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與拜登的美國總統競爭已經到了最后階段,結果尚未可知。但是人們普遍認為,無論誰當選,中美兩國的關系都難以從根本上恢復到本世紀初的狀態,因為新一輪美國選舉而暫時降溫的“毛衣戰”也有望重新升溫。伴隨著中美兩國在半導體、金融、農業、稀土金屬等
特朗普與拜登的美國總統競爭已經到了最后階段,結果尚未可知。但是人們普遍認為,無論誰當選,中美兩國的關系都難以從根本上恢復到本世紀初的狀態,因為新一輪美國選舉而暫時降溫的“毛衣戰”也有望重新升溫。伴隨著中美兩國在半導體、金融、農業、稀土金屬等領域在“毛衣戰”中的硝煙,大家對中美兩國在各個產業的真實實力差距認知依然沒有定論。有觀點認為我國各個行業的產業鏈齊全,已經同美國一起成為世界唯二的超級大國,卻也有觀點認為我國在相當多的高科技領域與日本、歐洲都還有較大差距,應繼續保持低調。
我國各個行業在全球到底處于什么樣的地位?中美兩國實際上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作為醫療健康的從業者,我們同樣關心,與其他行業相比,醫療健康行業的中美差距大嗎?
行業的發展必然催生出一批相應的巨頭,因此我們嘗試從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的角度來剖析以上問題。
圖表1:2020年各個經濟體入選《財富》世界500強的企業情況
從數量來看,中國入選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的企業數量(含香港、澳門,未包括臺灣)達到124家,歷史上第一次超過了美國的121家。
然而,實事求是的角度講,該統計結果有一定的誤差。一些美國公司為了避稅或者成本的原因,把總部注冊在海外。比如全球控制系統制造商江森自控、醫療器械龍頭美敦力均注冊于愛爾蘭,但是他們都是美資企業;而友邦保險雖然總部在香港,但是它同樣是一家美資企業。因此,中國500強企業的數量實質上并沒有超過美國。
從營業收入來看,即使按照名義的國籍來算,中國500強企業的營收距離美國的差距依然還有15114億美元。而從凈利潤的角度來看,中國4417億美元的凈利潤距離美國8448億美元的差距更是明顯。
因此,我們可以說,無論企業數量還是營收,中國均與美國有一定差距。我們并不是“大而不強”,至少從500強企業的角度來看,我們還不夠“大”。當然,有一點毫無疑問,從500強企業的角度來看,中美兩國在體量上與其他國家已經拉開了較大的差距。
02
各行業對比:ICT是兵家必爭之地,醫療健康重要性凸顯
圖表2:2020年各個行業入選《財富》世界500強的企業情況
無論是總營收、凈利潤還是企業數量,金融、能源與ICT(信息通訊技術)行業均占據500強榜單的前三強——這也解釋了金融、石油、華為、微信、tiktok等詞匯屢屢在中美“毛衣戰”中出現。金融與能源自不必說,ICT作為新興行業,容納了多達52家全球500強的企業,總收入達到37057億美元,凈利潤達到3952億美元,利潤率也達到8.72%。基于現有體量與未來的發展潛力,ICT行業成為中美毛衣戰的最前線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實在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金融、能源與ICT產業之后的即為醫療健康行業了。總計有27家醫療健康企業入選500強榜單,他們的總營收與凈利潤分別為21152與1415億美元,均列各行業的第四位。而醫療健康行業高達9.58%的行業利潤率更是排名榜首位置——行業在社會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03
中國與美國在各行業的競爭:醫療健康暫無領頭人顯尷尬
通過《財富》500強榜單,我們看一看中美兩國在各個行業中的競爭情況。同樣先看數據。
中美兩國在金融、能源與ICT領域的競爭呈現出膠著狀態。
在金融領域,美國擁有29家500強企業,合計營收/凈利潤分別為20032/2869億美元,與之對應,中國擁有21家500強企業,合計營收/凈利潤分別為16522/2369億美元。美國擁有摩根大通、花旗等金融巨頭,我國的四大國有銀行、人壽保險等企業卻也不遑多讓。
在能源這個涉及國家命脈的領域,美國擁有埃克森美孚等10家巨頭的合計營收/凈利潤分別為8369/240億美元,而中國擁有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等22家500強企業,合計營收/凈利潤分別為20139/373億美元,可謂實力強勁。
而在ICT這一新興卻又代表著未來的領域,雖然美國擁有16家500強企業,合計營收/凈利潤15271/2557億美元,但是我國也涌現出華為、阿里巴巴、京東以及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優秀企業與之激烈競爭,毫不遜色。
另外,在貿易物流、航天軍工、汽車、化工等領域,我國均涌現出一批500強企業與美國進行同等水平的競爭。
我國與美國在醫療健康這一極為重要領域的實力差距卻顯得非常突出。
不計算美敦力等注冊在外地的企業,美國有15家醫療健康企業進入500強榜單,合計營收16057億美元,獲取凈利潤達到937億美元。其中的代表性企業如輝瑞、雅培、默沙東等在全球都擁有巨大的競爭實力,也同樣在我國賺取著巨額利潤。而我國僅有國藥控股與上海醫藥控股兩家醫藥流通企業上榜,合計營收與凈利潤僅僅977與15億美元。
不僅僅數量上的差異,美國15家醫療健康企業總利潤率5.84%,而中國企業僅僅1.54%,盈利能力差距巨大。兩國行業實力差距巨大的核心原因在于國內企業在技術水平上的差距造成了產品的差距——在創新藥、高端醫療設備等領域,國內缺少與進口產品直接競爭的產品。即使在仿制藥領域降費效果極為明顯的集中采購政策,在這些缺乏競爭的細分領域或品種中也難以施展,進口企業憑借技術壁壘獲得了超高的盈利能力。
雖然恒瑞醫藥、邁瑞醫療等藥品、器械制造領域的龍頭們正在努力追趕,但是與輝瑞、美敦力等全球龍頭相比差距仍然巨大。我國醫藥健康領域在全球競爭中尚缺乏代表性的“種子選手”。
截止發文日,美國新一輪總統選舉還未見最終結果,但中美之間的競爭態勢勢必維持。產業之間的競爭是國家競爭的核心,醫藥健康企業何時才能夠沿著ICT、能源、汽車等領域的腳步,走出國門,與全球頂尖企業展開競爭?我輩行業人士需要奮進了。
本文來源:新康界 作者:阿牛哥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