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患者的認知里,“看病”和“吃藥”是兩個獨立的環節。看病是前往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的行為,而吃藥是看病之后的事,是患者離開醫院后對于自身病情的管理。 回歸醫療體系,診療過程向來是一體化的,沒有前后之分。但因缺乏將院中治療與院后管理連接起來
在許多患者的認知里,“看病”和“吃藥”是兩個獨立的環節。看病是前往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的行為,而吃藥是看病之后的事,是患者離開醫院后對于自身病情的管理。
回歸醫療體系,診療過程向來是一體化的,沒有前后之分。但因缺乏將院中治療與院后管理連接起來的工具,患者常會有一種“割裂”的錯覺,將治療局限于特殊空間的特定場景。
這種錯覺正因高危老齡化患者的日益增加而露出尖銳的一面:他們可能罹患多種慢性疾病,需要來自醫院的緊急醫療服務,也需要來自日常生活的悉心照護,其治療行為的發生地點不止于醫院,卻又無法連接醫院。
2019年初,目睹種種問題的飛利浦醫療對其原有業務架構進行了調整,“互聯關護”模塊被獨立出來。從那時起,飛利浦醫療進一步加碼信息互聯,要打破院內院外醫療邊界,補齊診療一體化流程缺失的“連接”部分,讓患者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醫療照護。
如何提供一個最佳的診療結果?
所謂“互聯關護”,是飛利浦通過整合互聯、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技術,針對醫療信息互聯制定的健康醫療解決方案。它可以無縫連接院內院外服務,消除信息不對稱,搭建真正的醫療關護網絡。
在院內,飛利浦嘗試打破單一渠道信息的局限性,從數據的搜集、整理以及幫助醫護人員做數據的統一分析,工作流程的優化。如借助無線生物傳感器和監護設備、關鍵影像數據的互聯,輔助各個醫護階段的臨床決策。
在院外,飛利浦利用健康管理的平臺,簡化治療流程、提升治療質量,并且能夠跟更多的院外慢病關護生態系統發生連接,如慢阻肺、睡眠、心血管、糖尿病、母嬰、腫瘤等。
“我們一直在思考,飛利浦的技術到底能夠幫助醫院、幫助政府做到什么?”飛利浦大中華區副總裁、互聯關護事業群總經理毛瑋芳在采訪中談到,“各種影像設備產生的數據,監護儀、呼吸機出來的數據,都是源自患者的信息。醫院集合了大量這樣的信息,但關鍵在于,它們如何才能‘為醫院所用’?”
飛利浦大中華區副總裁、互聯關護事業群總經理毛瑋芳
互聯關護可以為這一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簡單來說,飛利浦以患者為核心,對其診療數據進行不間斷地收集,通過云平臺連接醫院、家庭、社區康復中心等地點產生的數據,進行跨空間的標準化統一的管理。
毛瑋芳以患者急救為例:“目前急救患者的入院時間通常以進入救護車的時刻為開始,所謂‘上車即入院’。上車后,做好充分準備的醫生會快速監測并記錄患者生命體征,如患者現在情況如何,除顫了幾次,每次除顫多久,心肺復蘇多久,再進一步制定治療方案。但在未來,通過物聯網技術的支持,當患者用上AED(自動體外除顫器)進行心律分析的那一剎那起,他便已經接入了智慧急救體系,并能得到我們提供的最佳互聯關護解決方案。換句話說,通過互聯關護解決方案,我們能夠將‘入院時間’大幅提前。這意味著,患者將有更多可能在‘黃金時間’內得到救助。”
心臟之外,飛利浦互聯關護著力的另一個關鍵領域是睡眠。
“中國有一個很大的OSA(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群體,部分患者需要持續使用睡眠呼吸機進行治療,這同樣是一個需要全流程監護的場景。過去患者需要定期前往睡眠診斷中心檢查治療效果,但通過飛利浦的睡眠呼吸機與互聯關護解決方案支持,患者可以與醫生共享治療數據,及時根據治療狀況調整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互聯關護帶來的是診療全流程的優化。相同時間內,醫生可以救助更多需要治療的患者,而已獲得診斷的患者,也因不必時常往返于醫院而受益。”
