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仿制藥國際巨頭中,Teva可謂仿制藥行業的翹楚,其發展歷程也是行業的縮影。 回顧Teva的并購歷程,完善產業鏈、豐富產品線、擴大區域是其發展的必由之路,但隨之而來便是負債率的走高,以及資金鏈吃緊。 面對凈利潤受壓縮的困局,Teva精簡業務的同時也大刀闊
并購主線:完善產業鏈、豐富產品線、擴大區域
Teva是從以色列發家,通過幾十年發展、并購擴張,逐漸成為目前全球仿制藥巨頭。說Teva為“巨頭”一點也不為過,從收入體量上看,按照其2019年接近170億美元的營收規模,Teva在全球制藥企業營收排名前20,在仿制藥領域也是名列前茅。
圖表1. 2019年美股上市醫藥企業營收排名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
圖表2. Teva歷年總收入及凈利潤(億元,USD)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
Teva的發展戰略也呈現出先“強”后“大”的趨勢。“強”首先體現在其既有的業務,即維護和拓展核心專科藥品,通過對現有產品進行改良或推出同領域新型產品降低Copaxone等核心專科藥品失去專利保護造成的影響,維護公司產品線在相關領域的領先地位。
“大”指的是逐步完善公司藥品種類,Teva既有的優勢業務包含中樞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兩大核心領域,在此基礎上不斷延伸和豐富仿制藥和專科藥產品線,特別是復雜和高壁壘產品。
圖表3. 美國仿制藥市場TOP20競爭格局(按處方量)
資料來源:華創證券,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統計時間2018年
Teva能夠做到超百億美元的航母級營收規模,并購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歷史資料顯示,自2000年起,梯瓦大約有19起并購,不斷補充其產品線,完善產業鏈布局,以及區域擴張。
圖表4. Teva重大并購事件
數據來源:公司官網,興業證券經濟和金融研究院,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
從Teva的并購歷程來看,可以按照幾個維度進行劃分。一是從區域布局的擴大,1980年代起,Teva抓住了Waxman-Hatch法案帶來的發展機遇,通過仿制藥出海讓梯瓦迅速做大,Teva的海外市場迅速崛起。時任CEO Eli Hurvitz通過一系列的并購把仿制藥市場做到美國、歐洲和拉美等地,也讓Teva成為北美最大的仿制藥企業。
近年來,Teva尤其重視增速迅速的新興國家市場,通過收購進入當地市場,逐步做強做大。Teva在全球主要市場都設有生產線,其業績構成也呈現多區域布局的特征。
圖表5. Teva各區域業績貢獻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截至2019.12.31
圖表6. Teva研發及生產線布局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截至2019.12.31
第二部分是以完善產業鏈布局為主線,體現在對上游、下游資源的并購,如上游領域2003年收購印度原料藥生產生Regent,以及下游領域收購仿制藥分銷公司AND。
第三部分是完善業務為主線,豐富業務類型,典型如收購呼吸科、罕見病等領域的藥企。Teva通過一系列專利挑戰和并購,拓展市場和產品管線,仿制藥與專科藥齊頭并進。
Teva內部有兩個主要部門:仿制藥部門和專利藥部門。其中,仿制藥部門生產和銷售通用的和品牌的仿制藥品,如麻醉劑、細胞毒性物質以及活性藥物成分等。而專利藥部門負責特種藥品的營銷,例如中樞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專業品牌藥以及腫瘤等特種業務的用藥。
從主營產品來看,Copaxone(克帕松)是Teva的核心產品之一,主要用于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多發性肌肉硬化癥。此外,Agilest用于治療帕金森綜合癥;Vigil和Provigil用于治療發作性睡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過度嗜睡;Amerax用于治療急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和肌肉痙攣等。
圖表7. Teva主要產品國際市場銷量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
并購后遺癥——高負債 Teva如何“做減法”?
