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大事總發生在周五。
3月10日中午,有消息稱恒瑞BD引進的創新藥物普那布林未獲得藥監局的批文。當晚,恒瑞醫藥發布公告稱,普那布林在國內的上市申請未獲批準。
在此之前,美國FDA拒絕了普那布林的上市申請。中美雙失,幾乎宣告了這個品種的全面失敗。
創新藥研發九死一生,即便到了三期臨床失敗的也不在少數,被否決本不是大事。但普那布林比較特殊:恒瑞已向普那布林的研制方萬春醫藥支付了2億元的首付款。這是恒瑞近幾年少見的公開BD項目之一,卻沒能做成。
恒瑞醫藥向健識局回應稱:“恒瑞堅持自主研發與開放合作并重,推動創新研發成果快速轉化,融入全球藥物創新網絡。”
是挑戰,就會有風險。企業想要占領創新高地,就無法回避風險。
恒瑞的算盤
恒瑞引進普那布林,恰在一個關鍵時間點:2021年8月和9月,恒瑞醫藥陸續宣布了對兩款藥的投資,其一是萬春醫藥的普那布林,另一款是天廣實的CD20單抗MIL62。
這正是中國創新藥發展的拐點,也是恒瑞自身發展的拐點。
在經歷新冠疫情的短暫火熱后,2021年中,創新藥行業突然降溫。在經濟環境和醫保政策等影響下,IPO收緊、監管從嚴,不少創新藥企融資渠道不暢。
作為業內最具知名度的藥企,恒瑞大概覺得是時候出手了。此前,恒瑞憑借PD-1獲得了不錯的收入,但進入醫保后,PD-1的銷售額快速下降。那時,恒瑞醫藥公布的主要管線超40條,總的在研創新藥管線超100個,看起來后勁十足,但仍需要品種在空檔期填補空白。
2021年,恒瑞首次提出了自力更生加對外合作“兩條腿走路”的理念,此前很少BD引進產品的恒瑞,就在2021年一口氣拿下了普那布林和MIL62兩個品種。
尤其是對普那布林的投資,被業內認為是恒瑞跨入“并購式進展”國際大藥廠模式的開端。這款藥用于防止化療對中性粒細胞造成的損傷,用于化療后的癌癥患者,據《柳葉刀》統計,中國約有10%的癌癥患者對普那布林有需求。
普那布林無癌種的區分,與PD-1的廣譜特性十分類似。同時,藥物上市后也有望搭上其在腫瘤領域銷售的“順風車”,盡快實現商業化。而且2020、2021兩年,普那布林在治療重度中性粒細胞減少癥上,相繼獲得中美兩國的突破性療法認定和“優先審評”資格。
這款“神藥”要是能獲批上市,將鐵定是恒瑞的“第二個PD-1”。
因此,恒瑞給予普那布林原研方萬春醫藥的條件十分豐厚:合作總金額14億元,其中普那布林的首付款加各項里程碑共計不超過13億元,另外向萬春醫藥子公司大連萬春投資1億元。
萬春醫藥2017年登陸美股,一直沒有產品上市,當時股價已經跌到新低。恒瑞產品和股權同步投資,不論是產品回報還是股價回報,都肉眼可見得劃算。
只可惜,產品沒能做成,一切都成泡影。
還要發力投資創新藥?
恒瑞自研和引進同步推進的做法,是符合當前發展需求的。遭遇一次失敗,恒瑞仍不會放棄兩條腿走路的策略,且為此成立了專門的投資基金。
2022年年中,恒瑞醫藥發布公告稱,其將與控股子公司盛迪投資、恒瑞集團共同設立私募投資基金合伙企業,認繳出資總額20.1億元。這個醫藥投資平臺將投資醫藥健康領域優質企業,尤其是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研發。
熟悉業內投資的人會發現,這個瞄向創新研發的醫藥基金與禮來亞洲基金有些相似。
2008年,禮來制藥決定成立一個風險投資部門,面向中國地區的創新藥企業;2011年,這個部門正式成為一個獨立投資管理公司,名字更改為禮來亞洲基金。
當時的禮來主要產品在慢病、精神類疾病、腫瘤領域,算是管線大戶。2010年前后,專利到期、仿制藥競爭和藥價改革等成為多個跨國藥企要面臨的問題。不少跨國藥企通過并購來增加能量,如輝瑞和惠氏、默沙東和先靈葆雅,以及羅氏與基因泰克。
但禮來沒有選擇大型并購。2009年時,時任禮來制藥董事長李勵達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制藥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創新,在沒有有效創新的前提下,大并購只能造成規模上增加而已。
禮來在中國找到了新的思路。當時,歐美的制藥業競爭白熱化,但中國剛剛興起創新熱潮,國內創新藥、器械、技術等正處于萌芽時期,市場資金并不充裕。禮來亞洲基金的出現,幫助了一大批初創型企業發展壯大。
2018年時,禮來亞洲基金的投資成果集中變現:信達生物、康希諾、傳奇生物、榮昌生物等,都是禮來投的企業。2020年時,禮來亞洲基金投資的8家醫療健康領域企業進行IPO。
恒瑞選擇在國內創新藥投資式微的2022年成立投資基金,這時候,低垂的果子已經被摘完了,疫情和經濟發展的雙重不確定性又嚴重影響資本動向。不少投資已然轉向了康養、制藥上下游等領域,但恒瑞仍只貪戀在創新藥領域,此時,其面臨的難處和境況勢必要比早年的基金更復雜。
今年兩會上,醫藥行業關于創新藥該如何“活下去”的討論最為熱火,爭議也最大。創新藥雖好,但還值不值得“貪杯”,是整個市場都需要思考的事情。
撰稿 | 煙酰胺
編輯 | 江蕓 賈亭
運營 | 王嘉琪
插圖 | 視覺中國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