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獲得教育部正式發函,改名為西湖大學,其前身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施一公、陳十一、潘建偉、饒毅、錢穎一、張輝和王堅等七人發起創辦,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籌資成立,而該基金會背后的捐資人中,王健林、馬化騰等赫然在列。
2018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獲得教育部正式發函,改名為西湖大學,其前身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施一公、陳十一、潘建偉、饒毅、錢穎一、張輝和王堅等七人發起創辦,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籌資成立,而該基金會背后的捐資人中,王健林、馬化騰等赫然在列。

西湖大學歷史發展的關鍵節點
西湖大學成立后,召開了首屆董事會,董事會名譽主席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擔任;董事會主席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第四任院長、文科資深教授錢穎一擔任;董事會副主席則由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秦英林擔任。首屆董事會確認了施一公當選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據悉,截至2021年,西湖大學還只招收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尖端學子,不過從教育部最新發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來看,西湖大學將在未來增招5大定向專業的本科生,西湖大學官網也透露,預計到2026年,學校的在校學生將達到500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3000人、本科生2000人。
另外,西湖大學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含講席教授)也將達到300人;研究人員、教學人員、技術支撐人員、行政服務人員達到600 人;博士后達到900人。

西湖大學的招生規模
西湖大學的三大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理學院、工學院
西湖大學不同于普通的高等院校,這是一家民辦的專注高精尖研究的新型大學,借鑒了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模式和斯坦福大學的辦學理念,以“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為定位,聚焦生物醫學工程、光學工程等方向的13門一級學科,建立起我國頂尖的人才培養院系——生命科學學院、理學院、工學院三大核心學院。

西湖大學的13個一級學科
西湖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致力于研究生命現象和疾病機理,以及研發生物醫藥新技術和疾病診治新方法,規劃設置的重點實驗室涵蓋了結構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干細胞研究與細胞治療、神經和行為生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多個領域。其中結構生物學研究重點實驗室由施一公教授擔任主任。
此外,生命科學學院旗下還有另一核心實驗室——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核心實驗室,該實驗室主要通過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方法來推進人類對生命和疾病的理解,運用信息學和分子生物學的能力來研究生命科學的問題并將成果轉化。該實驗室由王曦博士擔任主任。
2019年,西湖大學獲得由浙江省科學技術廳認定,成立了浙江省生長調控及轉化研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圍繞“生物尺寸功能、調控和疾病”為中心,依托前期器官生長調控工作基礎,用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物理方法并結合人工智能、臨床醫學、神經心理學、 藥物化學等交叉學科方法,進行基礎理論研究和轉化應用研究。該實驗室由許田教授擔任主任。

