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磁共振成像技術開始進入臨床,很快在中國大地上引發巨大回響。 彼時,剛被調到南方醫院的黃其鎏教授向領導建言:“要大力發展醫院的影像診斷技術,必須要有良好的平臺,引進先進設備是必經之路。”1985年,醫院引進并啟用了中國第一臺0.23T的磁
20世紀80年代,磁共振成像技術開始進入臨床,很快在中國大地上引發巨大回響。
彼時,剛被調到南方醫院的黃其鎏教授向領導建言:“要大力發展醫院的影像診斷技術,必須要有良好的平臺,引進先進設備是必經之路。”1985年,醫院引進并啟用了中國第一臺0.23T的磁共振,開啟了磁共振在中國臨床應用的時代。期間,負責系統裝機調試的德國科學家Jürgen和一個對磁共振滿懷熱情的年輕碩士薛敏相識,幾個月的交流碰撞為日后中國磁共振事業的發展埋下了一顆種子。
90年代末,在海外學習磁共振技術多年的薛敏回國創辦深圳邁迪特,自主研發了中國第一臺1.5T 超導磁共振。李果珍、劉玉清、徐家興、黃其鎏等放射學專家泰斗聞訊而至,專程考察這一行業里新生的“火種”。十余年的研究探索已讓當時的中國學者在國際舞臺引發高度關注,但中國高端醫療裝備產業的滯后發展依舊是他們始終牽掛的心結。“不懼困難,勇于挑戰,爭取早日實現所有核心部件自主研發。”84歲高齡的李果珍教授勉勵薛敏的一句話,正是那個時代中華放射學人心聲的寫照。

1999年,一批放射學專家泰斗在深圳邁迪特考察中國首臺自研1.5T 超導磁共振
如果說“從無到有的追趕”是老一輩放射學人念茲在茲的夙愿,在新的時代,“超越和引領”則成為國人篤定的追求和使命所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讓磁共振技術“更快、更高、更強”,成為新一代醫者的共識與擔當。
2018年,磁共振行業先驅者之一、德國弗萊堡大學教授Jürgen Hennig再次來到中國,見到薛敏和聯影的全新發展,看到中國高端醫療裝備產業快速崛起和新技術層出不窮。他感受到這片曾經看似荒蕪的土地正以驚人的速度迸發蓬勃生機,預言:“中國的努力,將最終改變世界科技浪潮的方向!”
在近期聯影舉辦的磁共振未來創新大會上,薛敏與眾多磁共振專家一起,為這一預言給出了照進現實的答案。

2021磁共振未來創新大會上,聯影集團董事長薛敏與眾多磁共振專家一起,暢話“如何把中國人自己的磁共振,做到世界最強”
磁共振邁入“類腦”時代
自半個世紀前磁共振技術在物理學上實現從0到1的突破以后,以硬件技術為核心的系統升級驅動著磁共振的創新演進——從永磁體到超導磁體,場強從0.2T到1.5T再到3.0T甚至更高。進入21世紀,隨著硬件創新邊際遞減效應越發明顯,以算法軟件為主導不斷拓展應用邊界,為磁共振技術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設備分辨率越高、采集速度越快,數據量也越來越大,如何基于數據驅動未來磁共振技術創新,解決“噪音大、掃描速度慢、操作繁瑣低效,偽影來源多”等問題之間相互制約的“不可能三角”,成為困擾所有行業人士的難題。
對此,聯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uAIFI Technology磁共振類腦平臺。
聯影醫療磁共振事業部總裁李國斌介紹,uAIFI類腦平臺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基礎,集合了序列技術、重建技術、傳感器技術、射頻技術等15項自研核心技術,讓磁共振變成了主動思考、主動關懷、自我進化的“智慧生命體”。

磁共振未來創新大會上,聯影正式發布uAIFI Technology磁共振類腦平臺
人工智能技術在影像領域的應用,在行業里并不鮮見。但有能力、有意識在硬件和軟件領域全鏈條布局,系統性地將人工智能覆蓋磁共振掃描前、掃描中、掃描后全流程,一舉突破掃描時間、信噪比、分辨率三大磁共振核心“物理極限”, uAIFI堪稱行業獨一例。
全身全序列的靜音掃描、ACS百秒成像、超柔線圈、智能降噪保真成像、一個手勢自動升床擺位、智能系統自檢……當這些每一個拿出來都足夠“炸場”的技術融匯到一個統一的平臺之上,uAIFI更像是人工智能時代一個充滿象征性和先鋒色彩的科技Icon。
強大陣容背后,是產業的成熟崛起
“既要探索科研極限,又要最大限度適用臨床。5.0T磁共振的全身臨床超高場成像,讓夢想成真。”看到自己曾經的想法成為現實,Jürgen Hennig不禁感嘆,“我不能忘記第一次看到它卓越影像時的震撼。”
世界首款5.0T磁共振的誕生,填補了超高場強領域的國際空白,更能以3.0T的臨床場地環境、67%的信噪比提升來最大程度提供臨床科研級的服務。作為首家裝機用戶,中山醫院放射科主任曾蒙蘇教授表示:“在血管和神經系統的高分辨率解剖成像效果,5T約等于7T;在體部、關節和定量成像研究,5T大于3T。這款全新的磁共振有望將精準診療牽引至全新高度。”
同一時間,聯影還推出了中國首臺9.4T超高場臨床前磁共振,基于和5.0T磁共振同一技術平臺、應用平臺和數據平臺,醫生能夠無縫銜接臨床前基礎研究與臨床科研,加速轉化醫學發展。

