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公立醫療在“補短”,社會辦醫在“生長”。 從1980年個體行醫合法化到醫保控費、分級診療等醫改政策的落地,中國社會辦醫的發展經歷了風雨飄搖的三十年,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面臨不可想象的挑戰。近年來,社會辦醫機構總量快速增長,技術和規模均
后疫情時代,公立醫療在“補短”,社會辦醫在“生長”。
從1980年個體行醫合法化到醫保控費、分級診療等醫改政策的落地,中國社會辦醫的發展經歷了風雨飄搖的三十年,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面臨不可想象的挑戰。近年來,社會辦醫機構總量快速增長,技術和規模均得到提升。疫情之下,社會辦醫“逆風而行”、敢為人先,補足了基層醫療短板,既體現了責任與擔當,也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舊的一頁悄然翻篇,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在國家戰略、社會需求、公立醫院轉型等一系列因素的催生下,我們已站在百年未有之大時代的路口。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歷經一年蛻變,未來十年,社會辦醫將迎來怎樣從量變到質變、從粗放到精細的“黃金時代”?
從被動轉主動,國人的健康管理如何“管”?
“健康中國2030”強調,要努力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人們對健康管理的需求愈發強烈,也帶動了一批第三方機構的崛起。
以體檢場景為例,目前,中國體檢行業市場參與主體眾多,如公立醫院、民營專業體檢中心、民營醫院、衛生院、療養院等。非公體檢機構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169億元快速增長至2025年的561億元,增速迅猛。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在市場需求和自身定位下,不同第三方醫療機構演化出獨特的發展模式——做廣和做細。
前者,通過全國鋪量、廣開門店的模式,在幾年里便迅速以可觀的門店數量打開市場。以美年大健康為例,截至2021年中,美年大健康在全國廣泛布局,共開設607家體檢中心;截至2022年1月,愛康國賓通過自建和收購兩種方式,在全國布局了155家體檢中心,以親民的產品價格為賣點,在雙十一的淘寶直播間創下銷量記錄。
廣開門店,可以加速市場占有率,為資本市場講出好故事。但也會帶來無法有效整合當地醫療資源、前期盈利壓力大、后期服務質量標準跟不上等問題。
平安健康(檢測)中心則是另一種邏輯,做的是一種“細活”,不是走量,而是深耕醫療,以醫院的標準來對照能力建設。所以,單從門店數量上來看,平安健康(檢測)中心不占優勢,但是每一家都是當地第三方醫療服務的領頭羊。
例如,在高年資醫生人才引進上,平安健康(檢測)中心擁有主委級名醫全職加盟坐鎮,還與國內核心三甲醫院、知名醫生集團緊密協作,組成多學科專家團隊。
在用戶權益方面,平安健康(檢測)中心提供三甲名醫零距離問診、1對1報告解讀等量身定制的一站式服務,打通診療全流程。目前,已覆蓋全國1800多家三甲醫院,平均2個工作日反饋預約結果、3-5個工作日完成門診預約,并在診后為患者提供轉診、住院接送、術后探視等服務。
從如今的客戶需求來看,醫療機構的專業度,包括先進的醫療設備和醫療理念,權威的名醫資源,有溫度的管理和服務等,是醫療機構競爭力的核心。
而平安健康(檢測)中心,可以充分利用設備、技術、資源以及資金上的優勢,在供給端結構調整過程中,通過專業醫療檢測檢驗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便捷、更精準、更安全的創新型健康檢測服務,幫助用戶構建預防、診斷、康復的完整閉環。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從“治已病”到“治未病”,踐行“健康中國2030”,更多類似平安健康(檢測)中心的角色發揮了堅實的助推作用。
醫保控費、分級診療的破局邏輯
除了幫助民眾管好自身健康,社會辦醫的另一層深遠意義,在于加速醫改進程。不少業內專家表示,在控費的大趨勢下,第三方服務規模化能有效降低成本,是對大型公立醫院醫療資源的極大補充。
從多年的政策導向及經營結果來看,非公醫療和公立醫院不是競爭或對立關系,而是通過合作的形式,實現信息共享、學科共建、功能互補、區域共強。
