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互聯網醫療行業而言,2021年無疑是其規范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年初的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提出要支持社會辦醫,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規范發展。 到了10月下旬,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出臺《關于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
對于互聯網醫療行業而言,2021年無疑是其規范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年初的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提出要支持社會辦醫,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規范發展。
到了10月下旬,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出臺《關于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以下簡稱《意見稿》),內容涵蓋互聯網診療的醫療機構監管、人員監管、業務監管、質量安全監管、監管責任等多個方面。
目前,意見反饋工作已經截止。這意味著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的出臺也將越來越有盼頭。
實際上,相關政府部門對推動互聯網醫療規范化發展的決心早有預兆。自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出現“互聯網+醫療健康”表述后,近幾年來兩會報告中,對互聯網醫療的定位也逐步從“鼓勵發展”過渡到“規范發展”。對于這個高速發展的行業來說,《意見稿》的出臺也進一步明確了互聯網醫療將進入一個規范化成長的階段。
價值回歸,從“野蠻生長”邁向規范化
作為全國層面首次細化的互聯網診療規則,《意見稿》的發布可謂恰逢其時。
“政策和行業往往是互動式發展的。”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秋霖看來,隨著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它已經進入了一個需要促進規范化發展的時候,繼而就會有相關的政策文件應運而生。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2018年之前,創業企業是推動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的主力,政策并沒有明確的定位。直到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及《關于印發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等3個文件的發布,明確鼓勵互聯網醫療發展,并對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醫院和遠程醫療都做了明確的規范和指引。此后,在各項配套政策支持下,我國互聯網醫療服務“跑出加速度”,業務量明顯增長。
2020年,在疫情的催化下,互聯網醫療迎來真正的爆發期。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資源處副處長高勇介紹,全國互聯網醫院在2018年12月時只有100多家,到2020年12月已發展至1100余家,2021年上半年又新增約500家。從100多家,到1600多家,這是中國互聯網醫院兩年多來成長的速度。此外,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葉全富介紹,根據調研統計,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44家委屬(管)醫院互聯網診療人次數比2019年同期增長了17倍,第三方平臺互聯網診療咨詢量增長了20多倍。
一連串明晃晃的數字告訴人們,在政策持續支持和先進技術支撐下,互聯網醫療服務加速起步,已發展成為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互聯網醫療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行業也對互聯網診療相關的機構、人員、業務、質量安全等環節提出更高要求。此時,更新、更細的監管規則出臺完全不意外。此次《意見稿》的細則落地就釋放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互聯網診療要與實體機構提供的診療服務做到最大限度的“同質”,讓互聯網診療回歸醫療服務的根本定位。
“這個文件的具體內容基本上延續了全程可追溯、責任倒追的原則。線上線下的要求更加明顯一致,很多要求都是線下醫療機構的基本要求。”在陳秋霖看來,《意見稿》的出臺明確了以醫療為核心,以醫療的嚴肅性作為價值導向,確保服務安全和質量,抬高行業的準入門檻,推動互聯網醫療回歸“嚴肅醫療”本質。
規范同時,更要持續探索創新
