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的推動下,城市醫聯體和縣域醫共體在過去5年獲得了快速增長,正日益成為醫療服務的主要供給方。
文丨Latitude Health
在政策的推動下,城市醫聯體和縣域醫共體在過去5年獲得了快速增長,正日益成為醫療服務的主要供給方。隨著市場格局在向大型化和集團化轉變,醫療服務市場的地區壟斷性正日益增強,這將持續擠壓地區內其他醫療服務機構。隨著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尤其是藥品耗材的集采和DRG的推行,醫聯體和醫共體可以借助集團的力量降低自身受到的沖擊,但不在醫聯體內的其他中小型醫院將不得不面臨多重挑戰。
未來5年,醫療服務市場趨勢將仍然以大醫院為主導,借助城市醫聯體,大醫院將變得強者恒強。而縣域醫共體本身實力有限,隨著醫保統籌層次上抬之后,病人存在持續流失的壓力,未來能否保證醫共體的規模化擴張取決于其能否發展出有自身特色的業務,進行差異化競爭。
雖然醫聯體和醫共體的主要目標是強基層,但大體量的基層醫療機構要真正增強仍然需要依靠自身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依靠短期的醫療資源下沉和財政補貼。從過去5年來看,真正獲得增長的只有社區衛生中心,這主要是城市內的藥品目錄較易統一,社區開藥容易吸引一部分慢病人群尤其是老年人,這帶動了整體服務量的持續上升。而且,城市大醫院的虹吸會產生溢出效應,很多病人更愿意下轉進入社區,除了開藥,也開展康復等較為簡單的診療行為,提高就醫的便捷性。
而鄉鎮衛生院的發展并不如人意,自身增長較緩,即使有醫共體的推進,也很難真正推動其發展。鄉鎮衛生院的主要挑戰是其整體實力本身就弱于城市社區,藥品目錄也無法在短期內擴大。更關鍵的是,縣醫院的虹吸意愿較大,鄉鎮很難真正留住病人。由于面臨城市大醫院的虹吸,縣醫院本身就受到市場的擠壓,尤其是伴隨著醫保統籌層次的上抬,病人可在一個地級市內自由就醫,打破了原來只能在縣域內就醫的限制。為了對抗自身的病人流失所造成的損失,縣醫院只能去虹吸下層的病人,鄉鎮衛生院長期的發展會面臨進一步的壓力。
從整體來看,城市醫聯體雖然結構較為松散,但大型醫院借助醫聯體穩固自身的基本盤,同時持續虹吸下面縣域和周邊的病人進入,未來的增長將會持續加速。而縣域醫共體雖然已經將縣域內的病人都掌控在手里,但由于缺乏與上級醫院的競爭力,未來將面臨很大的挑戰。從可能的發展模式來看,投靠城市內的大醫院是最為現實的發展模式,通過成為城市醫聯體的一員,尤其是大醫院的醫生定期坐診和手術,將為自身帶來持續的病人流入,從而保證自身的發展。或者與城市大醫院錯位競爭,發展自己的優勢專科,但這需要財政持續投入和優質醫生的延攬,不是短期內能立竿見影的。
而從醫保改革的角度來看,藥品集采和DRG對醫院將形成持續的沖擊。其中,藥品集采的效果更直接,導致部分醫療專科的收入出現明顯的下降。在耗材集采隨后跟上的情況下,住院這一醫院的主體收入將受到更大的沖擊。由于大醫院的耗材占比更高,受到沖擊也更大,為了彌補損失,大醫院需要進一步虹吸病人以填補收入,這將對下級醫院帶來更大的壓力。而DRG其實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只不過DRG的實施需要較長時間的推進,對醫院的沖擊是長期的,不像藥品和耗材那么快速和直接。
從國際經驗來看,在醫保改革的推動下,醫療服務機構需要強化自身的能力來對沖風險,醫院市場會出現合并浪潮。醫聯體和醫共體則直接就從政策上推動了醫院的合并,兩者共同推動了醫療服務市場的集中度持續快速提升。在這樣的市場趨勢下,地區性的醫療機構將出現壟斷的趨勢,如果不能成為醫療集團的一員,就必須進行真正差異化的競爭,但這仍需大體量的投入和時間,不再是中小公司能夠進行布局的市場。
*本文來源:新浪醫藥 作者:村夫日記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