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人對于醫療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治療階段,而是將更多的目光聚焦到診后的護理、康養領域。 2020年護理相關政策整理 2020年,以國家衛健委為主導的職能部門在一年內的時間里共出臺了4項關于護理相關的政策,明確要求衛生健康管理部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人對于醫療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治療階段,而是將更多的目光聚焦到診后的護理、康養領域。

2020年護理相關政策整理
2020年,以國家衛健委為主導的職能部門在一年內的時間里共出臺了4項關于護理相關的政策,明確要求衛生健康管理部門和醫療機構加大護理工作力度,規范有序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
而基于護理服務的支付方式“長期護理險”最近也是“大動作”不斷。2020年11月8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頒布《深圳經濟特區養老服務條例》,明確“社保第六險”長期護理保險將于2021年3月1日起在全市正式實施,深圳成為國內首個長護險上線城市。2021年1月7日,上海市醫療保障局聯合民政局、衛健委等部門頒布《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將啟動上海市老年人入住長三角區域養老機構長期護理保險費用延伸結算試點。
隨著各項新政策的相繼推出,“診后服務”迅速成為醫療領域關注的焦點,正逐步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但任何一項新事物的推進往往都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疑問,對于“診后醫療”來說,當前它的市場前景如何,將提供給患者怎樣的服務,運行機制又是如何搭建的,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么?這一切都等待著解答。
互聯網醫療進入3.0時代,診后醫療市場規模達千億級
自互聯網技術介入醫療領域以來,“互聯網+醫療”這一新型模式不斷取得新進展。從2012年開始,在新醫改的沖擊下,醫院與互聯網醫療公司進行合作,大力開展信息化工作,不斷優化看病流程,基于PC端開展在線預約、掛號、咨詢等服務。
進入2015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移動智能設備使簡單的醫療服務如線上問診等成為可能,但整體仍是以診斷治療為中心。

2012-2020年中國互聯網醫療發展階段概述
直至近年來,互聯網醫療進入3.0時代,開始將目光投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通過協調平臺與醫生團隊,將服務范圍從單純醫療延伸至全健康流程,并提供慢病管理、院外護理、院外康復照護等服務內容,全面搭建真正以居民健康為中心的服務閉環。
正如北京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劉帆在“2020中國醫院信息網絡大會”上所說的那樣,“圍繞一個人的生命周期進行連續性的服務,才是好的醫療服務,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作為全生命周期的最要一環,“診后醫療”為何具有必要性?
1醫護資源逐年攀升,但依舊存在差距

數據來源:艾瑞咨詢,動脈網制圖
在政府大力推動下,我國醫療技術及醫護資源近年來呈持續上升趨勢,根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我國每千口醫生人數已達到2.4人,每千口護士人數已達到3.2人,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整體醫護資源相比于歐美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其中護士資源極為緊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護士占總人口的比例約為5‰,而我國只有3‰左右。因此,如果能優化診后階段信息化系統流程,增加醫患交流的機會,將使醫護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切實解決資源緊張的不利局面。
