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聊聊關于“吃藥飲酒 ”的 那些事~ 轉眼又到歲末,單位的年終大會、業務伙伴的年底宴請、親朋好友的團圓飯……推不掉的應酬越來越多,每逢應酬又少不了喝上幾杯。 中國的酒文化,已經延續千年之久,但飲酒習俗
轉眼又到歲末,單位的年終大會、業務伙伴的年底宴請、親朋好友的團圓飯……推不掉的應酬越來越多,每逢應酬又少不了喝上幾杯。
中國的酒文化,已經延續千年之久,但飲酒習俗的背后,每年由于飲酒過量導致的車禍、社會事件以及引發各類疾病的報道更是數不勝數。
在飲酒和服藥的問題上,不少患者也遇到了困惑。有的病人咨詢藥師,我的血糖偏高,但喝酒后常常會降下來,這是否表明喝酒有防治糖尿病的功效?還有的患者問,我比較喜歡喝酒,服藥時能不能接著喝酒?
本期內容,藥師就來對上述問題一一進行解答。
很多人都知道喝酒傷肝,的確如此,但酒精除了對肝臟有一定的影響,對其他身體機能也有著不小的影響。

肝臟在人體中相當于一個巨大的“化工廠”,營養物質經過消化吸收后會運送至肝臟,再將其加工成人體所需物質送達全身;同時肝臟還能將人體不需要的代謝產物和毒素進行解毒,排出體外。酒精亦是如此,進入人體內的酒精,約90%由肝臟代謝。
乙醇(酒精的化學成分)對人體沒有毒性,但被肝臟分解后產生的乙醛毒性很強并可致癌,它經過肝臟里的乙醛脫氫酶作用后,變成脂肪酸,為人體提供大量能量。
但是,如果肝內脂肪酸合成超過肝臟的處理能力,就會形成脂肪肝,嚴重時還會導致肝硬化、肝癌等脂肪性肝病。

酒精是一種親神經性質的物質,能夠通過血腦屏障作用于腦。過量的酒精可抑制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出現嗜睡、血壓下降、大腦缺氧等癥狀。
當大腦缺氧,腦血管擴張,顱壓不斷升高,可導致腦出血、腦梗死等一系列腦血管病的發生。
但由于酒精中毒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有些人即使是少量飲酒,也可能會出現明顯的反應。

飲酒與血壓水平存在一定關聯。
有研究顯示,血壓水平與飲酒量呈線性正相關,就是酒精攝入越多,血壓水平越高。
雖也有研究顯示,少量飲酒者的血壓低于不飲酒者,但過量飲酒者的血壓水平及高血壓患病率均高于不飲酒者。

研究表明,飲酒通過影響多種血脂代謝而影響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及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發生。
◆少量飲酒,對血脂幾無影響
◆中度規律飲酒,有助于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長期大量飲酒,會增加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有研究顯示,飲酒與糖尿病的發病率呈 “U” 型關系,即輕到中度飲酒者糖尿病發生的風險最低;而不飲酒者或過度飲酒者的糖尿病發生風險則相對較高。但也有研究發現,飲酒與糖尿病患病風險呈正相關。
酒精除了對身體有以上影響外,還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致癌風險,國際癌癥組織研究署已將酒精列為一類致癌物質,流行病學數據證明,長期飲酒是引起消化道癌癥的危險因素。
此外,酒精導致的不良影響,還與飲酒量、飲酒種類與方式、飲食因素、性別、遺傳多態性等因素有關。

研究表明,隨著酒精攝入量的增加,肝硬化發病風險也增加。
飲酒量為50g/d,肝硬化相對危險性可增至2倍,飲酒量為100g/d,肝硬化相對危險性可增至近5倍。
空腹飲酒、同時飲用多種類型的酒、頻繁飲酒均可增加增加酒精性肝病的發病風險。
急性大量飲酒(24小時內過多過快)和慢性過量飲酒(4~6周內過多過頻)也是增加發病風險的決定性因素;紅酒飲用者酒精性肝病的發病風險低于其他類型的飲酒者。
高脂肪飲食可以增加肝硬化的發病風險,30%~50%的肥胖癥合并脂肪肝,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病變率高達61%~94%。
肥胖人體重得到控制后,其脂肪浸潤亦減少或消失。
與男性相比,女性對酒精的“抵抗力”更低,同樣的酒精攝入量可使女性血液酒精濃度更高,因此,女性則更需要注意飲酒量。
同卵雙生子同患脂肪性肝病的幾率,是異卵雙生子的3倍。
對于此類的先天性因素,我們無法對其進行操控,這就更需要相應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引起重視。
到底適量飲酒、危險飲酒的標準是多少呢?不同酒類之間又是如何換算的呢?
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男性每日飲用酒的酒精低于25g,相當于啤酒750ml、葡萄酒250ml、38°及以下白酒75g(約1兩半)、41°及以上白酒50g(約1兩)。
成年女性每日飲用酒的酒精量不超過15g,相當于啤酒450ml,或葡萄酒150ml,或38度白酒50g(約1兩)。
關于危險飲酒的界定,《中國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報告》中指出:
◆男性平均每天純酒精攝入量≥41g
◆女性平均每天純酒精攝入量≥21g

酒精不僅會直接對身體產生一定影響,還與多種藥物存在相互作用,甚至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比如,近年來一些抗生素與酒精相互作用致“雙硫侖樣反應”的發生就呈現增加趨勢,反應表現為,面紅、胸悶、心跳加快、呼吸頻率增加或呼吸困難等。
因此,服藥期間和服藥后5-7天內禁止飲酒。
酒精與常用藥物發生的不良反應
最后,藥師給大家提個醒,聚會玩的開心固然重要,但飲酒則需謹慎對待適量飲用,提前祝大家春節快樂。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商紅建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