自《意見稿》發布至今,盡管各方觀點層出不窮,但總體上的反饋是積極的。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八點健聞,近年來互聯網醫療企業在提升醫療服務效率和可及性上做了諸多探索。《意見稿》里提到的細則讓互聯網醫療企業在模式探索和服務用戶的過程中,有了更多政策依據。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從宏觀角度來看,越是快速發展的階段,越需要把底線守住。而此次《意見稿》里提出的,也都是醫療必備的條件。”陳秋霖說道。比如,《意見稿》對既往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均有所回應,如復診規則細化、醫生診前實名認證、醫患交流信息的留存和共享等,互聯網醫院需要保持關注,在制度正式實施前,充分評估自身業務合規性,調整不合規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行業發展進行規范的同時,對于一些細則如何落實,《意見稿》也給予了相關企業一定的探索空間。
以電子病歷的質控為例,《意見稿》第十九條要求: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過程中所產生的電子病歷信息,應當與依托的實體醫療機構電子病歷系統共享,由依托的實體醫療機構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質控。
現實情況是,目前我國醫療機構之間電子病歷的互聯互通系統尚不完善,這也就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困難。如何才能切實有效地進行電子病歷信息的質控,仍然需要更多的探索。
此外,與首診復診相關的條款也存在一定的探索空間。
陳秋霖提到,“互聯網醫療首診一直是不被允許的。”
按照《意見稿》的規定,患者就診時應當提供具有明確診斷的病歷資料,如門診病歷、住院病歷、出院小結、診斷證明等,由接診醫師判斷是否符合復診條件,并采集證明患者已經確診的紙質或電子憑證信息。與此同時《意見稿》要求,如果醫師未能采集證明患者已經確認的憑證,監管部門可以基于《醫師法》等就醫師的不當執業行為進行處罰。
從安全保障的角度出發,為了避免通過互聯網進行首診容易產生誤診等情況,這樣的條款是必要的。但這條規定該如何實踐,仍然要摸著石頭過河。
一方面,包括大多數老年人在內的互聯網醫療用戶,并不擅于使用互聯網服務和設備,上傳和提交如此多的證明文件將大大的超出他們的能力范圍。另一方面,許多患者并不能有效保存、攜帶相應材料。此外,如何判斷復診資料的真偽,對于醫生、互聯網醫療平臺以及監管機構來說,也是一個難點。
互聯網醫療企業積極行動,自發規范化調整
早在征求意見稿發布之前,部分互聯網醫療企業就已經開始了規范化的探索。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2018年10月,由包括好大夫在線、丁香園、京東健康等在內的40多家互聯網醫療創新企事業單位發起的銀川互聯網+醫療健康協會成立之初,便借《銀川互聯網+醫療健康協會給全國同行們的倡議書》提出了十條倡議,其中五條都與規范有關,包括倡議全行業不開展有損患者利益的醫療廣告模式,不開展有藥品回扣嫌疑的業務,不開展利用公立醫院掛號、床位資源獲利的業務,堅決抵制任何從買賣隱私信息中獲利的違法行為等。
今年9月,針對線上藥品回扣的不良現象,銀川互聯網+醫療健康協會發布《抵制線上藥品回扣行為倡議書》,倡議全體會員單位、全國“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的所有同仁,抵制和制止各種名義的線上藥品回扣行為,并開展自查自糾工作,建立防止線上藥品回扣的長效機制。
在行業協會倡導規范化發展的同時,為進一步提升互聯網醫療服務能力,一些互聯網醫療企業已經開始針對現階段線上診療尚無統一指引的問題進行相關探索。此前,京東健康、醫聯等分別在專科化和細分疾病領域標準化方面的探索,形成相應的專家共識。
近日,從推動醫療服務質控的角度出發,京東健康牽頭組建了“互聯網醫療專家委員會”,并邀請27個京東健康專科中心學術帶頭人,及30余位來自全國多家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擔任第一屆專家委員會委員。專家委員會成立當天,就通過了專委會章程,并對下一階段互聯網醫療專家委員會工作進行研究部署,明確了病歷質控評分標準、醫療安全不良事件定級及處理標準流程、醫療質量持續改進計劃等相關事宜。
據互聯網醫療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徐俊介紹,線下醫院在質控方面,注重病歷內涵的同時更多注重書寫規范性、時限性及完整性,而互聯網醫院質控著重關注病歷內涵,如診斷、建議尤其是處方的正確性,全程留痕、可追溯,向線上線下一體化質控標準靠攏。后續,互聯網醫療專委會成員會定期組織在線病歷抽查,著重關注病歷診療質量,如診斷、處方是否正確,發現違規行為后會發送通知直接提醒醫生,如發現嚴重醫療錯誤,則會對醫生進行處罰或下架。
對此,京東健康相關負責人表示,互聯網醫療專家委員會的成立,是企業在互聯網醫療規范化發展方面的重要一步。未來,隨著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的出臺落地,企業在規范化發展方面將會有更多的動作,以推動互聯網診療服務模式的創新,為用戶提供更專業、更值得信賴的醫療健康服務。
當政策推動著行業進行新一輪躍遷,只有那些既擁有豐富的技術積累和運營經驗,更具有完善合規體系的平臺,才能夠成為走到最后的勝者。
從初出茅廬到高速發展,從“野蠻生長”到規范化創新,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帶來了哪些行業生態價值和社會責任價值?針對當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又該如何實現最終的價值依歸?近日,由中國社科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秋霖研究團隊撰稿,八點健聞出品的《中國互聯網醫療價值報告(2021)》即將發布。敬請期待!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