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歲的韓濟生院士,走路依然很穩健,在會場上下臺的時候,才偶爾讓人扶一把。在北大博雅國際酒店的展臺前面,參會者爭相與其合影,韓濟生院士也是笑盈盈地配合著。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他的身體情況還不錯。在6月12日的北大醫學中西醫結合創新發展論壇上,韓濟
93歲的韓濟生院士,走路依然很穩健,在會場上下臺的時候,才偶爾讓人扶一把。在北大博雅國際酒店的展臺前面,參會者爭相與其合影,韓濟生院士也是笑盈盈地配合著。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他的身體情況還不錯。在6月12日的北大醫學中西醫結合創新發展論壇上,韓濟生院士口齒清晰、邏輯嚴密地分享了他的團隊在針刺相關技術治療孤獨癥譜系障礙的最新研究進展。
分享結束后,韓濟生院士又前往會客廳接受了40分鐘的媒體群訪。他將半個身子靠在左側沙發上,兩手相握,平穩的語氣讓采訪的媒體放緩了語速。
韓濟生院士本來是純正的西醫出身,但接受了國家任務,在北京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前身)組建了針麻原理研究團隊,從此走上了中西醫結合領域的科研之路。
隨著研究的深入,韓濟生院士從最初的的懷疑中醫針灸,經過臨床試驗驗證療效,到闡明針刺鎮痛和其他作用的科學原理,經過50多年深耕,將傳統中醫手針發展為數字化和非侵入性的神經調控治療儀,建樹頗豐,填補了現代醫學上的諸多空白,在中外醫學期刊上發表上千篇文章,最終成為了中醫針灸原理研究在全球的領軍人物。
韓濟生院士也特別注重學術交流。在他看來,中醫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須多多參與國際活動。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上,韓濟生院士認為高校應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只有“多走出去、請進來”,相互交流和溝通,思想的火花碰撞才可能產生出理論的光芒。

從懷疑到深研,80歲再戰中醫針灸新領域
韓濟生院士1952年開始從事教學科研工作,1965年開展針麻原理研究,韓濟生院士將生命中的近60年時間,全部奉獻在了針刺鎮痛原理研究上。
他率先闡明了針刺人體一個穴位引起鎮痛的時間空間分布規律,進而證明針刺可促進神經系統中分泌出5-羥色胺、內啡肽等具有鎮痛作用的化學物質,發現改變穴位上電刺激的頻率可引起腦中釋放出特定的神經化學物質,包括一些神經肽,從而建立了針刺鎮痛的神經化學學說。
“每個人針刺鎮痛治療效果的優劣取決于鎮痛和抗鎮痛兩類物質的多寡和相對平衡。”據此原理,韓濟生院士設計制造出了“韓氏穴位神經刺激儀”用于鎮痛、解痙。1980年,這一技術被應用于海洛因成癮治療。
2004年,韓濟生院士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重點科研基金,并前往美國與哈佛大學合作研究針刺戒毒原理,其間兼任哈佛大學精神病學科兼職教授。
2008年,在80歲之際,剛結束國際科研合作回國的韓濟生院士,又為自己定下了一個新的目標:擴大針刺治療的疾病種類,尋找新的適應癥?!澳菚r候我在想,做了這么多年的針灸,除了鎮痛、戒毒,我還能用針灸解決哪些其他疾病?!?/p>
看準方向,韓濟生院士開始了一場找尋針灸其他適應癥的“春光行動”,將范圍圈定為那些對國民危害大、西醫療效差且針刺可能有效的疾病。最后,韓濟生院士將目光鎖定在了孤獨癥和不孕癥這兩類“會讓人失去希望”的疾病上。
韓濟生院士提到,電影《海洋天堂》是其堅定將針刺技術應用在孤獨癥上的一個重要助推器?!肮陋毎Y患者家庭的天地是灰暗的,我們要用一縷陽光給他們家庭帶來希望?!?/p>
13年探索,經皮穴位刺激療法可有效治療孤獨癥
