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已經過去了小半年,但提起2020,不少非公醫療機構的負責人依然心存余悸。連續一百多天的封閉管理,長達數月的強制歇業,同時還要支付高昂的人工和房租成本,新冠疫情這只“黑天鵝”一度讓非公醫療機構陷入困境。 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去年4月發布的一項
即便已經過去了小半年,但提起2020,不少非公醫療機構的負責人依然心存余悸。連續一百多天的封閉管理,長達數月的強制歇業,同時還要支付高昂的人工和房租成本,新冠疫情這只“黑天鵝”一度讓非公醫療機構陷入困境。
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去年4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疫情期間,87.5%的社會辦醫機構存在資金壓力,其中接近6成的現金流撐不過兩個月。資金壓力帶來的是被迫轉讓和倒閉。據媒體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8月4日,全國已經有近2萬家門診部倒閉,約占所有門診部的四分之一。
一年以后的今天,或許我們應該換種視角看待這場黑天鵝事件。
全國首家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告訴八點健聞,疫情之初他確實有些焦慮,診所停業的第27天,他退掉了在上海的獨立辦公室,優先保障員工的收入,堅持不裁員、不減薪,“那時候想的就是先讓自己活下來。”
艱難時刻,不斷有患者來電來信詢問張強團隊,診所什么時候才能恢復營業,這給張強打了一針強心劑,他當時在公開場合表示,“醫療消費不會消失,只是被延后了。”
話音落地一年,張強醫生集團果然重回盈利軌道。據張強透露,今年前4個月,集團旗下診所每個月的業務量都以20%-30%的速度增長,到4月份再次實現利潤翻紅。
同樣的逆襲也發生在其他非公醫療機構身上。以去年上半年為界,公立醫院出院人數同比下滑18.8%,而非公醫院僅下降1.7%。而從今年三四月份陸續發布的年報看,瑞慈醫療、愛爾眼科、康寧醫院等非公醫療屬性的上市公司都在2020年當年實現了營業收入的兩位數增長。
所以更深層次的一個問題是,天鵝真的是黑的嗎?或者說,它在所有人眼里都是黑的嗎?
疫情倒逼出來了數字化、信息化
是什么讓非公醫療機構能夠在疫情蔓延的大環境下逆勢生長?至少對于和睦家而言,數字化功不可沒。
疫情嚴峻時,即使院感防控工作做到細得不能再細,和睦家醫療創始人李碧菁發現,不少需要定期去醫院做保健、體檢、慢病管理的患者,還是不敢到醫院就醫。無奈之下,醫院將咨詢等工作轉到線上,結果大受患者好評,吸引了不少新患者。在線問診成為獲取新客及增強用戶黏性的新手段。“我們做了統計,約有超過16%的新患者會由線上走到線下。”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受此信號鼓舞,李碧菁決心要做一個堅固、可靠的互聯網醫院平臺。經過數月努力,砸下大把資金,今年4月,和睦家順利拿到互聯網醫院牌照,并開始接受患者問診。
李碧菁相信,作為全國性連鎖醫療機構,插上互聯網翅膀的和睦家,比一般的互聯網化的單體醫院更有優勢。在她看來,一個單體醫院,即使名氣再大,它的服務半徑、人力資源等核心要素相對有限,但連鎖醫療機構憑借眾多線下機構,更容易與互聯網醫療形成閉環,快速擴張。
同樣在疫情初期,為了能夠滿足患者無法及時購藥的難題,康寧醫院為患者開通了云門診和送藥上門的服務。在互聯網的效果被驗證后,2020年6月,康寧醫院正式開通了互聯網醫院,為患者進行遠程的心理咨詢和復診開藥。“目前我們互聯網醫院的業務正以每個月20%的速度在增長。”在康寧醫院董事會秘書王健看來,作為線下醫療的輔助力量,互聯網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形式。
張強醫生也是從“迫不得已”到“驚喜不已”。他一度對線上辦公、線上問診比較排斥,覺得還是面對面交流更高效、更安全。疫情來臨,辦公、問診不得不轉到線上。熱情而耐心的張強醫生一“觸網”即“來電”,意外發現診療效率不降反升,到目前約20%的門診轉到線上完成。
提高數字化、信息化水平,已成業內共識。在4月底召開的“GE醫療大健康產業領袖峰會”上,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放射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郭啟勇再次強調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呼吁要把信息化作為醫院建設和運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他認為,醫院信息化走到今天,簡化了患者就診流程,節省了求醫問藥時間,提高了醫護人員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同時也優化了醫院的管理水平。未來,醫院發展與大數據融合,用數管理、以數發展,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實現質量、安全、效率等的多頭并進。
