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革命性的底層技術誕生都會帶來要素資源的重新配置,并對相關產業進行重構。 作為近年來備受人們關注的技術,5G技術就具備這樣的力量,并已在視頻、教育、自動駕駛、智能家居等領域開始顯現出其強大的顛覆能力。當然,也包括醫療健康領域。 近日,在“20
每一次革命性的底層技術誕生都會帶來要素資源的重新配置,并對相關產業進行重構。
作為近年來備受人們關注的技術,5G技術就具備這樣的力量,并已在視頻、教育、自動駕駛、智能家居等領域開始顯現出其強大的顛覆能力。當然,也包括醫療健康領域。
近日,在“2020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上,一場主題為“5G+醫療健康專題會議”在武漢舉行。來自政產學研的專家學者齊聚江城,在會上對“5G+醫療健康”的現狀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對未來展開了暢想。
眾所周知,從2019年被科技行業定義為5G元年開始,5G技術便在社會與產業界刮起了一股“旋風”。這種熱度,在5G正式商用化的今年顯得更為明顯。
從政策層面看,相關文件頻頻發布,地方政府也在搶抓機遇。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印發《組織實施2020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寬帶網絡和5G領域)的通知》,提出了推動“面向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5G智慧醫療系統建設”。隨之北京、上海、重慶、山東、浙江、湖南等省市已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支持5G醫療應用落地。
從市場層面看,除了傳統的三大通信運營商爭先恐后布局市場外,新經濟行業巨頭也開始落子5G業務。今年3月,阿里達摩院宣布成立XG實驗室,正式布局5G業務。作為5G技術的領先企業,華為與中國移動合作,助力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完成了全國首例基于5G網絡的遠程人體手術——“帕金森舶腦起搏器”植入手術。
火熱的市場背后,5G技術究竟能給醫療帶來什么?醫院應如何擁抱5G技術?還有哪些難點與痛點?未來趨勢將如何演進?針對這些問題,動脈網通過梳理大會嘉賓演講內容,以及采訪多位行業人士,以求一窺一二。
“5G+醫療”帶來了什么?
5G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具有eMBB(增強移動寬帶)、URLLC(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mMTC(海量機器通信)三大特征。簡單的理解就是,5G的數據傳輸速率遠遠高于現有的網絡,且具有較低的網絡延遲。
得益于更快的數據傳輸速度,5G網絡將不僅僅為手機提供服務,而且還將為工業互聯網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在醫療行業,5G技術將有效賦能遠程醫療、醫療影像、急救車載、醫院數字化服務及醫療大數據等多方面的應用場景,從而提升廣大患者的就醫體驗。
“5G等技術的推進,為數字健康的發展帶來了重要助力?!敝袊こ淘涸菏織顒倮跁媳硎?,通過數字創新來改造和提升醫學是大勢所趨。不僅如此,在今年抗擊疫情過程中,互聯網醫療特別是遠程醫療提供在線診療、防疫咨詢、用藥指導,遠程配送,遠程教育培訓等服務,為線下實體醫療機構分擔了大量壓力,成效顯著,獲得了各方認可。
細化來看,5G技術一是能夠打破時空壁壘,讓醫療資源實現線上化的集中。“疫情初期,在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過程中,我們十分重視以5G互聯網新技術為支撐的遠程醫療和移動醫療。5G技術的加持,使得兩家醫院以最快的時間跨越了地理的局限,實現了全國醫療資源快速地在線上化集中。不僅如此,也助力了院內的移動醫療應用,以及提供了無紙化的辦公環境?!蔽錆h市中心醫院信息中心主任左秀然女士表示。
二是能讓急救過程變得更加高效。通過覆蓋5G信號,急救車內的醫護人員可以實時暢通地與醫院的專家醫生進行溝通,并讓專家醫生清晰地看到急救車內患者的身體狀況,同時患者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數據也能實時傳輸到急救中心,從而實現高效精確的遠程會診,因此大大增加了急救患者的存活率和康復率。而在此前,由于信號單一、不穩定、清晰度低等因素,高效的遠程會診是很難實現的。
三是能夠推動醫學教育方式的變革。“5G技術的發展,使得混合現實等技術用于醫學教育和醫學研究成為了可能?!痹谌A中科技大學副校長、同濟醫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陳建國看來,混合現實平臺將混合現實技術和云計算、云存儲技術結合,并通過5G通信技術實現傳輸,所有的醫院和醫護工作者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以實時、全息、三維的立體方式進行面對面的醫學信息的溝通和探討。
四是能夠對患者院后的個人健康管理帶來更好的體驗。借助5G技術,可以將健康管理的終端連接醫院、社區、家庭等各個場所,從而集成用戶多個渠道的健康信息數據,以這些數據為基礎,醫生可通過AI等智能分析了解患者群體的健康需求,為統籌醫護服務提供有價值的依據,并讓更多的患者參與其中。以慢阻肺疾病為例,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對于慢阻肺患者加強教育、進行連續12個月的隨訪等疾病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因慢阻肺的住院次數和急診就診率。無疑,5G技術的參與,將使得個人健康管理變得更加高效。
當然,“5G+醫療”帶來的不僅僅是以上四個方面的改變,但核心的邏輯就是從空間與時間的維度,提升了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可及性,甚至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而隨著5G技術的普及,這場技術引發的效率革命將對醫療的生態格局產生巨大的變化。
“5G+醫療”的障礙是什么?
