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賽柏藍 ▍作者/遙望 2020年新版醫保目錄已經于今年3月1日正式開始執行,不過119種談判藥品的落地問題卻引發了業內熱議——據多家媒體報道,不少談判藥品進不了醫院,患者在醫院也買不到 1 新版醫保目錄,已經開始執行 4月9日,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以“
▍來源/賽柏藍
▍作者/遙望
2020年新版醫保目錄已經于今年3月1日正式開始執行,不過119種談判藥品的落地問題卻引發了業內熱議——據多家媒體報道,不少談判藥品進不了醫院,患者在醫院也買不到
1
新版醫保目錄,已經開始執行
4月9日,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以“暢議談判藥品落地”為主題舉辦研討會,多位專家就談判藥品的進院問題,表達了各自的看法。
回顧2020版醫保目錄,共收載西藥和中成藥2800種,協議期內談判藥品221種。
經過2020年醫保談判,共119種藥品(含獨家藥品96種,非獨家藥品23種)談判成功被納入醫保支付乙類范圍,本輪醫保談判成功率達73.46%,平均降價50.64%。
在發布醫保目錄的同時,國家醫保局要求,各地醫保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定點醫療機構合理配備、使用目錄內藥品,可結合醫療機構實際用藥情況對其年度總額做出合理調整。加強定點醫療機構協議管理,將醫療機構合理配備使用《2020年藥品目錄》內藥品的情況納入協議內容。
創新工作方式方法,通過完善門診保障政策、開通醫保定點藥店通道、合理調整總額控制等方式,推動《2020年藥品目錄》落地。
2021年醫保工作要點進一步明確,今年將抓好2020年版醫保藥品目錄落地落實,組織開展談判藥品落地監測工作。同時各定點醫療機構不得以醫保總額控制、醫療機構用藥目錄數量限制、藥占比等為由影響協議期內談判藥品配備、使用。
2
談判藥品為什么進不了醫院
國家醫保對本輪談判藥品的支付將一直持續到2022年12月31日,對于119個談判藥品來說,其通過超過50%的平均降幅,獲得了兩年的醫保支付期,可以說時間就是金錢。
那么在價已經降下來的基礎上,如何更好的上量、如何更大范圍的推動患者藥品可及就成為了藥企最為關注的問題。
既然醫保層面有意推動醫療機構合理配備使用新版醫保目錄內的藥品,那談判藥品進不了醫院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據賽柏藍了解,最新的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辦法已經提出“以合理用藥指標取代藥占比考核”,減少醫院一刀切的管理傾向。
醫院主管部門國家衛健委也發文提出,“醫院不得以醫療費用總控、醫保費用總控、藥占比和藥品品種數量限制等為由影響談判藥品的供應保障與合理用藥需求”。
但是數據顯示醫院對談判藥品的配備情況仍不理想——根據中國藥學會針對1420家樣本醫院的統計數據,2018年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腫瘤創新藥,截至2019年底,僅有不到20%完成了進院。2019年納入醫保的品種,截至 2020 年第三季度,僅有約25%實現了進院,75%的醫院患者都無法從院內獲得常規處方。
醫院為什么仍然缺乏進藥的積極性呢?
在上述座談會的現場,一位業內專家對賽柏藍表示,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藥品成本醫院的成本;藥占比限制;醫保總額限制;醫院新藥進院的流程復雜;公立醫院配備藥品數量的限制;基于現有的院內藥品,醫院有既得利益等原因,都影響了醫院引進談判藥品的積極性。
根據原衛生部辦公廳2011年發布的一項規定,目前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指標中,對藥品品規限制有明確規定,三級醫院不超過1500個,二級醫院不超1200個——根據上述規定,有藥品進來,就要有藥品出去。
上述人士對賽柏藍表示,三級醫院的藥品配備不超過1500種,這其中還包括了一定比例的自費藥品,由于自費藥品相比于醫保藥品,定價更自由,且可能有一定的空間,面臨的監管也沒有那么多,醫院或許是愿意使用的,其中輔助性、營養性藥品就有不少自費藥品。
據賽柏藍在研討會現場了解,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副研究員曹莊認為,談判藥品自身的相關因素也可能影響了醫院的配備。
一是藥品在臨床治療上的需求程度,通常治療領域廣泛、臨床需求迫切的藥品配備率高;二是藥品類別(適應癥)會影響其在不同類型醫療機構的配備情況,大型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各自配備的藥品種類會有較大差別;三是同類藥品的競爭,相同治療領域、相同作用機理的藥品進院時存在競爭關系,會影響其配備情況;四是藥品的上市時間,剛獲批上市的藥品需要經歷市場推廣、臨床數據積累、臨床專家認可的一個過程,客觀上影響了其在醫療機構配備的時間。
可以看到,藥品的自身價值(安全性、有效性)、藥品在臨床上的需求程度、獲批適應癥的患者數量、是否彌補臨床空白、治療領域是否廣泛、是否滿足患者治療需求,都影響了醫院對一個藥品的配備率。
3
藥企需要加大學術推廣力度和醫生教育
仍然需要看到的是,根據西南證券醫藥杜向陽團隊的研報《回顧五次國談,持續看好創新型龍頭藥企》,醫保談判對于創新藥銷售額有非常顯著的提升作用。
2017年一共17個談判成功的品種均實現了銷售額的大幅增長,進入醫保后第一年總的銷售額增長了251%。阿斯利康的奧希替尼從0.92億元增長到了10.04億元。默克的西妥昔單抗從2.16億元的銷售額,增長到了4.98億元。
上述人士對賽柏藍表示,很多迅速放量的品種往往在臨床上的使用已經比較成熟,而放量緩慢的藥品往往是新近上市的品種,它們缺乏足夠的臨床使用經驗,醫生對其也缺乏相應的了解。
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也在研討會現場提到,藥企要積極開展談判藥的學術推廣,加強與臨床醫生的溝通交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促進談判藥落地做好準備工作。
作為首個通過談判進入醫保的PD-1信迪利單抗注射液的合作方之一,禮來中國總裁兼總經理季禮文在賽柏藍日前的一次專訪中,就談判藥品進院的最后一公里,對賽柏藍表示,最重要的是做好醫生教育,當然醫生教育的基礎是產品到底是不是出色,也是基于循證醫學,之后是快速響應的成熟的商業化團隊。
除了藥企需要做出相應的努力外,針對談判藥品進院難的問題,有專家認為目前已經有較成功的地方探索方案可供參考
一個是四川省的實踐——通過對國家醫保談判的藥品實行單行支付,使其不受藥占比控費等指標的束縛;一個是在實踐中運用更廣泛的雙通道政策。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醫保辦主任冷家驊提出,外配處方+定點藥店可以形成醫院準入之外的第二條通路。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藥品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昊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近兩年上市的創新藥,其銷售渠道主要是在DTP藥房(銷售占比可達90%)而非醫院。相比醫院,在DTP藥房,從藥品獲批上市到開出首張處方的時間已經縮短至1到2個月。
此外,從國家層面出臺政策,鼓勵醫療機構對1類新藥進院開辟綠色通道,減免不必要的流程和限制;鼓勵商業保險加大對于創新藥品的支付力度等都是相關方面針對談判藥品放量給出的有益探索經驗。
附:
協議期內談判藥品(西藥)


協議期內談判藥品(中成藥)

備注:企業申請價格保密的,醫保支付標準一欄標識為*
本文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