發展非公,軟實力、硬實力都重要
數字化、信息化之類軟實力固然重要,但機器設備這些硬實力同樣重要。
疫情暴發初期,瑞慈集團旗下所有體檢機構被迫停業,客單流失嚴重。出乎意料的是,幾個月后體檢機構重新開業,體檢市場突然從原來需要“主動出去找客戶”的買方市場,變成了“用戶需要排隊等候”的賣方市場。
據瑞慈醫療集團董事長方宜新介紹,去年,瑞慈專科醫院業務同比增加30%,綜合醫院增加10%,上半年沒開張的體檢業務,到年底實現了超過10%的增長,而且客單價還在提高。
經營形勢快速柳暗花明,與瑞慈醫療的扎實家底有關。21年前瑞慈剛剛成立時,就決定要采買最好的設備。很多人曾問,為什么要這么不惜血本?方宜新的邏輯是,體檢機構的服務對象是普通健康人,要從茫茫信息、數據中篩查出疾病隱患,是個高難度的事情,這時候,設備是關鍵,必須要引進國際先進水平的設備。瑞慈一直使用GE的高端設備,單單今年,采購CT40多臺,核磁20多臺,超聲設備200多臺。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相比于公立醫院,非公醫療機構在設備采購上更為靈活,也更愿意為提升患者體驗買單。
一位非公醫療機構的負責人告訴八點健聞,對于非公醫療機構而言,想要突出與公立機構不同的特色,首選就是設備。尤其是對于以腫瘤為特色的醫療機構來說,醫學影像設備肯定是越先進越好,這樣才能更精準地判斷患者是否患病,以及更精準地找到病灶。
知名的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全景醫學,也在設備配置上砸下重金,比如,2017年開業的杭州中心,2018年開業的重慶中心,都用全套GE設備進行武裝,包括B超、DR、核磁共振、CT、PET CT、PET核磁共振等。
據全景醫學影像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居培明回憶,當時設備選擇非常謹慎,曾組隊前往上海、北京等大三甲醫院進行實地考察,最后綜合多種因素選了GE。他認為,非公醫療機構目前大多把服務作為核心競爭力,未來將過渡到以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時代,實現服務與技術雙輪驅動式發展。
非公人,更要抓住技術進步的紅利
當數字化、信息化之類的軟實力,與機器設備這些硬實力有機融合之后,能為醫生、為患者帶來何種翻天覆地的不同體驗?我們來看一個小例子。
在醫院影像科,醫生的核心目標是高效精準地為每一位患者完成影像檢查。擺位準確是影像設備能夠準確檢測出病灶的前提之一,人工擺位雖然可以保證位置的精準,但卻需要消耗比較長的時間。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19年,GE醫療推出一款搭載人工智能一鍵定位天眼系統的數字化CT系統。相較于傳統掃描流程中放置患者、打開激光定位、手動調節掃描位置等多個繁瑣步驟,在天眼系統的幫助下,這臺機器僅需三步就可以完成整個CT掃描前操作。疫情期間,這款產品再度升級,將操作按鈕從CT室內挪到了室外,讓醫生不必與患者共處一室也能精準擺位。
相對于公立醫院,品牌、人力、財力等均不占優勢但機制靈活的非公醫療,或許可以通過技術賦能獲得一席之地,所以更需及時捕捉可以為己所用的技術進步。但更重要的是,這些設備的生產廠家是否真的能夠預見非公醫療機構的需求。
仍以GE為例。隨著醫療行業的發展,醫療設備的總量呈幾何級增長,在醫療設備的使用、管理、維護和升級迭代的過程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正是在醫療機構的迫切需求下,GE醫療研發的基于云平臺的“資產云管家”應運而生。通過“資產云管家”,醫療機構能夠實時監控設備的使用情況,提前預知損壞,把損失降到最低。
在“GE醫療大健康產業領袖峰會”上,郭啟勇表示,數字化的根本不是能量和數量的轉化,而是時間和空間的轉換。數字化可以打破時空限制,為患者提供智慧服務,為醫院管理者提供智能管理,為醫務工作人員提供智慧醫療。
這也得到了GE醫療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創新官戴鷹的認同。“數字化給我們帶來的想象空間是無限的。未來,當越來越多成熟的數字化產品應用到非公醫療機構的運作當中,無論是在提升服務效率方面,還是在提升診療水平方面,都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