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療法的熱潮燒到了中國。 坐了兩年冷板凳之后,現在,數字療法公司必愛智能(BIAI)的CEO李博士,要見的投資方已經排滿了日程表。 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博士后出站,他回國創立了BIAI,創業的前兩年,碰到的幾乎全是冷眼。 為了減少投入,李博
數字療法的熱潮燒到了中國。
坐了兩年冷板凳之后,現在,數字療法公司必愛智能(BIAI)的CEO李博士,要見的投資方已經排滿了日程表。
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博士后出站,他回國創立了BIAI,創業的前兩年,碰到的幾乎全是冷眼。
為了減少投入,李博士不得不同時做著中科院的科研工作,直到去年9月,他才正式辭職,全職創業。
去年11月,李博士辭職兩月后,國內一款用于運動康復和慢病管理的App術康獲批,這次獲批被認為揭開了中國數字療法的序幕。2021成為了“中國數字療法元年”,行業風口正式到來。
聚焦阿爾茨海默癥在的數字療法企業博斯騰科技在不久前,完成A輪近億元的融資。
與李博士的BIAI同樣布局精神疾病領域的數字療法初創公司望里科技,近日也獲得數千萬元融資。
而在2021年全球數字療法的賽道上,共 86 起融資事件,超 30 億美元的融資總額。
過去的7年里,美國數字療法賽道的投資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且有多家頭部數字療法企業已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
據一位投資人觀察,國內一些以前搞互聯網醫療的,搞慢病管理的、立馬轉向,都聲稱自己是做的是數字療法。
跨國藥企也紛紛入局,《中國數字療法行業白皮書》研究團隊負責人姜天驕告訴八點健聞,“如果你從全球的視角去看的話,Top20的這些大的藥企全部都有數字療法上的布局了。”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最熱門的賽道,最不成熟的模式
數字療法,簡單來講,就是有療效的軟件。與一般療法吃藥做手術不同,數字療法可能只需要一部手機,一個App,即可治病。2017年,FDA批準了Pear Therapeutics治療藥物濫用的產品reSET,大批媒體上的報道標題說:“玩游戲能治病”。
在中國,其相關項目從無人問津到炙手可熱的背后,是資本在這條新的賽道中的快速布局。
今年4月,蘇州吳江,動脈網的“未來醫療100強大會”上,所有分論壇里,最熱的一場,就是關于數字療法的。
會議現場坐無虛席,站滿了聽眾。座上嘉賓包括武田、默克、賽諾菲、飛利浦等大型跨國藥械企業相關業務負責人,投資方,以及互聯網醫療的從業者們,大家頻頻交換名片,尋找未來合作的機會。
在講者們構建的未來商業化前景里,數字療法,這種“被循證醫學被驗證過的,有療效的軟件”,就像藥物一樣,會由醫生開處方給患者,未來甚至和藥品、器械相提并論,成為第三種醫療解決方案,顛覆醫療行業的格局。
遠毅資本,一家專注于數字醫療領域的早期風險投資基金,已經投資了4家數字療法的初創企業,一家正在結案中。“原先投資的一些做慢病管理的,現在也在往數字療法這個方向轉。”遠毅資本合伙人楊瑞榮告訴八點健聞,“如果加上他們,我們現在已經投了十幾家了。”
無論嚴肅的創業公司,還是打著概念,實則為了吸引投資,提升估值,數字療法在今年已然成了最熱門的賽道之一。
但熱潮之下,目前看起來,數字療法既無成熟的商業模式,暫時也沒有證明對臨床的真正價值,又面臨著沒有買家、支付途徑不明等瓶頸。
八點健聞采訪的行業各方都承認,國內數字療法市場,仍然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
所以,風口之上,中國的數字療法相關產品還很少。
到2021年,全球有近30個產品獲得FDA等權威機構的相關批準,但國內目前僅僅有3個相關的數字療法產品獲批,一個拿到了三類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兩個拿到了二類證。即使擴大范圍,按已經通過注冊的標準來看,“中國市場目前只有術康、六六腦、芝蘭、武田的 myPKFiT 是第一批獲得注冊的數字療法。”上述《白皮書》寫道。
一個熱門的領域,可以說,一沒有很多拿得出手來的產品,二沒有標志性的投資事件。
這樣的背景下,行業的推動者只能強調數字療法巨大的潛力:和此前的“互聯網醫療”最大的不同在于,數字療法需要臨床循證依據。
因此,相比前者只能游走于醫療服務的邊緣,做“連接”的工作,數字療法因為其治療疾病價值,被認為能進入到了醫療的核心。
但是進入醫療核心也意味著,需要真正解決臨床痛點,像藥品、器械一樣,驗證其臨床價值。
這一關,恰恰是最難逾越的。
數字療法的概念并非憑空而來,諸如可穿戴設備、健康管理軟件等都可視作其雛形,這些監測設備已經證明,它們很難直接在治療環節發揮作用。
即使是已經獲批的術康App,在業內人士看來,本質仍然是一個慢病管理的程序,并不是一個治療手段。“目前,數字療法無論是在底層研發邏輯上,包括臨床的循證研究,都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還沒有顯現出對臨床的價值。”