西湖大學的重點實驗室
西湖大學的另一大學院“理學院”致力于前瞻性和系統性的基礎科學研究,下設數學、物理、化學等系,研究領域涵蓋數論、分析、代數、幾何、凝聚態物理、量子物理、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催化化學、化學生物學、材料化學、超快激光光譜學等。
理學院主要有“物質科學公共實驗平臺”和“分子科學公共實驗平臺”兩大平臺。其中,物質科學公共實驗平臺聚焦服務于物質科學前沿領域中量子、能源、環境、光電信息等材料及相關器件的研究,輔以大型共享設施與設備和資深專業人才,提供整體系統的表征分析技術支撐;分子科學公共實驗平臺正逐步建設以各類光譜、色質譜、磁共振波譜等為技術核心的原位、高分辨分子科學表征體系,瞄準分子科學領域關鍵的表征技術難題,開展基礎性、前瞻性、多學科多技術交叉的分析測試新方法的研發。
理學院下設的重點實驗室——浙江省功能分子精準合成重點實驗室由西湖大學鄧力教授擔任實驗室主任,實驗室旨在通過合成方法學和合成策略創新的發展,實現生物活性功能分子庫的建立和新型功能分子材料的合成,為藥物和生物醫學功能等分子的開發提供源頭創新。
西湖大學的最后一大學院則為“工學院”,該學院下設四個學術分支——人工智能、電子科學與技術、環境與資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對應未來本科和博士課程的4個一級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目前,工學院已建成多個實驗室,涵蓋人工智能、機器人、數據科學、先進制造、納米、新能源、海洋、環境與資源綜合利用、生物工程、微電子學等領域。
2019年,工學院正式獲批成立了浙江省3D微納加工和表征研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結合微電子集成技術和微納加工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利用現有平面加工工藝研制微納結構和器件的同時,重點研究和開發3D微納米加工與表征技術,并通過這些技術在相關學科研究應用中探索學科交叉領域,開拓新的應用和研究方向。該實驗室由仇旻教授擔任主任。
2021年,工學院又獲得浙江省科技廳批準成立了浙江省海岸帶環境與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致力于研究海岸帶陸-海-氣多界面、跨圈層的耦合作用機理及其預報預測,以便更好認識海岸帶問題的成因,并研發解決這些問題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裝備。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院項目率先完成科研成果轉化
雖為民辦,但西湖大學的非盈利性質主要體現在將研究成果貢獻給社會,為國家和社會服務。例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民防控期間,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的全長結構。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的新冠病毒受體結構,也是西湖大學攻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應急工作的重要成果。
回顧過去,西湖大學自成立以來相繼已經有三個自主科研成果產業項目轉化落地,分別出自生命科學學院的高曉飛實驗室、郭天南實驗室,以及工學院周南嘉實驗室。落地孵化的項目對應了西湖生物醫藥、西湖歐米和西湖未來智造。
在這三家公司中,西湖生物醫藥和西湖歐米都是由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孵化,皆涉足醫療領域。其中西湖生物醫藥聚焦于熱門的細胞治療賽道,西湖歐米深耕在AI+精準醫學領域;最后一家由西湖大學理學院孵化的公司——西湖未來智造則關注于科技領域,以3D打印技術展開微波通訊等高精準系統設備開發。

西湖大學孵化的三家科技公司
西湖大學首個轉化成果:紅細胞療法是什么?未來前景在哪里?
2011年,哈佛大學著名藥物遞送領域專家Samir Mitragotri教授嘗試使用紅細胞模擬物遞送目標藥物,以抵達到傳統藥物遞送方式難以深入的人體區域。這次嘗試讓人們看到了紅細胞作為藥物載體所具備的巨大潛力——生物相容性好、高通量的負載、低免疫原性、消除機制安全、循環周期長、來源豐富,炸面圈形狀的紅細胞又極具柔性,通過血流輸送能夠擠過小于它們直徑的血管,諸多優勢讓紅細胞成為藥物載體的又一佳選。
除了科研上的進展,歷史上真正將紅細胞作為載體實現產業化則是到了2014年——Rubius Therapeutics成立。Rubius Therapeutics是位于英國劍橋的一家生物技術公司,公司利用骨髓干細胞和基因編輯技術改造紅細胞,使其具備特定的運載功能。例如紅細胞內部表達代謝酶,則用于治療罕見??;紅細胞表面表達免疫激活信號或腫瘤殺傷物質,則用于腫瘤免疫治療;紅細胞表面表達免疫耐受或中和性物質,則用于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Rubius Therapeutics在抗癌方面的管線進展最快,已經有3條管線完成IND,并于當地時間2021年3月15日公布了其管線RTX-240在1/2期臨床試驗的數據,初步驗證了紅細胞可以被改造成臨床藥物,用于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足夠的免疫反應。Rubius的股價也應聲大漲,最高漲幅達到132%。