2平均住院日不斷降低,醫療效率仍然不足
從2015年至2019年以來,我國平均住院日不斷下降,病床流轉率逐漸增加,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醫療效率仍處于弱勢地位。根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美國在近20年來,醫院總數減少約23%,病床數減少約39%,但平均住院日仍在不斷下降。相比而言,中國在近20年來醫院總數增加約86%、病床數增加約165%的情況下,平均住院日下降率低于美國,可見雙方在醫療效率上的明顯差距。因而,通過互聯網醫療診后的介入,將可使部分患者在院外進行疾病管理,進一步降低平均住院日,從而有效提高醫療效率,將優質化服務覆蓋到更多需求人群。
3大幅節約醫療成本,推動健康領域高效發展
線上診療的模式,尤其是在復診及診后階段,可有效降低患者就醫成本、照護成本、交通成本及時間成本。根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診后階段線上模式平均單人每次醫療成本僅395元。然而線下就醫的模式平均成本則高達每人每次1,080元。相比而言,使用互聯網醫療診后方式,能夠節省更多醫療資源,并提高全社會醫療效率,讓飽受疾病困擾、有診后醫護需求的人群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療和更舒心的就醫體驗,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更加健康高效的發展。
4從源頭出發,精準維護個人醫療健康
從字面上理解,“診后醫療”是醫療服務之中的最后一環,但以整個服務閉環的視角出發,“診后醫療”也可以是一切的開始。一方面是對于正處于康復狀態的患者來說,由于個人護理主動性不強,再加上脫離醫院范圍之后,與醫護資源粘度不夠,導致其康復效果不佳,因而需要“再就醫”;另一方面是針對于健康人群,因缺乏專業護理知識且不注重個人護理健康,導致其患病,不得不接受治療。因此,做好“診后醫療”服務,就可以在源頭上降低“再就醫”的發生率,從而提升個人健康水平。
硬性需求的不斷疊加必定會倒逼診后醫療行業規模的顯著上升,這是市場發展的根本形態。
隨著護理需求不斷增長及長護險等醫保政策加持,診后醫療市場規模將迎來發展爆發期。根據數據顯示,未來三年互聯網診后照護服務將快速增長,其所占比例也會不斷擴大,預計2022年占整體互聯網醫療診后比例將提高到17.8%,整個行業供給端將于2022年達到1,124.1億元,真正實現千億級市場規模。
創新服務模式,“由內而外”搭建雙重護理體系
市場已搭建起基本框架體系,但能否真正兌現其價值,還需依托于企業在這一賽道的精準布局。
不同于已經趨于成熟的診前市場和診中市場,診后醫療當前還處于市場探索階段,因而專注于該領域的企業少之又少。但在這其中,中普達無疑是率先發力且已頗具市場規模的“行業先行者”。
追本溯源,中普達為何能快速搶占這一新興賽道,它將為診后患者搭建了怎樣的服務機制?
中普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專注于數字醫療服務的科技企業。公司從事基于4G/5G無線專網和醫療專屬云技術架構的數字醫療軟硬件產品的研發與制造,并以此為基礎提供智慧醫院全院解決方案的醫信產品和基于智慧醫療康養聚合服務平臺的互聯網醫療服務。
1基于院內:為醫護人員賦能,完成醫院信息化考核任務

中普達院內護理服務產品
互聯網的本質,是提升效率。在醫療行業,互聯網的作用在于運用信息化手段,顛覆其技術和服務,從而降低醫療決策難度,為醫護人員和醫院管理者賦能。
對于診后服務來說,基于院內的信息化系統格外重要。
針對其個性化需求,中普達為二級、三級醫院或醫共體提供移動側和PC側的全部住院部醫護信息化產品,滿足醫護的日常工作需要。產品及方案包含:移動護士站、移動查房、護理信息智能觸控交互系統(護理交互大屏)、護理互助決策、護理管理、護理電子病歷、護士教育培訓考試、靜療管理、基數藥管理等。
