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PET/CT行業發生了一件大事:PET/CT國產廠商賽諾聯合醫療完成數億元融資,更令人意外的是,本次融資由飛利浦(中國)獨家戰略投資。 公開資料顯示,賽諾聯合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高端醫療設備制造商和創新服務供應商。其專注于PET/CT整機核心技術及
近日,國內PET/CT行業發生了一件大事:PET/CT國產廠商賽諾聯合醫療完成數億元融資,更令人意外的是,本次融資由飛利浦(中國)獨家戰略投資。
公開資料顯示,賽諾聯合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高端醫療設備制造商和創新服務供應商。其專注于PET/CT整機核心技術及其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目前已取得多款 PET/CT 產品注冊,并在北京協和醫院等三甲醫院實現商業化裝機與臨床使用。
飛利浦則是國際知名的健康科技企業,總部位于荷蘭,其2021年銷售額達172億歐元,在全球擁有約78000名員工,銷售和服務遍及世界100個國家,被行業公認為“器械巨頭”。在醫學影像領域,飛利浦與GE醫療、西門子處于全球第一梯隊,并稱為“GPS”,合計占據全球約70%的市場份額。另外,飛利浦同樣擁有PET/CT產品線,且入局較早,在全球PET/CT市場中占據一定份額。
作為跨國級械企,飛利浦擁有PET/CT產品線,為何還要投資賽諾聯合?其看重賽諾聯合的哪些特質?而賽諾聯合又有怎樣的特色優勢?為何能受到飛利浦的青睞?動脈網對本次投資事件進行了深度分析。
飛利浦為何投資賽諾聯合?
動脈網分析認為,飛利浦投資賽諾聯合是基于三方面原因。
第一,縱觀飛利浦近幾年的舉措,其正在踐行“本土化”策略。飛利浦全球執委會委員、大中華區總裁何國偉曾表示:“我們致力于成為一家真正‘本土化’的全球企業,正在加大對中國市場投入,加快本土化進程,進一步將中國打造成為全球關鍵性的價值創造中心……”
動脈網此前專訪飛利浦大中華區副總裁毛瑋芳時了解到,飛利浦的本土化策略是指:理解中國的差異在哪里,中國的臨床需求到底是什么,怎么對患者最好,再利用本地化的相關技術去解決臨床問題。
一方面,中國是飛利浦的全球第二大市場,且處于穩定高速增長狀態。另一方面,GE醫療、西門子等諸多跨國械企均進入中國市場,且國內也有多家創新企業加入競爭。為更好地服務中國市場、保持較高的競爭力,飛利浦希望在中國建設覆蓋研發、生產、市場、銷售、服務的“端到端”完整價值鏈,通過“本土化”策略取得競爭優勢。
基于此,飛利浦在加強自身本土創新的同時,計劃與本土創新企業展開合作,共同創新更優質的解決方案。而飛利浦戰略投資賽諾聯合,是其在中國本土化戰略的具體實踐。
近些年,飛利浦在中國市場實現了超聲、CT、MR等產品的本土化研發和制造。PET/CT作為醫學影像中最先進的產品之一,在中國發展迅速,增速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因此,依據本土化策略,飛利浦決心將PET/CT設備本土化研發和生產,豐富其在中國市場的“本土化”產品組合。
第二,隨著分子影像領域的日漸火熱,飛利浦對該領域也愈加重視。資料顯示,分子影像是腫瘤、心臟、神經等精準早篩和診斷的重要手段,能夠探查發病過程中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異常,探索疾病的發生、發展和痊愈,評價藥物和治療的效果,對醫療行業有巨大價值。在國際上,分子影像技術被評為未來最具有發展潛力的醫學科學前沿領域之一。
目前,PET/CT是分子影像設備中技術最為成熟、臨床應用最廣泛的產品之一。而賽諾聯合是我國PET/CT行業中的領先企業,被飛利浦關注、投資也是情理之中。
第三,賽諾聯合是國內PET/CT行業的領先企業。其不僅是國內少數取得 PET/CT 產品注冊并實現整機量產的企業之一,還是國內目前唯一具備PET設備全核心器件國產化能力的整機廠商。同時,賽諾聯合曾承擔國家PET領域重點研發專項,解決核心器件國產化“卡脖子”難題,自主研發出自由呼吸成像、無源質控、時空心臟、無須CT衰減校正等多種技術,對解決國內臨床痛點有巨大價值。
賽諾聯合獲得全球知名企業青睞憑的是什么?