如果參照美國數字療法頭部公司Pear Therapeutic的團隊構成,以及其在研發上的投入,“目前國內的體量的投入,想真正做一個數字療法產品,可能還是比較困難的。”另一位業內人士說。
上市之前,Pear Therapeutics已有三款精神醫學類處方數字療法產品獲得FDA批準上市,另有十多個產品在布局當中,這些產品的背后,是5輪總計2.34億美元的融資,這樣體量的投入,在中國,仍然非常遙遠。
不僅是研發層面,即使獲批,提到商業化,行業也要立馬回歸理性:數字療法目前面臨著沒有買家、支付途徑不明等問題。
近年來,哪怕在多個數字療法產品實現了商業化的美國,即使是頭部公司Pear Therapeutics,其商業化進展也難言理想:前述Pear公司2017年獲批的reSET,和2018年獲批的阿片類藥物濫用產品reSET-O加在一起,獲批至今,使用Pear公司的兩款數字療法產品在美國32個州的450家診所,總共僅開出過超過一萬張相關處方。
現代醫學的瓶頸,催生數字醫療熱潮
那么,為什么這個初生的,“要什么沒什么”的領域,能吸引跨國藥械企業、互聯網巨頭和諸多投資人的關注?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數字療法是依賴藥物的現代醫學遭遇瓶頸的一種必然產物。
藥只能解決疾病的一部分問題。意識到這一點,很多跨國藥企主動開始擁抱數字療法。
“武田在未來的3-5年有15款新藥在中國上市,但是我們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有新藥就夠了嗎?其實不是,特別是在中國的醫療環境,有了藥,加上整體的解決方案,才是我們的患者、我們的醫生更加需要的。”在開頭提到的那場大會上,武田中國創新孵化器及數字顧問委員會中國負責人董玉芳說。
“全球的專家都意識到,藥品控制之外的其他行為因素的管理和干預,其實是非常關鍵的。”阿斯利康中國副總裁、醫學事務部負責人楊海英告訴八點健聞,”這也是為什么會出現數字療法。”
在美國,很多創新的數字療法企業,包括Pear Therapeutics和Akili Interactive Labs在內,藥廠和保險公司才是他們最大的資金來源,發展數字療法,是這兩類企業的主動選擇。
于藥企而言,競爭激烈的創新藥研發市場之外,只需要進行一期臨床的數字療法,無疑是其拓展市場的一個理想選擇:研發成本更低,研發成功率更高,商業化前期的累計投入,也很可能會遠遠小于藥物。
更何況,數字療法的一項最重要的適應癥,便是令大型跨國藥企們頭疼不已的精神心理類疾病。
目前,已經被國外企業驗證,可以研發并獲批的數字療法項目,仍然集中在自閉癥、睡眠,成癮類疾病,它們大多和認知行為療法關系密切。在阿爾茨海默癥這種曾令藥企一次次折戟,幾乎被認為是新藥研發墳墓的疾病上,數字療法潛力巨大。
無論通過里程碑式合作,還是直接投資、自己研發,大型跨國藥企進軍數字療法,都帶著很高的期待:有一天,數字療法軟件獨立使用,或者與藥品搭配使用,能對藥企傳統的研發、生產、營銷方式帶來變革。
而對于互聯網巨頭們而言,從醫療服務的邊緣玩家走入醫療的核心,進軍數字醫療幾乎是他們必然的選擇。
按照醫療行業的全流程,向后看,不可避免的,就來到了線上的診斷、治療環節。在線上診斷賽道,AR輔助診斷已經有多個產品獲批。線上治療環節,卻仍然處于空白狀態。
“互聯網醫療都快10多年了,還停留在線上咨詢預約,復診和電子處方藥物,沒有什么新鮮的東西了。”一位業內人士說,而資本市場需要新的概念,“之前的概念估值基本到頭了,需要新的東西來增加它的估值。”
更何況,因為涵蓋精神心理疾病,糖尿病、呼吸、消化甚至腫瘤等慢性病,擁有規模巨大的患者群體,數字療法的確給醫療行業帶來了無盡的想象空間。
所以這輪剛剛顯現苗頭的數字療法浪潮,已經被拿來和2014年開始的互聯網醫療浪潮相提并論。有業內人士感概,“企業在互聯網醫療的漩渦里,好不容易爬上岸,把身子擦干了,現在又跳到了數字療法的大潮里。”
藥物、醫療器械以外,第三種醫療解決方案?
底層邏輯合理,前景看起來十分美妙,然而這段路要怎么走,要走多久,都還是未知。
于藥企而言,從傳統藥物到數字療法,實際上是一個研發思路和底層邏輯的轉向:從找到某個分子或者蛋白靶點,研發出藥物,徹底的治好疾病;到以全新的視角將其看作一種慢性疾病。
從找到一個明確的藥物,到設計一個長期的疾病解決方案,這對藥企長期以來的研發思維方式來說,是個巨大挑戰。
另一方面,為患者提供一套整體的解決方案,這是個美好的未來,但一個不能忽視現實是,即使在美國,數字療法也只有6到7年的歷史,這是個非常年輕的行業,國內更是處于非常初期的探索階段。
可以預見的是,資本會為中國的數字療法探路。“可能會經過一輪的泡沫,然后沉淀下來再出發。”楊瑞榮判斷,“從剛開始的被質疑,到未來可能成為跟藥品、器械相提并論的第三種醫療解決方案,數字療法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目前,李博士公司的產品,在硬件軟件上,都基本上有了完整的設計方案,還處于完善階段。后續,團隊將要開始對接醫院、醫生,開展臨床循證研究。這位創業者對自己企業的規劃是,做出在底層研發邏輯上有突破的數字療法產品,爭取在未來3到5年時間拿到經營許可證。
未來5年,很可能也是整個行業的關鍵爆發期。
朱雪琦丨撰稿
李珊珊|責編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