另一方面,隨著醫療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以數據為核心的各項考核接踵而來,并成為醫院的重要工作。以2020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加強智慧醫院建設的通知》、《關于印發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方案(2020年版)的通知》、《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印發三級醫院評審標準(2020年版)的通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采集二級和三級公立醫院2019年度績效考核數據有關工作的通知》政策為參考,對不同等級醫院的醫院信息化建設在“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智慧服務分級”方面提出了明確的達標要求。
因而對于專注醫療信息化的企業來說,幫助醫療機構達標,解決其在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分級評價、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和智慧服務分級評估中的需求成為重中之重。中普達首席運營官張光躍談到,“我們的產品一定是具有前瞻性的,同樣也是緊密貼合政策要求的。”
2延伸院外:充分調動醫護資源,打造一體化聚合服務平臺

中普達城市級醫康養聚合服務平臺
中普達的核心優勢和特點是基于技術能力保證院內外連續性、同質化、整體化的診后護理服務,因而在做好院內服務的同時,院外延續護理同樣需要達到高標準。
結合市場所需,中普達充分利用醫護資源,全力打造醫康養護多方位一體化的聚合服務平臺。該服務平臺可為診后康養患者、長期慢病患者、老年及嬰幼兒等提供基于臨床數據和醫療專業護理指導的智慧康養服務。平臺服務涵蓋老年照護、慢病管理、母嬰服務、術后康復、中醫理療、體檢、臨終關懷等數十門學科80多種專業服務項目,是目前國內首個以醫療數據、專業醫療指導為依托,盈利模式清晰、可規模化復制、切實滿足社會康養服務需求的互聯網數字醫療服務平臺。
在至關重要的護理質量方面,中普達建立了嚴格的準入機制和評價系統。中普達董事會秘書李碩告訴動脈網,“對于患者來說,護理質量始終是最為關心的因素,因而中普達在搭建院外護理體系的時候,就格外注重于在這一板塊的維護。在準入門檻上,中普達成立專業化團隊,直接對醫療機構進行嚴格審核,主要集中在相關資質、院內情況等方面。除此之外,中普達還建立了用戶評價系統,從側面切入,規范院外醫護行為。”
院外延續護理板塊的搭建,可以真正促使優質護理資源下沉,并以此為跳板,提高基層能力和服務水平,從而滿足激增的康復護理需求,對于醫聯體、醫共體的建設具有主要意義和價值。
以數據為基點,打造護理知識庫,為服務持續賦能
截至2019年底,中普達業務范圍已覆蓋全國22個省份和自治區,醫療機構服務數量達1000家,累計為近200萬醫護人員提供服務,醫療大數據平臺已接入2000余萬患者的臨床病歷數據。
可以說,在診后醫療市場還處于探索階段時,中普達已經走在了前列。但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績,一方面是依托于與運營商連接的新型合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護理知識庫在其應用過程中發揮的重要價值。
1連接運營商,充分發揮優勢,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務機制
不同于傳統信息化產品,中普達開創了與運營商緊密結合的全新運行方式。通過將院內智慧醫院業務與運營商云網資源(無線專網、專線、醫療專屬云等)深度融合,實現了將智慧醫院醫信業務從局域應用向4G/5G云網廣域應用跨越。
依托于運營商的市場資源和前沿技術,中普達的業務范圍以低成本的價格優勢及高效的護理服務快速占領廣泛的醫院市場,但這僅僅是其優勢的“冰山一角”。
一方面,與運營商連接的新型運行模式可突破原有的醫院客戶推廣難度大,信息化項目招投標周期長等行業瓶頸,為市場推廣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通過轉變醫院傳統信息化項目建設觀念,以服務覆蓋、服務購買方式變項目支出為費用化支出,并利用運營商計費渠道,可有效解決醫療信息化行業賬期長收款難的痛點,改善應收賬期狀況,降低回款難度。
更為重要的是,這將為其建立護理知識庫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2“產學研”結合,集中打造“護理知識庫”