而回頭來看西湖生物醫藥的項目,該公司關注的正是紅細胞療法,這也是國內首家主攻紅細胞治療的企業。西湖生物醫藥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簡稱:西湖生物醫藥)成立于2019年,落地于杭州市西湖區,這是西湖大學成立后第一個自主科技成果產業轉化落地項目,專注于紅細胞創新治療產品的研發,成功打造了工程化紅細胞藥物技術平臺REDx,即獲得患者血液后,在體外改造成大量可攜帶藥物的工程化紅細胞,回輸人體后治療各類重大疾病。
紅細胞藥物開發是一項極具創新性和挑戰性的前沿技術,西湖生物醫藥是國內首家主攻紅細胞治療的企業。利用紅細胞可大通量負載藥物、生物相容性好、免疫原性低、完全的生物可降解性,以及近120天的長效循環周期等這些天然的特點與優勢,公司開發了針對罕見病、癌癥、免疫與代謝等領域的多個創新治療方案。同時,治療型紅細胞不僅被證明可以作用于抗原呈遞細胞來調控免疫系統,還可以通過遞送單個或多個藥物的方式進行多策略組合型搭配,以面向單個或多種疾病進行治療,具有可替代性強、安全性高的特點。
目前,西湖生物醫藥針對痛風開發的創新療法已經搭建了數條在研管線,公司利用紅細胞攜帶尿酸氧化酶進入體內代謝尿酸,從而達到治療痛風的效果。西湖生物醫藥該項目已經與浙醫二院開展臨床合作。
此外,西湖生物醫藥在今年三月已經完成近億元人民幣的pre-A+輪融資,背后投資方包括有辰德資本、紅杉資本、斯道資本等。
除了獲得資金層面的支持,西湖生物醫藥團隊還獲得了國家政策層面的鼓勵。“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明確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其中包括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高曉飛表示,這很符合他們的想法,西湖生物醫藥未來的研究,就是希望針對中國疾病譜上的高發疾病進行治療方案的“定向突破”,開發針對性地創新藥物。
未來智造:3D打印助力微波通訊等高精準系統設備開發
西湖大學孵化的另一種子選手——“西湖未來智造”同樣表現不俗。
2020年6月,西湖未來智造(杭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簡稱:西湖未來智造)在中國杭州落成,這是由西湖大學孵化的第二家科技公司,也是國內電子3D打印領域首個專注于微米級精度的三維精密制造技術公司。

與傳統的3D打印技術不同,西湖未來智造的技術為目前國內最高精度的電子3D打印,以新材料作為突破3D打印精度極限的核心,設計全新的3D打印功能材料,可以實現了百納米至微米級別電子3D打印,主要聚焦應用于微波通訊、光電互聯、高精度三維封裝等系統高端領域。
西湖未來智造創始人周南嘉曾表示,公司做的最小尺度的3D打印,就是直接在芯片上用3D打印進行加工!通過實現超高精度,周南嘉團隊將3D多材料打印技術引入到芯片級高端制造領域,利用3D打印技術進行三維高精度光電封裝、制造高頻無源器件,并依托西湖大學工學院精密智造實驗室,應用3D打印滿足微電子加工領域高精度、定制化等需求。
而隨著眼下通訊電子產業升級,未來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新需求。新一代電子產品中的柔性電子、可穿戴設備、嵌入式小型化電子設備,以傳統加工方式已經難以滿足,而3D電子打印則帶來了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常見的例如助聽器、膠囊內窺鏡等類似產品,它們對小型集成一體化加工需求非常高,所以3D打印技術會更適合生產這類小型電子產品。
“西湖未來智造擁有自研3D打印功能電子材料開發與多材料工藝融合3D打印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公司技術變革了現有高端制造方式,大幅提升高端元器件制備速率,突破了我國微電子加工關鍵技術的‘卡脖子’問題?!?/span>英諾天使基金方面認可道,“英諾團隊十分看好以首席科學家周南嘉教授代表的西湖未來智造團隊,在3D打印技術與材料開發領域造詣積累深厚,實現納米級精準打印,應用領域廣泛,包括PCB、三維電路、毫米波器件、光電芯片封裝等多個方向?!?/span>
據悉,西湖未來智造已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英諾天使基金領投,中科創星跟投。公司目前也正在與上市公司京東方、深南電路開展合作。
聚焦甲狀腺精準診斷,西湖大學第3大成果轉化再落地
2020年5月,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實驗室聯合工學院李子青實驗室以及多位臨床合作者在MedRxiv發布了一篇論文,利用蛋白質組大數據和AI手段,發現一組可以幫助醫生區分甲狀腺結節良惡性的蛋白質分子標記物,有望大幅提高結節良惡性判斷的準確度。
而這項科研成果也在9個月后迎來了真正的產業轉化——西湖歐米(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西湖歐米)的成立。公司致力于將蛋白質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相結合,基于質譜的生物樣本數字化技術,開發基于蛋白質組和其他分子組學的輔助臨床診斷新方法,助力實現腫瘤等人類重大疾病的精準輔助診斷。