伴隨并購業務帶來的紅利,Teva的債務也不斷增加。截至2020年6月30日,梯瓦的累計債務已高達263億美元。擴張過快以及重磅產品專利過期沖擊、官司纏身等原因都導致了梯瓦高負債運行的模式。
雖然仿制藥企業強調規模效應,但是在仿制藥品價格下行,利潤縮減的情況下,還需要謹慎規模可能帶來的成本負擔。梯瓦在開拓全球市場的過程中,在多地建廠,投入設備和人員,也給其帶來了不小的成本壓力。
資料顯示,自2000年起,Teva共耗資800多億美元,其中有不少還是舉債并購。
圖表8. Teva 歷年資產負債率(單位:%)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
尤其在Teva迅速擴張的年份,公司的資金鏈壓力更為凸顯。2017年Teva的自由現金流低于-130億美元,而當年公司的總收入為224億元,自由現金流占營收比例接近-60%。
圖表9. Teva歷年自由現金流(億元,USD)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
另一方面,由于FDA加快仿制藥審評,美國市場仿制藥進入白熱化階段,如Teva一樣的仿制藥巨頭利潤水平也開始逐年下滑,面臨行業洗牌。
首先是FDA陸續發布優化仿制藥審核流程,以及加速批準仿制藥上市的步伐。政策組合拳出臺后,打破重磅原研藥對市場的絕對壟斷,引入競爭之后能夠很大程度上降低藥品價格。也是由于激烈的價格戰,美國的仿制藥價格便宜,如非處于市場獨占期,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的普通仿制藥非常罕見。
圖表10. FDA加快仿制藥審評
數據來源:FDA各財年報告,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
為了應對走高的負債率及吃緊的資金鏈,以及仿制藥行業日趨激烈的競爭,近年來Teva也在布局精兵簡政的策略。
“精兵簡政”首要體現在業務布局的篩選,對商業能力較弱的板塊果斷放棄。Teva在并購Allegan仿制藥業務后,將雙方在美國市場的仿制藥產品進行了重新整合,2016年相比2015年已有幾十個產品停止銷售。
另一方面則是成本控制,集中體現于給臃腫的人力體系“減壓”。2017年末,Teva宣布將裁員14000,占當時員工比例約25%,壓縮成本約30億美元。
經過了多年的業務調整,Teva“減負”初見成效。2019年梯瓦完成了兩年重組計劃,將成本基礎減少了超過30億美元,凈債務減少超過90億美元。
他山之石:中國仿制藥企的出路在何方?
借鑒海外國際巨頭的發展歷程,仿制藥企的發展是繼續做大做,還是向創新藥轉型,是企業發展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就以Teva的發展史為例,并購是快速豐富產品線的有效方式。實際上,國內仿制藥企業已經在并購擴張上邁開步伐,這意味著國內仿制藥領域終將有大體量的巨頭企業誕生。
然而,中國仿制藥企與國際巨頭在體量上仍存在差距。對比Teva約百億美元的營收規模,國內一線仿制藥上市公司仍有追趕的空間,以國內仿制藥“出海”代表華海藥業為例,華海藥業2019年度實現營收約54億人民幣,歸母凈利潤5.7億人民幣。未來隨著并購速度加快,國內仿制藥巨頭虹吸效應顯現,與二、三線仿制藥企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另一個方向是轉戰創新藥。隨著帶量采購的全國擴圍,未來普通仿制藥進入微利時代,高技術壁壘的仿制藥和創新藥成為藥企的研發方向。
藥企走創新之路,除了研發人才以及研發投入兩個重要因素之外,還要看企業的創新基因。由仿制藥轉道創新藥過程中,藥企不僅要有頂層設計、正確的方向持續發力,還需要企業內功以及自身完善的系統。
隨著集采常態化,仿制藥利潤進一步壓縮,創新藥銷售額占市場份額會逐漸提升,未來中國醫藥行業的競爭主要看核心競爭力。對仿制藥企來說,發展何去何從,值得深思。
本文來源:新康界 作者:Lin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