分析師認為,賽諾聯合獲得飛利浦的認可與青睞,一是因為賽諾聯合所處行業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且市場前景廣闊;二是賽諾聯合掌握了PET/CT設備核心零件及整機系統的知識產權及工藝,創新能力強,有明顯的核心競爭力。
PET/CT行業加速發展
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PET/CT市場規模達到31億美元,2015-2020年年復合增速約為5.2%。在中國,2020年PET/CT市場規模約為13.2億元,2015-2020年年復合增速為18%,明顯高于全球水平。可見,國內PET/CT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期。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
同時,PET/CT作為新興醫療影像設備,已在全球廣泛使用。其中,美國每百萬人口擁有7.8臺,日本是4.3臺,中國則僅有0.31臺,由此可見,中國PET/CT市場有較大發展空間。以每百萬人2臺計算,中國需要2800臺PET/CT,市場規模超千億元,潛力巨大。
另外,我國在政策上正大力支持PET/CT等大型醫療設備的發展。2018年4月,國家衛健委發布《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管理目錄(2018年)》,將PET/CT由原先的甲類管理目錄調整至乙類管理目錄。這意味著醫療機構采購PET/CT,只需省級相關部門批準即可,不僅加速審批,還將推動PET/CT設備快速放量。
2018年10月,國家衛健委發布《2018—2020年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計劃到2020年底,全國規劃配置PET/CT設備710臺,新增377臺。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調整2018—2020年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的通知》,將全國PET/CT規劃數量增加到884臺,新增數量調整為551臺,較原規劃的新增377臺,同比增長46%。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6月,國家原子能機構、科技部、公安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布《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計劃2025年前實現三級綜合醫院核醫學科全覆蓋;2035年前,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核醫學科“一縣一科”。這一規劃將核醫學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而PET/CT作為核醫學的主要設備,市場前景廣闊。
賽諾聯合獲得青睞的秘密
公開資料顯示,賽諾聯合作為國產PET/CT的領先企業,依托國際知名高校,已自主研發出完全國產的PET/CT設備,且其2016年推出的第一款PET/CT產品在國家衛健委招標中,參數指標被評為第一,而參加投標的還有西門子、GE醫療等知名企業。
賽諾聯合PET/CT產品的性能為何能獨占鰲頭?首先,其注重研發,團隊成員主要來自清華大學、華盛頓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知名高校,以及GE醫療、飛利浦、西門子等跨國械企,不僅具備強大的科研創新能力,還擁有深厚的行業背景和深刻的行業洞察。
其次,賽諾聯合從成立后便專注于PET/CT及其核心部件的研發,曾主導4項國家級和省級重大科研項目。另外,賽諾聯合還與北京協和醫院等醫療機構合作,根據臨床痛點,首創自由呼吸成像、無源質控、時空心臟、無須CT衰減校正等技術。截至目前,賽諾聯合憑借其創新能力,獲得百余項自主知識產權。
據業內人士介紹:“海外市場與國內市場有較大不同。PET/CT作為一種可以提供定量結果的影像學設備,需要采用放射源對設備進行每日質控和設備參數調整。在歐美等市場,放射源較容易采購,且歐美醫院核醫學科一般均設置有具有博士學歷要求的物理師(Physicist)崗位,可以獨立使用放射源對設備開展質控和復雜的參數調整;而在中國市場,放射源需要進口,購置和管理均較為嚴格,且絕大多數醫院并無專業的核醫學物理師。因此,如每日質控這樣的傳統基礎性功能,對于中國市場并不友好?!?/span>
“因此,賽諾聯合的無源質控技術解決了每日質控的痛點后,備受歡迎及認可,且該技術已被主流廠商應用,成為主流技術之一。”
最后,賽諾聯合以技術取勝,憑借自主研發出的時空心臟、無須CT衰減校正等獨有技術,其硬件及軟件實現了突破性的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投資分析師認為:本次戰略投資,僅是資金、技術與創新產品方面的合作,賽諾聯合的創始團隊仍對該公司占據絕對控股權,賽諾聯合也將繼續作為國產創新企業,以國產品牌獨立運營。
據接近賽諾聯合的人士介紹:賽諾聯合成立之初,便對標西門子、GE醫療、飛利浦等械企的PET/CT業務線,計劃以創新優勢打入全球市場,塑造國際化的國產大型醫療設備廠商。
目前來看,賽諾聯合的第一階段目標已經完成:其自主研發的自由呼吸成像、無源質控等技術已被多數同行業企業應用于PET/CT產品,其推出的PET/CT產品性能已占據全球領先地位。
戰略合作,如何實現互利共贏?
本次融資的完成,促使賽諾聯合將PET/CT等大型醫療設備帶入國產化、本土化的新階段。此前,PET/CT等大型醫療設備均被跨國企業壟斷,國產企業市場占有率極低,且PET/CT的核心零部件被國外企業把控。而今,以賽諾聯合為代表的國產企業已推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PET/CT產品,并已在中國市場廣泛推廣。
也許正是基于賽諾聯合的創新優勢、戰略優勢及本土化優勢,飛利浦與賽諾聯合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提供符合本土需求的高級分子影像系統和智慧核醫學整體解決方案。
飛利浦是全球知名的健康科技領導企業,在診斷影像、圖像引導治療、病人監護、健康信息化、消費者健康和家庭護理領域處于領導地位;賽諾聯合則在PET/CT整機系統設計、關鍵部件設計、探測器制造工藝、飛行時間(TOF)成像等核心技術領域處于業界領先水平。
其中,飛利浦擁有國際化的前沿視野、百年創新積淀、雄厚的資金;賽諾聯合則擁有快速的核心技術突破能力及產品迭代能力。
兩者合作下,將優勢互補,預計會迅速向市場推出高級分子影像系統,并推動國產PET/CT產品加速全球化。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