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集采時代,強者生,弱者死,對外如是,對內亦如是。 潮水的方向,攪動著弄潮兒的方向。第五輪集采已經落地,第六輪集采已在路上,在華跨國藥企的大調整屢次發生,更多的變動也呼之欲出。 9月6日,阿斯利康傳出消息:將成立新公司,用以承接中國區消化和呼吸
后集采時代,強者生,弱者死,對外如是,對內亦如是。
潮水的方向,攪動著弄潮兒的方向。第五輪集采已經落地,第六輪集采已在路上,在華跨國藥企的大調整屢次發生,更多的變動也呼之欲出。
9月6日,阿斯利康傳出消息:將成立新公司,用以承接中國區消化和呼吸業務。業內看來,這實際上是阿斯利康將這兩塊業務進行拆分。
拆分之前,阿斯利康消化和呼吸業務的拳頭產品已被納入了集采,明顯影響到了后續的業績。以阿斯利康的核心產品“布地奈德吸入劑”為例,在第五輪集采中,正大天晴、健康元中標,阿斯利康出局。
在“布地奈德吸入劑”集采前的2019年,阿斯利康的市場占有率高達98%,2020年時依然保持了92%的占有率。但隨著集采失標,市場份額大幅壓縮幾成定局,因此拆分隨之而來。
阿斯利康并非個案。目前集采以平均一年兩輪的頻率穩步推進,行業人士不難觀察到:跨國藥企的拆分、“瘦身”,已經逐漸超過前些年轟轟烈烈的并購,形成新的浪潮。
潮水起伏,冷暖自知。
走在集采深水區,無力再背“包袱”
跨國藥企選擇剝離的大多是非核心業務。
一直以來,阿斯利康在“瘦身”中的做法都相對溫和。將消化和呼吸業務拆分,和內資合資成立新公司,而非直接出售產品,意味著更少的裁員和更平穩的過渡。此前,在跨國藥企關閉中國研發中心的大潮中,阿斯利康將原來的中國創新中心分拆引資,重建為迪哲醫藥。目前迪哲IPO已經過會。
阿斯利康之外,也有一些跨國藥企將非核心業務拆分單獨上市。2019年7月,輝瑞剝離仿制藥業務,組建成普強,隨后與仿制藥巨頭邁藍合并,成立暉致。輝瑞董事長Albert Bourla認為:甩掉仿制藥和健康業務后,新輝瑞將專注于創新。
輝瑞的瘦身一直在持續。2020年5月,輝瑞剝離了抗感染藥物“將泰閣”和“威凡”;2021年3月,輝瑞賣掉了在杭州的生產基地。
在集采常態化后,各大在華玩家和阿斯利康思路一致,但做法往往更為激進。
輝瑞、默沙東、諾華、葛蘭素史克(GSK)、羅氏等一眾大佬紛紛將非核心業務或拆分剝離,或出售,或對外授權,甚至直接關停。
更多的拆分實際上是放棄相關業務,比如GSK對消費者保健業務的拆分。2021年6月,GSK宣布拆分消費者保健業務,專注疫苗和特藥。在一份聲明中,GSK寫到:“通過剝離非優先品種,重點支持疫苗和特殊藥物。”
將非核心業務的推廣外包也是常見手段。比如羅氏就在2021年3月對外宣布,停止對羅氏芬等成熟產品的市場推廣工作,將資源聚焦到創新藥上。
專利到期、被納入集采是某項業務被剝離的常見原因。2021年6月,默沙東完成對歐加隆的分拆,剝離女性健康、生物類似藥及部分成熟藥品。在業內看來,這是默沙東在重磅產品“順爾寧”,“舒降之”的專利保護期到期之后的無奈之舉。
2021年3月,第一三共也傳出計劃合并心血管、抗感染、呼吸鎮痛線的消息,同時伴有相應產品線的裁員。此前,第一三共呼吸鎮痛線的樂松片和抗感染產品線的可樂必妥片剛被納入第四批集采。
最激進的是出售、關停和停售。
2019年4月,禮來向億騰醫藥出售旗下抗生素產品“希刻勞”和“穩可信”在中國大陸的權利,同時出售的還有位于蘇州的“??虅凇鄙a工廠。2021年3月,禮來又取消了“欣百達”、“希愛力”、“復泰奧”混線的銷售團隊。
2019年7月,GSK將蘇州工廠及持有的乙肝藥物拉米夫定片賣給復星醫藥。
2020年年末,武田制藥將在中國大陸的部分處方藥業務剝離,合肥國資接手。被剝離的處方藥包括心血管和代謝領域的“必洛斯”、“亞寧定”、“艾可拓”等非核心業務。其中,“必洛斯”已被納入集采。
2021年3月,百時美施貴寶停售氨麻美敏口服溶液、對乙酰氨基酚咀嚼片、多維元素片、卡托普利片等12款藥品。此前,卡托普利片在第三批集采競標中遭遇激烈競爭。
該進行的轉型實際晚了10年
“瘦身”和裁員如影隨形,當然,各家往往以“優化”等名義來解釋。
2012年前后,外資藥企普遍面臨原研藥的“專利懸崖”,一輪“優化”已經在全球范圍開展,唯獨中國市場這邊風景獨好,因為大批藥品過專利保護期之后,中國市場的銷售價格并未明顯下調。這給了外資藥企賺取價差的空間。
過去十年,跨國藥企在中國的營收快速上升,幾呈井噴之勢。縱觀各家財報不難發現,中國市場對跨國藥企的重要性也持續上升。以阿斯利康為例,2020年其中國區收入53.75億美元,在2010年,這一數字是10.47億,十年間翻了五倍。
但這樣的“超額利潤空間”隨著集采的開展,正在逐步被壓縮甚至歸零。中國市場很重要,但中國市場也不傻,這是近幾年來最大的變化。
2018年,“4+7”帶量采購拉開序幕,此后集采的聲浪聲浪一輪高過一輪?!斑^氣專利藥”再也無法一家獨大,一個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讓仿制藥臨床替代漸趨普遍。
跨國藥企被迫迎戰,畢竟從全球范圍來看,大型跨國藥企還是新藥研發的主力軍,這部分利潤空間還未受到太大壓縮。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創新藥的引進,既是大勢所趨,也是盡量避開集采炮火的必要手段。
但對于跨國藥企的傳統優勢業務,利潤被壓縮、市場收窄之后,剝離成為必然。因此,大部分跨國藥企加速中國業務轉型。
國家有關部門反復表態:集采一視同仁,外企不存在“超國民待遇”。五輪集采過后不少跨國藥企發現:只要自家品種被納入集采,無論是否中標,幾乎都面臨銷售額的下降。
利潤被壓縮、市場收窄之后,傳統優勢項目被剝離成為必然。因此,大部分跨國藥企加速中國業務轉型?!笆萆怼笔怯写鷥r的,被剝離的產品、被轉讓的銷售權、被裁掉的員工都是代價。當然,“瘦身”只是轉型的外表,內核則是對核心業務的聚焦,對新人才、新技術、新銷售模式的嘗試與追逐。
瘦身潮是近幾年跨國藥企在中國獨有的現象。十余年前,跨國藥企更熱衷的是擴張;本世紀頭十年,外企爭相收購、合并,規模動輒百億;如今,拆分非核心板塊,一切都是輪回。
巨頭爭奪戰還在繼續,廝殺激烈,刀刀見血。從“買買買”,到“拆拆拆”,適者生存是永恒的真理。
潮水不停,轉型不止。
#藥企##阿斯利康#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