正如所有的新興事物一樣,從一個時間長線來看,5G會成為未來醫療健康產業重要的底層技術。但從短期來看,“5G+醫療”也必然會面臨諸多考驗,而這對于行業的先行者來說,都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因為只有認清了障礙在哪,才能盡可能地避開,并找到解決方法。
首先在于行業標準的制定。“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有看到行業的參與者們會探討機器學習、神經網絡到底如何使用?知識庫、技術路線到底該怎么建立?每個團隊拿出來的技術路線都不一樣,工作原理、技術模型不一樣。因此行業需要規范的標準去引導和支持。”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主任盧清君表示。
因此,加快建立行業標準,解決5G技術與醫療健康領域深度融合過程中的體制機制障礙,研究構建無線醫療標準體系,開展5G智慧醫療健康標準體系研究,推動5G智慧醫療健康設備、網絡、業務應用、數據互聯互通、信息安全等標準制定成為了行業人士重點關注的方向。
再者,就是信息安全問題。由于我國各級醫療機構信息化程度參差不齊,5G新技術新應用快速發展,加快了健康醫療領域各應用的數據流通。在這個過程中,會隱藏一些醫療質量和數據安全風險,因此需要進一步創新安全監管方式,確保醫療質量和數據安全。
“政策的引導是我們整個行業發展的航標燈和斑馬線,有了斑馬線,就有了保障。”盧清君表示,醫療健康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具有特殊性,醫療質量安全是絕對要守住的底線。
最后是風險和倫理的問題。利用5G技術進行遠程手術目前存在容錯率非常低的情況。手術作為具有較高風險性的醫療行為,一旦出現問題,就涉及到責任和倫理方面。一旦遠程指導手術出現事故,責任如何界定等問題還存在一定爭議。這對于行業參與者與決策者都提了一個難題,需要用實踐與時間來改進與完善。
多方力量助力,加速5G與醫療行業深度融合
新興技術與產業的融合不僅需要依靠時間、資本,還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助推。
除了國家層面高度重視5G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和融合應用,并多次出臺相關政策外,產業各界也從各自的優勢資源與能力出發,不斷為5G與醫療行業的深度融合提供助力。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作為國家5G+工業互聯網政策的主要支撐單位和產業推動者,在技術架構、系統建設、應用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為數字健康新基建體系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支撐。
“在行業平臺方面,我院和IMT-2020(5G)推進組一起為國家相關戰略和政策的起草,以及相關技術研發、實驗和標準的制定工作提供了支持。”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余曉暉表示,“疫情防控期間,中國信息通信院在兩個部委的指導下,搭建了數字健康資源供給對接平臺,整合了國內企業的5G智慧醫療、遠程醫療、醫療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健康、大數據分析等各種服務資源,為數字抗疫做出了貢獻。”
不僅如此,中國信通院在疫情期間還承接了兩個系統,一是通信大數據行程卡,通過用戶手機所處的基站位置獲取,為全國手機用戶免費提供的查詢服務,手機用戶可通過服務,查詢本人前14天到過的所有地市信息。二是國家重點醫療物資保障調度平臺,通過該平臺為國務院的聯防聯控機制提供了支撐。
“對于醫療行業來講,不同的應用技術跟我們醫院的場景如何結合?如何讓新的技術對我們智能醫療機械、可穿戴設備,以及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等帶來新的幫助,是我們產業界需要探討的課題。”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醫療業務事業部負責人張宇鳴表示,通過5G技術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的網絡化建設十分重要。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科研轉化平臺,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也在加速5G與醫療行業深度融合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一是推動標準數據庫的建立,并同時在一個網絡和云的架構中,形成一個標準機制,使得相關數據能夠在安全的前提下能夠共享、共用。二是在商業模式的探索方面,促進資源的提供方和資源的使用方能夠在一個平臺上進行交換。
5G技術取得實質性進展,智慧醫療還需注意四個點
今年7月,國際標準組織3GPP宣布R16標準凍結,這也標志著5G第一個演進版本標準完成,并取得實質性進展,該標準將進一步推動5G的大規模商用。
R16標準意味著什么?首先就要理解5G的首個凍結標準R15,其主要是對eMBB(增強型移動寬帶)的支持,也就是超高清視頻、AR/VR等消費級場景。而R16版本主要是對URLLC(超高可靠低時延)的支持,即工業互聯網等場景。
簡單點說,R16標準意味著5G技術在應用層面從2C開始轉向2B。不僅如此,R16還意味著5G最基礎、最核心的標準已經完成。
面對5G技術逐漸成熟且開始大規模商業化,智慧醫療行業也將迎來快速發展期。但目前仍然有四點難點需要行業參與者注意。
一是從技術的角度來說,目前智慧醫療整體還處于早期階段。比如AI醫療雖然在應用層面已經覆蓋到輔助診斷、虛擬助理、藥物研發、健康管理等領域,但真正落地、符合醫院使用場景的產品還比較少。
二是數據獲取的難題。一方面,即便目前醫療數據海量,但大多為非結構化數據,難以發揮臨床價值;另一方面,醫學是一個前沿行業,隨時都有可能碰到疑難雜癥,如果不能獲得循證醫學支持,撬動高價值醫療資源,其算法也難大規模發揮作用。
三是復合型人才的缺乏。在AI大數據人才短缺的大背景下,醫療AI的復合型人才更是短缺。在統計中發現,在47名醫療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的CTO或者首席科學家中,與醫學專業相關的人才僅有7人,占比14.9%。
四是商業化競爭加劇,需要企業走出差異化的路徑。隨著5G技術的落地,越來越多的智慧醫療企業會加入進來,市場將出現更為激烈的計征狀態,行業馬太效應也會進一步顯現,如何打通上下游鏈路、政府、市場資源,走出差異化的路徑,并實現市場加速拓展,也是擺在各大企業面前的難題。
當然,挑戰與機遇并存。隨著5G的到來,新的醫療模式必將出現,優質醫療資源遠程共享和實時交互等將打破醫療資源匱乏、醫護人員短缺、醫療水平分布不均等問題。而這,將是屬于所有人的好消息。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