在臨床上,約有60%的甲狀腺結節是良性,10%為惡性,剩余約30%的結節則難以判斷其良性亦或是惡性。無法精準判斷甲狀腺結節的性質就導致了部分患者在經歷一次次痛苦復查后,最終選擇直接切掉甲狀腺結節,代價卻是不得不終身服藥補充甲狀腺素,以維持體內的激素水平。但相關數據披露,在切除甲狀腺結節的患者中,約有70-80%都為良性無須醫療干預!
對蛋白質組學的研究讓人們看到了精準診斷甲狀腺結節的機會。蛋白質組學是以蛋白質組為研究對象,研究細胞、組織或生物體蛋白質組成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蛋白質組的研究不僅能為生命活動規律提供物質基礎,也能為眾多種疾病機理的闡明及攻克提供理論根據和解決途徑。通過對正常個體及病理個體間的蛋白質組比較分析,可以找到某些“疾病特異性的蛋白質分子”,成為新藥物設計的分子靶點,或者疾病早期診斷的分子標志物。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實驗室匯總了來自中國、新加坡6家臨床醫院的1104個甲狀腺結節患者的2013個甲狀腺組織樣品,從中發現了3700多種蛋白質,生成了2622個蛋白質組學數據。收集到全面的數據只是第一步,再對這些數據進行精準的“辨別”——機器學習不斷優化模型,對2622個蛋白質組學數輸入模型,進行大約2*1019次運算,找出能夠幫助醫生辨別患者結節良惡性的20個關鍵蛋白。通過一套復雜的計算,最后對20個蛋白的總體情況給出綜合分值,以此精準判斷出患者的甲狀腺結節屬性。臨床試驗顯示,這種檢測方法的綜合準確率可以達到90%。當然,除了將研究成果用于精準輔助診斷之外,西湖歐米的科研服務技術平臺,還將為疾病的診療和藥物開發提供基礎研究服務。
2020年3月,西湖歐米宣布完成數千萬元種子輪融資,由辰德資本、高榕資本聯合領投,高瓴創投跟投。該輪融資將主要用于團隊擴張、原創技術突破、臨床檢驗所落地、研發合作拓展等,開拓技術新應用的同時,也對產品在更大范圍進行驗證。
高榕資本項目負責人表示:“高榕資本長期看好多組學領域在臨床的轉化應用,相信數據由量變到質變的巨大潛力,并堅信中國本土豐富的臨床資源一定會催生出世界級的中國多組學企業。蛋白質組學是繼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后人類對自身遺傳奧秘探索推開的一扇新的大門,其中蘊含的未知可能會給臨床診療、藥物開發、疾病預防、預后管理帶來全新理念。
西湖歐米團隊深耕蛋白質組學多年,在技術領域做出了革新性的成果,解決了一些困擾行業的底層技術難題,并且已經初步串聯起國內優質的臨床資源網絡。我們期待西湖歐米團隊能孜孜不倦地在蛋白質組學的高峰繼續向上求索,同時也為中國的多組學臨床應用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于未來:西湖大學科研碩果累累,但轉化落地仍需過五關斬六將
從西湖大學目前已經交出的三份答卷來看,醫學科研成果轉化他們已經經歷了“提出原始概念”和“出現初級成果”兩個階段,對其后“擁有成熟技術”“實現初級產品”甚至“達到市場化產品”這都還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轉化的過程充滿未知與挑戰,任何環節出問題,都可能讓之前的心血付之東流。
而西湖大學目前披露的學術成果來看,西湖大學的各大實驗室一直專精于前沿的研究,僅在2021年今年剛過去的4個月內,西湖大學就陸續披露了10項學術研究成果,從新冠病毒S蛋白抗體抑制機制到揭示首個人源次要剪接體的電鏡結構,西湖大學前沿的學術成果一直源源不斷,究竟哪一個成果會轉化為下一個落地實現產業化的項目,值得拭目以待。

西湖大學近期的學術研究成果
不過,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仍備受詬病,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成果卻并不樂觀。我國的論文發表總數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科技的轉化率卻不高,發達國家科技成果產業化率為25%,而我國卻只有5%。以西湖大學為代表孵化的三家企業,在醫學科研成果轉化中做出表率。雖然困困重重,但是未來可期,相信未來有了國家和社會的大力支持,創新企業在醫療孵化的過程中必將乘風破浪,執起長戟過五關斬六將。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