的水火不容。
藥業的王牌產品??颂婺醽碜杂趶垥詵|,貝達創業之初,張曉東實控的倍而達甚至拿到了貝達近50%的股權,持股比例超過丁列明。
當初丁列明和張曉東約定:倍而達不得開發與貝達旗下產品可能存在競爭關系的產品,也不能向中國其他競爭者提供這樣的產品和商業機密。除非倍而達從貝達藥業中退出,持股比例降低到5%以下。
丁列明最初大概只是想綁住對方,沒想到,張曉東會徹底決絕:2016年貝達藥業上市后不久,倍而達就開始頻繁減持貝達藥業,張曉東本人也逐步從公司的主席、董事等職位,離貝達而去。目前倍而達的持股比例已經降低到1.1%。
2019年6月,貝達和倍而達不和終得實錘:貝達藥業起訴倍而達,稱張曉東違反了當年的不競爭承諾。貝達的理由是:上海倍而達早就開始從事三代EGFR藥物BPI-7711的研究,并已獲得臨床批件。
倍而達顯然不認,雙方劍拔弩張。
這時候,益方生物出現了,它向貝達轉讓了自家的BPI-D0316。倍而達的反擊傾瀉到益方生物頭上。
是否抄襲?影響科創屬性認定
??颂婺崾侵袊褡鍎撔滤幹?,被時任衛生部部長稱為堪比“兩彈一星”的成就。
然而十多年過去,一代EGFR抑制劑已經逐步落伍。最新的三代EGFR抑制劑才是全球各大藥企都在競逐的主流。
貝達益方生物買下的BPI-D0316,正是一款三代藥物。倍而達很早就在開發三代藥物,因此密切關注貝達的動向。
倍而達指責貝達暗度陳倉,通過益方生物“抄襲”自家的三代EGFR;貝達指責倍而達背信棄義,很早就在國內自行開發三代EGFR。
正在提交IPO的益方生物夾在中間,面對證監會的問詢左右為難。
健識局查到,兩個專利的內容描述幾乎一樣,但兩個化合物形態上有明顯的差別,益方生物一直不認為自己侵犯了倍而達的專利。
在這場專利侵權糾紛案中,判決結果仍未可知,證監會也無法預判,索性在一輪問詢中指出了益方生物最核心的問題:
若剔除BPI-D0316,益方生物是否繼續滿足第五套上市標準和科創屬性相關要求?
也就是說,如果法律判定益方生物這唯一賣出去的產品竊取了商業機密,證監會對其創新能力的認可度也將大打折扣。
創新力,正是一家企業登陸科創板的命門。
今年9月以來,科創板突然對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的創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規問詢越來越多、措辭越來越嚴厲。股權架構、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以及產品前景是被問的話題,代表“科創屬性”的License-in模式、專利、研發費用資本化等方面均是監管部門追問的主要方面。
不少擬上市公司在經歷六七輪問詢后,大多無法自證,選擇撤銷IPO。
如今,證監會手里的黃牌已經下發,如果真的因為貝達藥業與倍而達“神仙打架”,最終把益方生物傷到了,這場無妄之災都不知道該怪誰。
紛紛擾擾,未利而來
明刀明槍的對簿公堂,其實徹底宣告了當年“貝達三劍客”的崩盤。
相比而言,倍而達在訴訟中受損失可能更重。2020年8月,倍而達兩度向上海市浦東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稱由于與貝達藥業之間的官司,自己10億財產被凍,原有的融資計劃也被打斷,已屬不公平競爭,要求貝達賠償2000萬元。
最終,因為貝達起訴倍而達“背信”一案暫時沒有結論,倍而達只能先撤回這次訴訟請求。
丁列明和張曉東,曾經的兄弟,如今已經針尖對麥芒,全面開戰。
據健識局不完全統計,在國內外各級法庭上,貝達和倍而達至少有7次正面對壘。大到商業泄密、股權買賣,小到公司標語、注冊商標,都能成為雙方開撕的理由。倍而達目前至少有10億財產被凍結,丁列明則在今年3月被法院凍結了名下不少股權。
貝達藥業再也沒有當年的靈氣。原本代表著中國最高研發水平的企業,至今業績始終依賴一代EGFR??颂婺徇@一個品種。雖然近兩年有恩沙替尼、貝伐珠單抗兩款新產品,但2020年??颂婺岬臓I收貢獻依然高達99.4%。
原本可以笑傲中國小分子靶向藥之巔的丁列明、張曉東,至今也沒能在三代EGFR的競爭中取得勝利。如今中國市場上,阿斯利康、瀚森藥業和艾力斯三家都有三代EGFR產品上市銷售,正大天晴等甚至已經準備推出第四代EGFR。
兄弟鬩墻的爭斗,已不見當年“報效祖國”的初心,這不僅是單家企業的損失,更是中國醫藥創新的一大損失。
這也是醫藥資本大潮中,中國創新藥界難以逃脫的宿命。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