未來創新大會上,聯影全線磁共振產品依次亮相發布
業界首創“準3.0T”1.5T磁共振、高性能全身科研型3.0T磁共振、全球首創75cm超大孔徑3.0T磁共振……系列臨床科研大設施的全鏈自主可控,是聯影的厚積,也標志著中國高端醫療裝備產業的成熟崛起。
近年來,以龍頭整機企業為牽引,電子電器、芯片、傳感器、高端新材料等一系列“專、精、特、新”的上游企業及研究機構如雨后春筍,推動補鏈強鏈、協同“卡脖子”攻堅,加速人機交互、精密加工等先進技術工藝升級,讓中國高端醫療裝備產業創新的肌體更強健、韌性更強勁、動能更充足。
根植沃土,巨龍騰空。中國高端醫療裝備企業,正式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可或缺的一環,和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研究型醫院及大學一道,被共同賦予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歷史使命。
產學研醫融合創新的大時代
何以把中國人自己的磁共振做到世界最強?這背后不僅是一代代國人意志的傳承、新一代精英的自覺擔當,更重要的是,整個大時代賦予的磅礴底氣。
產學研醫融合創新,如今在中國已然進入天時、地利、人和的階段。
“十四五”開局,國家頂層規劃率先定調,明確提出構建“企業為主體,產學研醫融合創新體系”,適度超前布局,為融合創新建立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工信部批準,深圳先進院攜手聯影、邁瑞等共建中國首個醫療裝備領域的國家級創新中心;武漢市政府、中科院武漢精測院與聯影及武漢高校、醫院共建武漢中科醫療科技工業技術研究院;發改委主導,推動醫院與企業聯手共建國家醫學中心,打造醫學高峰高地……
常有放射科醫生問:“國產機器做臨床掃描沒問題,但能不能做高端科研?”也有腦科學專家問:“腦科學大隊列研究在即,國產磁共振能否派上用場?”對此,HBM國際人類腦圖譜學會前主席、北京大學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主任高家紅教授用嚴密測試給出了答案:搭載了uAIFI的3.0T磁共振uMR 890穩定性等各項指標和人腦功能成像質量都已達到國際頂尖水準,完全滿足腦成像科研技術指標。”
在瑞金醫院,聯影的設備同樣成為醫院對接中國“腦計劃”的科研利器。瑞金醫院放射科主任嚴福華教授表示:“醫院正基于聯影設備致力于打造神經退行性疾病定量影像組學平臺和原創神經影像技術的平臺。”
“長久以來,最先進的設備往往在海外打磨應用,成熟后才進入中國,因此中國醫生很少能參與原創性的高質量科研。現在通過與聯影的合作,給了我們更多的機會投入序列線圈的早期開發,孵化前瞻性的科研成果,推動醫學轉化。” 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副主任王怡寧說道。
產學研醫融合創新生態的建立,將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創新能量,沿著“基礎研究-產品技術應用開發-臨床應用及科研探索”的創新鏈條,巨輪轉動、勢不可擋。其中,醫療科技工作者基于多學科、多主體的創新聯動、彼此賦能,將真正有機會擁抱創新自由,全面開展源代碼級的原創性、引領性臨床科研,實現靈感的快速迸發與高效轉化。

面向未來,幾百位中國磁共振專家共同唱響“中國聲音”
“今天的‘磁共振未來創新大會’,我個人認為在未來,將成為磁共振史上的milestone!“曾蒙蘇教授激動感嘆,“感恩同行,更要感恩時代。”臺下掌聲四起,幾百位中國磁共振專家或許是被同一種激情和信念所感染,或許,是他們悄然感受到了未來潮水的方向。
風勁好揚帆,創新正當時。聚焦腦科學前瞻研究、轉化醫學發展,推動重大醫學攻關和科技創新,聯影和中國的磁共振專家們已蓄勢待發,唱響“中國聲音”與世界共振。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