基于中普達在院內護理服務樹立的良好業內口碑及廣域醫療專網覆蓋能力,為其建立了龐大的臨床數據體系。通過與高等醫學院校和醫院的合作,對這些臨床數據進行專業化整合,并進行規范法、標準化、系統化校準,從而形成“護理知識庫”。
護理知識庫包括標準護理術語庫、健康宣教庫、標準護理路徑庫、警示藥物庫、中醫護理庫、標準護理計劃庫、風險庫等,其形成路徑是依托于對龐大臨床數據的規范化梳理和整合。基于護理知識庫的應用已經融合在中普達的智慧護理系列產品中,提供智能警示、智能提醒、智能聯動、智能預警以及輔助決策等功能。
通過將優化完善的基于護理知識庫和評估的智能護理計劃與相應社會醫療服務資源實現精準匹配,進而實現對醫療機構、社會康養機構、護理機構等醫療資源的賦能。
中普達的醫康養聚合服務平臺以其歷時多年打造的護理知識庫作為核心技術支撐,融合了國家標準及國際專業評估工具(InterRAI評估體系等),并結合臨床照護經驗,完善評估及護理計劃知識圖譜。評估體系基于對中國人群的多年跟蹤形成的,包括常見慢病,多級別的評估模型,篩查模型及干預方案,形成完整的診后健康評估體系,為診后患者的醫康養服務保駕護航。
目前,中普達護理知識庫體系可以依據用戶數據自動生成護理計劃,用于中普達醫康養平臺的業務分解和標準化流程指導。同時,中普達也致力于用這套知識庫體系提升整個診后護理服務市場能力。
一頭扎在診后的中普達,確實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持續盈利路線,深厚的醫信背景是中普達走進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積石,以多年積累的院內數據和投入大量研發的護理知識庫作為院外醫康養平臺的支撐核心,建立覆蓋院中院后的智慧護理產品到延伸至院外的“互聯網+護理”服務品牌“慧蘭醫療”以及城市級醫康養服務平臺。隨著相關政策不斷出臺的春風,中普達城市級醫康養平臺將會成為融合互聯網醫療及大健康產業為一體的院內院外互通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進行診后服務的又一民生服務利器。
聚焦醫療,著力構建一站式診后服務平臺
中普達的企業愿景,即為用戶打造一站式診后服務平臺。
但正如中普達董事會秘書李碩所談到的那樣,當前診后市場尚未趨于成熟,還存在著社會認知不足、業務基礎環境不完善、醫療支付難度大等問題。盡管如此,作為行業先行者,中普達已經開始布局,并將在未來著重在三個板塊發力。
一是深化院內診后服務,為開拓院外護理市場奠定良好基礎
相比于近年來興起的院外護理服務,中普達在院內護理服務板塊深耕多年,并已形成成熟的產品體系和市場體系,累計服務近1000家醫療機構。立足于未來,院內護理信息化板塊將在現有基礎上往深度發展,在為用戶提供最佳服務的同時,不斷擴充服務醫療機構數量,從而廣泛吸納醫療數據,為院外延續護理板塊提供有效支撐。
二是深挖數據價值,持續開拓延續護理服務市場
基于當前市場趨勢和政策導向,延續護理板塊將是中普達未來幾年內發展的側重點。因此,中普達將在做好試點服務的同時,持續強化技術能力,深挖臨床數據價值,通過以高效優質化的服務吸引到更多潛在用戶,從而為開拓診后醫療市場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聚焦慢性病領域,開拓醫療板塊新業務
由于缺乏支撐平臺,慢性病的院外監護一直是行業痛點,為打破困局,中普達已經開始發力。利用現有平臺優勢和技術能力,中普達將與第三方醫療機構進行合作,一同開展包括胃鏡膠囊服務、貼片式心電遠程監測服務、糖尿病遠程監測服務等慢性病管理服務。
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正推動傳統醫療向個性化、人性化、動態化的多元道路發展。對于互聯網賦能的醫療技術在各個場景中的應用層出不窮,力圖打造一個通過全流程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來提高健康、亞健康、患者健康管理體驗的新型醫療模式。
在醫療診后領域,由于對醫療資源有非常強的依賴性,龐大的醫療產業鏈靠單家互聯網企業的外部努力往往需要較高成本,因而互聯網醫療診后需要內部多個行業間聯手進行深度合作。
因此,在當前在市場還未趨于成熟的情況下,醫療診后賽道還需更多諸如中普達之類的專業化互聯網企業入駐,為整個市場發展提供助力,真正為全社會建立全周期健康管理的一體化服務平臺。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