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11月2日),微創機器人正式登陸港交所,并于9:30分舉行敲鐘儀式。開盤后股價雖有小幅波動,但整體呈上漲趨勢。今日盤中最高交易價達49.40港元/股。截至收盤,報收于45.80港元/股,上漲6.02%。 作為國產的手術機器人代表企業之一,此次微創機器人上
今日上午(11月2日),微創機器人正式登陸港交所,并于9:30分舉行敲鐘儀式。開盤后股價雖有小幅波動,但整體呈上漲趨勢。今日盤中最高交易價達49.40港元/股。截至收盤,報收于45.80港元/股,上漲6.02%。
作為國產的手術機器人代表企業之一,此次微創機器人上市,對產業而言,有何意義?
| 來源:賽柏藍器械
| 撰稿:張安
市值436億,達母公司總市值7成
作為微創系旗下的又一家上市公司,微創機器人于2015年開始獨立運營,截至目前,公司擁有工程技術人員近千名。
微創官方今日發文稱,微創機器人是一家掌握了手術機器人全鏈條底層技術,具備光、機、電、控、軟、算、影像等多學科集成及平臺化拓展能力,覆蓋研發、臨床試驗、注冊及供應鏈管理以及市場營銷等各環節,也是截至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業務覆蓋腔鏡、骨科、泛血管、經自然腔道和經皮穿刺五大“黃金賽道”的手術機器人公司。
其產品組合包括一款已獲批產品及八款管線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的三款旗艦產品圖邁Toumai腔鏡手術機器人、蜻蜓眼DFVision三維電子腹腔內窺鏡、鴻鵠骨科手術導航定位系統均已進入“綠色通道”。蜻蜓眼已于2021年6月獲國家藥監局批準,其他產品距獲得批準也已不遠。
微創機器人官方指出,圖邁已完成應用于泌尿外科手術的注冊臨床試驗并遞交注冊申請,成為首款亦是截至目前唯一一款由中國企業研發、完成注冊臨床試驗并遞交注冊申請的四臂腔鏡手術機器人。
微創機器人總裁何超博士:此次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將為我們在五大“黃金賽道”的持續拓展和布局提供充裕的資金支持。未來,微創機器人將進一步開拓創新,加速研發和產業化進程,繼續為中國及全球患者提供能夠延長和重塑生命的機器人智能手術全解方案。
目前,微創機器人市值436億元,近乎達到母公司微創醫療總市值的7成。
第三代手術范式,手術機器人有哪些優勢?
根據西南證券早前發布研報所載,手術機器人是指:集醫學、機械學、生物力學及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于一體的醫療器械產品,借助微創手術和相關底層技術發展,能從視覺、聽覺和觸覺上為醫生進行手術操作提供支持,被用于高于人類能力的微創手術領域實現對手術器械的精準控制。
早在十九世紀初期,開放式手術出現至今,外科手術形式的演變沿革可以概括為三個代際。其中第一代就是最為傳統的開放手術,即便在當今仍是主流的手術形式。
進入20世紀80年代,傳統微創手術(MIS)開始出現,其相比傳統手術擁有創口小,出血少等優點,但是不足方面也有局限性過強的限制。
而現在大家通常所說的機器人輔助手術英文全稱為robot assisted surgery,簡稱RAS,也就是繼MIS后的第三代外科手術形式。
相比于前兩代,RAS具有靈活精準、抗疲勞輻射、視野大且清晰、過濾震顫、創口小恢復快、出血少并發癥少、直覺自然、易于學習等優勢,在高難度手術中具備必要性,在簡單的良性手術中具備消費升級屬性。
從操類型上進行分類,手術機器人分為被動支撐、協同操作、主動驅動和主從遙控操作等類型。
而從臨床運用角度來看,手術機器人可分為腔鏡手術機器人、骨科手術機器人、泛血管手術機器人、經自然腔道手術機器人、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以及其他手術機器人。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國內獲批,手術機器人開始真正進入商業化階段,經過多年的發展,腔鏡手術機器人目前在泌尿科、婦科、普外科等領域不斷拓展。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優化,骨科手術機器人也在逐漸走向商業化。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指出,預計2020年到2026年,全球手術機器人行業將從83.2億美元增長到335.9億美元,復合增速26.2%。
納入醫保,市場推廣有難度
從產業鏈來看,手術機器人主要分為上游的原材料、核心零部件;中游機身組裝、系統集成和軟件開發等環節;下游的終端使用環節。
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技術壁壘最高的是上游的核心零部件生產,即伺服電系統、減速器和控制器,其市場主要由美國、德國和日本壟斷。據中關村產業研究院報道指出,我國僅能夠在控制器領域實現自產。
而在中游環節,即系統集成和軟件開發環節,我國目前技術較國外仍有一定差距,但隨著5G技術、AR等技術發展,在未來我國相關企業還是有望在國際市場上與外國品牌同臺競爭。
在下游應用端來看,目前手術機器人的普及率仍然很低。當前手術機器人主要應用于全國大型三甲醫院中。
同時,相較于傳統外科手術,醫療機器人輔助下的外科手術費用要高出2-3萬元,加之醫保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患者的支付水平也制約了手術機器人的應用。
換句話說,雖然前途是光明的,但是手術機器人的普及仍有不小的難題,普及手術機器人的道路還是曲折的。
根據西南證券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腔鏡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為3.18億美元,骨科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為0.43億美元。
放眼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其規模于2020年達到83億美元,預計2026年達到336億美元。
眾所周知,手術機器人的研發周期長,費用高,想要更好的打開市場,政策面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國內,國家其實一直在大力支持手術機器人產業。早在2015年,《國務院關于引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中就明確指出,鼓勵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重點。
今年,工信部發布《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的征求意見稿,提出 “推進手術機器人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規范應用”。
在實際應用當中,今年上海、北京兩地先后將部分手術機器人納入醫保范圍。今年4月,上海公布了將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納入醫保;7月,北京醫保局對天智航進行了調研。8月末天智航機器人被納入醫保。隨著國家的持續推進,可以能推動手術機器人產業加速發展。
—END—
本文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