總的來說,心臟、睡眠上的革新反映出互聯關護解決方案的根本邏輯:醫療行為不再以院內院外為界限,而是關注于如何提供一個最佳的診療結果,進而幫助患者在健康關護的全程中得到關護——這也是飛利浦的最終愿景。
先有互聯,后有關護
打造心臟、睡眠領域的互聯關護方案是一個漫長的、積累的過程,要實現關護,首先需要互聯。但是,圍繞單個患者進行全周期數據采集并不簡單,數據孤島問題談了20年,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套共同認可的數據標準,導致了醫院各設備生成數據的不互聯。
進一步思考,同一診斷流程中涉及的不同設備,同一設備涉及的不同品牌,都會出現差異化的數據格式。要進行患者全周期數據互聯,并將其用于后續的處理分析,企業首先要建起數據的橋梁。
“互聯沒有捷徑。數據的采集與標準化非常考驗企業的綜合能力,我們將其拆解為兩個部分予以解決,逐步推進數據的互聯。”毛瑋芳解釋道。
“首先是醫院部分。這個場景中,每個廠家的設備生成的數據往往只能同自有的其他設備進行連通。以ICU為例,這一場景中有很多儀器,但在過去,飛利浦能夠連接的大都是自有監護儀、信息系統的數據,其他公司監護儀即使能夠連上,拿到的數據也不會具備太大價值。”
2021年3月,飛利浦以6.3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醫療數字化服務商Capsule Technologies,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Capsule可以連接940多種醫療設備與器械,為醫療機構提供主動式的數字監護流程。
飛利浦將其收購后,能夠將大量不同儀器之間的數據進行結構化處理,通過飛利浦的平臺進行統一分析。畢竟,在多模態大數據上作出的臨床輔助決策,才能符合真正的臨床需求。
“其次是連接院外。有些設備飛利浦并未涉獵,譬如一個患者裝了心臟起搏器,要對這個患者進行遠程監護怎么辦呢,這就需要尋找新的伙伴。”
在提出收購Capsule的前一個月,飛利浦以2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的BioTelemetry Inc,旗下系統能夠采集全球各知名公司心臟起搏器、除顫器等植入式心臟設備的數據,將其數據統一至系統,生成結構化報告。通過這樣的方式,飛利浦逐漸補齊心臟版圖的患者全周期數據采集。
當然,飛利浦的所有解決方案都將以信息安全為前提,能在整個護理生命周期中保護關鍵臨床和個人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在飛利浦,安全始終是最重要的。不僅僅是網絡,基礎設施和數據保護。 從設計、開發到測試和部署,飛利浦中央信息中心、新一代床邊監護儀都內置了網絡安全功能,以保護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患者信息。
從“Local for Local”到“Local for Global”
從互聯關護心臟板塊的構建路線來看,飛利浦善于采用并購路線一步一步補全拼圖,但從飛利浦全球布局來看,并購僅是其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回到中國市場,飛利浦近年主打的主題是本土化,即理解中國的差異在哪里,中國的臨床需求到底是什么,怎么對患者最好,再利用本地化的相關技術、支持去解決。
“以監護儀為例,飛利浦擁有完整的高端設備產品線。而中國擁有廣大的基層醫療市場,他們對于經濟型產品的需求往往沒有被真正滿足。”毛瑋芳表示。
因此,飛利浦的中國研發中心采用“Local for Local”的策略,自主研發或與國內企業合作,打造本土化互聯關護產品、技術,優先滿足中國患者的臨床需求,再根據“Local for Global”的路線,將這些產品、技術向存在同樣需求的發展中國家進行供應。
當然醫療的生態系統從來不能靠一己之力去完成,因此飛利浦搭建了一個合作伙伴的生態系統,并將自身定位于中國創新技術的“孵化器”。
在毛瑋芳看來:“無論是互聯關護還是其他的模塊,我們將堅持尋找那些有價值卻因缺乏資金而難以維系的技術,給予其發展的前進力。在與大家的合力之下,我們將共同推動智慧醫院建設,共同服務患者,為構建更高效、更普惠的醫療體系而努力。”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