2021年11月,國家衛健委就《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將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納入國考。目前,平安健康(檢測)中心旗下的平安好影像平臺已實現遠程閱片、遠程會診等功能,積極促進醫療機構間的檢查結果互聯、互通、互認。
例如,圍繞學科建設,在心血管方面,平安健康(檢測)中心以合肥中心現有資源為主,建立了心血管專項服務包,發揮影像、心血管名醫的聯合優勢,打造從影像診斷到轉診服務的閉環;在腫瘤方面,南昌中心與南昌大學二附院腫瘤科、胸外科等當地三甲醫院合作,共同建設當地腫瘤早篩特色強勢學科,構建區域腫瘤醫療服務品牌。通過聚焦醫療本質,深耕學科建設,不斷創新和整合的能力,長久以來,平安健康(檢測)中心在全國大大小小的門店,都對當地整體醫療服務水平提升帶來了不容小覷的推動作用,賦能醫療機構,帶動區域醫療共強新局面的打開,讓當地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即可體驗高品質醫療服務。
此外,以平安好影像在托管業務中的使用為例,2020年度系統閱片出報告平均時效為:DR檢查20分鐘,CT檢查40分鐘。平安健康(檢測)中心注重與醫院、醫療機構的對公合作,重點通過高精度的尖端設備和強有力的專家團隊,可以承接一些院方因設備的承載力或精度等問題而不能有效接待的影像檢測服務,從而實現深度合作。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在硬件建設方面,自成立以來,平安健康(檢測)中心始終以優越的設備硬件專業度為人稱道。2021年7月30日,國家衛健委發布《2020年甲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通告》,公布2020年甲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名單,上海平安健康(檢測)中心,與北京協和醫院、華山醫院等共35家國內知名醫院一同,被列入正電子發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統(PET/MR)準予許可名單,成為全國唯一正式獲證的第三方醫療機構。
線下資源延伸對一家巨頭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在線上做得“大紅大紫”的互聯網醫療企業正在逐步向線下展開布局。2021年9月,騰訊控股領投卓正醫療,正式進軍線下醫療服務機構。同年8月京東健康CFO曹冬也公開表示,將持續去做線下業態的布局,整個醫療健康生態是線上線下融合在一起,才能起到特別大的作用。
事實上,在醫療的生態閉環中,線下醫療機構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正因如此,早在十年前布局互聯網醫療之初,平安集團就已經開始了對線下醫療資源的延伸。
十年來,平安在醫療行業的布局主要旨在兩個目的:為C端客戶提供一站式醫療服務,利用保險和互聯網醫療平臺4億的用戶,把平安健康(原名“平安好醫生”)做成線上最大的醫療健康流量入口;其次是打通H端的醫療資源,與全國百強醫院緊密合作,利用平安的醫療科技做好資源整合,服務于醫療機構和體系,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2021年以來,平安的醫療生態圈不斷擴容,參與方正旗下北大醫療產業集團的醫療體資源收編,發布“平安臻頤年”康養品牌等,都在傳達一個明確的信號:線下醫療機構的資源供給,是補齊醫療生態圈的重要基石。 重整、將
線下醫療機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醫生、患者、藥品、系統、保險、科技等所有要素聚合的節點,是構建“線上+線下、慢病+康養、保險+醫療” 的服務模式的根本前提——通過優質實體醫療資源,平安不僅能為客戶提供更全面的咨詢、陪診、轉診、綠色通道、專家會診、特需醫療等服務,還能在理賠效率、費用直付等方面助力提升用戶體驗。
據平安2021年的中報數據顯示,在超2.23億個人客戶中,有近62%的客戶同時使用了醫療健康生態圈提供的服務,其客均金融合同數達3.2個,客均AUM達4.1萬元,分別為不使用醫療健康生態圈服務的金融客戶的1.6倍、2.6倍。
作為平安集團大醫療生態圈的重要成員,平安健康(檢測)中心在國內首創集影像診斷、醫學檢驗和精密檢查“三位一體”的創新業態,積極發揮生態圈協同效應。其高端醫療服務,可以為主業的高凈值客戶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反哺主業發展。
平安加速落子的“綜合金融+醫療健康”雙輪模式,也將成為這家巨頭的新增長動力。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