孤獨癥譜系障礙(ASD)是一種廣泛性神經發育障礙疾病,又被稱為自閉癥,核心特征是社會交往障礙、刻板重復行為,同時多數伴有語言障礙,智力發育落后等問題。近十年來,ASD、發育遲緩等神經功能發育障礙類疾病的發病率逐漸攀升。
2020年3月26日,美國疾控中心(CDC)發布的ASD的最新患病率為1/54。該比例比2018年報告的1/59增加了近10%。中國的患病率保守估計為0.7%,全球平均患病率為1.8%,男女患病比例為5:1。
近年來,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很多研究發現自閉癥的發病因素,除了易感基因和環境因素外,也與免疫、營養、氧化應激、線粒體功能異常、腸菌失調等生物學因素密切相關。
FDA也批準了一些針對治療孤獨癥的藥物,如利培酮、阿立哌唑。藥物治療能夠減輕興奮、多動、易怒、注意力障礙、自傷和重復刻板行為等癥狀,但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如鎮靜、體重增加、急性肌張力障礙、遲發性運動等。
中國的科學家們也在探索著治療孤獨癥的創新辦法。
眾所周知,針刺的作用是扶正固本,“扶持你原來的正氣,鞏固本身的能力,動員人體自身的力量克服疾病”。參照韓濟生院士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針刺鎮痛研究發現,電針可加速內啡肽等多種鎮痛物質的釋放,克服疼痛。
韓濟生院士團隊研究發現,孤獨癥患者社交能力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大腦缺乏一類社交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是催產素(OXT)和精氨酸后葉加壓素(AVP)。這兩種物質是下丘腦產生的兩種神經肽。
實際測定孤獨癥患者血液中的OXT和AVP含量,確實低于健康人體;而病情嚴重的孤獨癥患者兩項指標又低于病情較輕的孤獨癥患者,還發現孤獨癥患者的下丘腦灰質體積變小,與血漿OXT和AVP含量降低正相關。
此外,韓濟生院士團隊還將孤獨癥患者的母親與正常兒童的母體的血漿相比,孤獨癥患兒的母體血漿中OXT和AVP水平也明顯低于正常。找到了孤獨癥患兒的病因,韓濟生院士團隊便開始了針刺技術應用于治療孤獨癥的研究。
經過數千年的傳承和發展,針刺技術的形式從砭壓、手捻針發展到了如今的電針。韓濟生院士團隊考慮到手捻針和電針對兒童不甚相宜,研發了更方便的郵票大小的穴位貼片,進行“經皮電穴位電刺激”,又被稱為TEAS療法。
基于以往五十余年的經驗,韓濟生院士團隊很清楚,針刺相關技術在治療中有很明確的“頻率特異性”。在鎮痛應用上,每秒2次(2 Hz)刺激的頻率能夠選擇性激發人體內的單胺類神經遞質和腦啡肽的釋放,而100 Hz的頻率則可以使大腦選擇性分泌強啡肽。但是孤獨癥患兒所需要的OXT和AVP,應該用哪一種頻率才能促使下丘腦大量激活和釋放呢,文獻中找不到答案,需要自己去探索。
在初期的動物實驗中,經過反復的試驗,韓濟生院士團隊發現,大鼠在9天內進行5次電針治療后,腦內OXT和AVP含量升高,對環境的探索能力加強。給孤獨癥患兒用2Hz和15Hz交替的TEAS治療后,血液中的OTP和AVP含量提高,癥狀有明顯改善。在臨床試驗中還發現,孤獨癥患兒的癥狀不同,對經皮穴位電刺激這種神經調控療法的反應也不同。韓濟生院士團隊深入研究了一種基于患兒和家長問卷的孤獨癥分類方法,并根據國情進行了改造,最終命名為北京孤獨癥分型問卷。根據患兒的癥狀和嚴重程度對患兒分類,然后確定治療方案,可以大大提高治療的有效率。
韓濟生院士總結道,“以上所講是當今所知的科學知識的表達,是團隊成員和眾多合作者經過十余年日日夜夜反復觀察、實踐、驗證所得到的結果?!辈捎弥形麽t結合的TEAS措施,輔以現代具有的經驗和方法,有助于孤獨癥患兒減輕癥狀,及早融入社會。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